第877章 鷗鷺忘機

  三個人隨同肖遙一起走到院子中,他假裝從後備箱裡拿出流水飛紅琴,捧著這張古琴走進池塘邊的八角亭里。

  坐在古琴前,肖遙問道:「方叔有特別想聽的曲目嗎?」

  「你就隨意發揮吧,只要是你拿手的曲目就好。」方爸爸雖然喜歡古琴曲,但卻並沒有特別喜歡的曲目。

  「今天的天氣有點熱,不如我給大家彈奏一曲《秋風詞》吧,雖然不能給大家引來秋風,但卻能讓大家體會一下秋意。所謂心靜自然涼,清秋繞心間,或可涼爽自生。」

  肖遙說完之後,輕撫琴弦,叮叮淙淙之聲,穿透了夏日的炎熱,迴蕩在眾人的耳邊。

  每一首琴曲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和獨到之處,尤其是流傳至今的古曲,經過數代音樂宗匠的修訂之後,早已經是千錘百鍊,完美無缺。

  《秋風詞》也不例外,雖然成曲的時間不算長,但經過數代人的修訂,已經是古琴曲的經典曲目之一。

  《秋風詞》雖為短曲,而迴環往復,意短情長。按、散相應之處極多,初學入門,也能較為簡單的領會其中之一。

  不錯,以彈奏古琴的技法來分類,這首秋風詞不過是古琴的入門曲目,哪怕是古琴的初學者,也能輕鬆的彈奏出這首曲子。

  但是,越是這種簡單的曲目,要想彈奏出其中的精髓,往往就越艱難。

  初學者往往只能追求技法上的完美,如果因為琴曲短小簡易而輕忽,永遠都不可能演奏出這首曲目的真意。

  此曲的特點,雖是小曲,但卻內容豐富,情感動人,其曲調流暢婉轉,曲意幽怨纏綿。

  這首簡單的曲子用迴環往復的手法,描寫出了無限的相思、相戀之情。

  對於這首簡單的經典曲目,方爸爸這名古琴曲的業餘愛好者自然極為熟悉。

  《秋風詞》是古琴曲中的著名小曲之一,譜本出自民國初年《梅庵琴譜》。

  由山東諸城派王賓魯傳譜,後由弟子徐卓、邵森編訂秋風,1931年初版現世。

  《秋風詞》曲體小型,有詞: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這首詞的前半段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秋風詞》,此首詞配上琴曲後加了後半段詞,與《湘妃怨》中一段詞相似。

  不懂古琴曲的人可能會奇怪,為什麼一首簡單的曲子,還有這樣的配詞?

  之所以初學琴曲大多是彈一些配詞的小曲,是因為這樣可以便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曲意。

  有了配詞之後,曲子所要表達的含義更容易讓初學者領會,便於指法有更好的操控能力,儘可能以恰當的技法表現出曲意。

  同時,可以感受到琴曲是以句為單位,而不是單純的以小節為單位的,這也是琴樂很有特色的一點。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對這首曲子的熟悉,方爸爸還能和他印象中的配詞以及曲譜來對照。

