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必欲得者而為之君於是命即即命於哲使之父,君為國者,不得已。乃如後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貴為太公,被物質養而使退。負其未焉,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義舉,而可為政於天下,以孔子證明,或是如此。
鹿城問童子。主張正名份,朱熹說孔子是上報天子,下告諸侯廢。黜公孫輒兒擁立公子影這樣的解釋對嗎?先生說恐怕不是這樣了,哪有一個人帶我恭敬有禮,希望我幫他治理國家,我還想要廢除他的,這符合人情天理嗎?孔子既然願意幫助公孫輒治理國家,一定是公孫澤願意將國家託付給孔子,聽孔子的指教孔子的德性,隆盛,內心誠摯一定已經感化了公孫哲,使他明白不孝順父親的人不可以稱之為人,故而公孫澤才會痛哭,親自去迎接父親。父子之間的感情是出於人的天性,公孫哲能如此真切的悔悟快快又怎能不被感動呢?快快既然已經歸國了,公孫哲便將國士教育父親並請求以死,謝罪快困,已經為兒子的行為所感動,又從孔子從中斡旋,當然絕對不肯接受,仍然要讓公孫哲擔任國。軍群臣和百姓也想讓公孫哲繼續擔任國軍。公孫哲向天下昭告自己的罪行,請是天子告知諸侯,堅持把國君之位還給父親反饋群臣百姓也都讚揚公孫哲的改過仁孝的美德,請是天子告知諸侯堅持,讓公孫哲擔任國軍,所有因素都已經決定了,公孫哲必須出任國,軍才使他再次主宰魏國公孫哲不得已,只能像後世帝王一樣,率領群臣和百姓尊快愧為太上皇,讓他得到尊崇的奉養,這才重新出任魏國之君這樣的君臣父子,才各得其位名正而言,順天下才得到治理,孔子所說的正名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誠在紅露宿蒼雎,呼家信,志言而並微,誠心慎幽,悶不能堪先生。曰,此時正義用功,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時,磨練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中和。處過即是思議,人與此處多任,左天裡當憂,則一向憂苦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症,大抵七情所感,多指是過少不及者,才能辨是非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適中,使得就如父母之喪,壬子迄不愈,一哭便死。方快於心然卻曰,悔不滅,性,非聖人,強至之,也,偏理本體,自有風險不可。過也人但是要識得新體,自然增減,分毫不得。陸城跟隨,先生在金陵的紅路四居正突然收到家書,說兒子病危路程十分擔心鬱悶,難以疏解。
先生說此時正是休養的好,時機如若放過這個機會平時降學討論又有什麼用?人就是要在這樣的時刻多磨練,父親愛兒子是十分真切的感情,不過天理告訴我們應當適度超過合適的度就是忍欲,許多人在這種時候,往往認為按照天理應當有所應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