  但隨著肖遙的演奏,不知不覺中,方爸爸早已經忘卻了印象中的那些配詞,他的意識當中除了飄渺悠揚的琴聲,再也容不下其他的思考。

  隨著琴曲的演奏,他仿佛置身於涼爽的秋風之中,又仿佛看到了皎皎秋月、落葉飄零以及棲枝的寒鴉。

  但這些景象烘托出的並不是悲涼的氣氛,而是蕭瑟和淡淡的愁怨。

  這樣的感觸似乎和原曲的意境不同,但卻又更勝一籌。

  原曲和配詞是典型的悲秋懷人之作。

  詞曲相得益彰,對於深秋景物的描寫,淋漓盡致的烘托出了悲涼的氛圍。

  這樣的描寫和烘托,再加上配詞奇麗的想像和完美刻畫,讓整首曲子顯得悽怨幽遠,哀怨如訴。

  方爸爸曾經聽說過一位大師演奏這首曲子,這位大師的精湛技藝,可以讓人從文辭中感受相思之苦至無奈,也可以讓人從吟唱中感受相思之情至無窮。

  那位大師的演奏讓他記憶猶深。

  但肖遙對於這首曲子的演繹,顯然更勝一籌。

  經過他的改編之後,演奏這首曲子的技法,雖然還維持著原有水準,但在立意上卻有了極大的提升。

  聽完這首曲子的演奏,方爸爸心中留下的僅僅是對深秋蕭瑟的無限惋惜以及淡淡的愁怨。

  這樣的感受雖然不能讓人刻骨銘心,卻早已在不知不覺之中縈繞心間,再也難以驅除。

  琴聲停下來許久,圍觀的三人才從淡淡的愁怨當中解脫出來。

  方爸爸的感受最深,忍不住評價道:「我曾經聽過多位古琴大師的現場演奏,原本我以為古琴的最高技藝不過如此,但聽了你的演奏之後,我才知道,我也不過是坐井觀天的那隻青蛙,陷於井中卻不自知,還以為看到的是整片天空。

  到了這一刻才知道,原來真正頂級的古琴演奏,竟然如此的刻骨銘心。若不是有了這一刻的真實體會,我絕對不會想到,一首古琴曲竟然能夠操縱聽眾的心靈,真是神乎其技!」

  「您過獎了,我在古琴上的造詣確實更高一些,但還達不到您所說的這種境界。」這一刻的肖遙是謙虛的。

  方媽媽也說道:「你太謙虛了,老方說的一點都不誇張,我和老方聽過幾次古琴演奏會,那些大師級演奏家的技藝確實讓人欽佩,他們的演奏已經超脫了技藝的範疇,你用心去體會的話,情感上是會有觸動的。

  原本我也以為這已經是演奏的最高境界,但聽了你的演奏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樣的境界還差得遠。

  你的演奏能夠輕易讓人陷入沉迷之中,甚至還能操控人的心靈,這樣的演奏境界,如果不是親耳聽聞,簡直讓人難以想像。和你的演奏相比,用心感受便會有感情上的觸動,已經不值一提,兩者之間高下立判。

  你真的不用謙虛,你值得這樣的讚頌。」方媽媽說的很認真,看向肖遙的目光,就像在欣賞一件無價之寶。

  如果說方爸爸心中的感觸最深,那麼最受震撼的那個人一定是方素惜。

  他雖然對古琴曲了解的不多,但她畢竟是專業的音樂人士。雖然樂器的外在形式不一樣,演奏技法也不一樣,但音樂的表達是一樣的。

  聽完這一首曲子,方素惜覺得自己的心靈似乎受到了洗禮,她似乎看到了音樂世界當中的另一扇大門,只要步入這扇大門,那麼就是另外一番天地。

  肖遙已經是新天地當中的一員,他可以在這片新天地中肆意遨遊。方素惜雖然還不足以進入這片新的天地,但她卻有幸看到了這片新天地當中的迷人景象。

  她此時所處的位置距離這片新天地還極為遙遠,對遙遠的距離並不會讓她氣餒,因為她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只要有了目標,並且堅持不懈的朝著目標走下去,再遠的距離也終有抵達的一天。

  方素惜清亮的雙眸一直痴迷的緊盯著肖遙的面頰,她什麼話都沒有說,但眼眸中毫不掩飾的痴迷,早已經徹底暴露了她此時的所思所想。

  彈奏了一曲《秋風詞》,肖遙的興致更高了,他主動說道:「《秋風詞》的演奏比較簡單,我再給大家彈奏一曲《鷗鷺忘機》。」

  方素惜沒有聽過這首古琴曲,但她對鷗鷺忘機這個詞卻有頗深的了解。

  鷗鷺忘機這個詞出自《列子·黃帝篇》,其中《好鷗鳥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海上之人有好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

  「鷗鳥忘機」和「鷗鳥不下」兩個成語,就源自這則寓言故事。

  鷗鷺忘機的境界,被受文人和道家的推崇。

  文人認為:人能忘機,鳥即不疑;人機一動,鳥即遠離。

  道家認為: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動,彼神即知。是以聖人與萬物同塵,常無心以相隨,此為鷗鷺忘機也。

  裴松之注《三國志·高柔傳》稱引說:「機心內萌,則鷗鳥不下。」

  辛棄疾《水調歌頭·和王正之右司吳江觀雪見寄》說:「謫仙人,鷗鳥伴,兩忘機。」

  可見鷗鷺忘機的境界有多麼受人推崇。

  聽了肖遙的話,最為高興的就是方爸爸了,他個人最喜歡的古琴曲之一就是《鷗鷺忘機》,他沒想到肖遙竟然會演奏這首古琴曲,心中倍感期待。

  古琴曲《鷗鷺忘機》,是一首流傳久遠的古琴曲,相傳為宋代劉志方所作。

  現在能夠查到的文獻往前追溯,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所編的《神奇秘譜》。

  此曲由兩個樂段加一個泛音的尾聲組成,演奏技法上也不算很難,現代被定為5級演奏曲目。

  隨著時間的延續,這首曲子在歷史上也多有變化,明清以來的《鷗鷺忘機》是一首頗為精緻的古琴抒情小品。其意境深遠,曲意雋永,指法細膩,哲理深邃,耐人尋味,越是修養高的人越能體會這首曲子當中的真意,也就越喜歡這首曲子。

  這首琴曲規勸人們要心地善良,不要存有害人之心,初學者演奏很難體會到這首曲子的真髓之處,但哪怕是能夠體會到其中意境的皮毛,都是心靈和修養上的一大進步。

  這是一首能夠陶冶情操的琴曲,如果能夠有幸聽到修養深的古琴大師演奏這首曲子,真的是心靈上的無上享受。

  方爸爸太喜歡這首曲子了,琴聲響起之後,便已經拋卻了一切雜念,全身心的去體會這首曲子當中的意境。

  《鷗鷺忘機》通過鳥的安詳神態,表現了人們對鷗鷺忘機式的質樸,這首曲子對於技法的要求不高,但要想演奏出這首曲子的精髓,難度卻極大。

  肖遙的演奏技法早已經出神入化,一舉一動絲毫不受技法窠臼的拘束,每一個動作都帶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和諧韻律,無論是誰看到,都能體會到其中的自然和諧之美。

  技法僅僅是表象,剛開始的時候,方素惜還會被他的一舉一動所迷。但僅僅是片刻之後,方素惜的全部心神便已經沉浸到了琴聲所營造的境界當中,早已經忘卻了周遭的一切。

  曲情充滿生趣和怡然自得,和諧的琴聲泛起,引導人們的思維趕往美麗的大自然,心境也隨之而豁然開朗。樂曲表現了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所謂的「忘機」,其實就是忘掉心機,道家文化主張人要尊重和順應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當你存著那份心機想去改變什麼的時候,卻突然發現周圍的一切好像是也在變化。順應自然,順應時機,把握時機,才是智慧。

  技法僅僅是表象,剛開始的時候,方素惜還會被他的一舉一動所迷。但僅僅是片刻之後,方素惜的全部心神便已經沉浸到了琴聲所營造的境界當中,早已經忘卻了周遭的一切。

  曲情充滿生趣和怡然自得,和諧的琴聲泛起,引導人們的思維趕往美麗的大自然,心境也隨之而豁然開朗。樂曲表現了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所謂的「忘機」,其實就是忘掉心機,道家文化主張人要尊重和順應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當你存著那份心機想去改變什麼的時候,卻突然發現周圍的一切好像是也在變化。順應自然,順應時機,把握時機,才是智慧。

  技法僅僅是表象,剛開始的時候,方素惜還會被他的一舉一動所迷。但僅僅是片刻之後,方素惜的全部心神便已經沉浸到了琴聲所營造的境界當中,早已經忘卻了周遭的一切。

  曲情充滿生趣和怡然自得,和諧的琴聲泛起,引導人們的思維趕往美麗的大自然,心境也隨之而豁然開朗。樂曲表現了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m.2000book.com/book/3/3676/

  【2000小說網,第一時間更新最新章節修復錯誤章節,支持簡繁閱讀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