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鹹魚之假女配(3)

  第93章鹹魚之假女配(3)

  不多,那張卡,咳,其實就是張信用卡,可用額就五萬零幾十塊錢,那幾十塊錢是她還款的時候多還的。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所以她要是用了裡面的錢還不是的還!

  空歡喜,不,也算好結果了,不然她拿什麼買賣?

  這算不算她和原主的唯一聯繫?用著原主的身體操作著現代化的交易軟體。

  誒,花茶這人唯一的優點就是樂觀,所以儘管是這麼個情況她也也不會消極,尋死覓活是不存在的。

  這個先放下不管,她要再看看腦海中的原文,了解一下這邊的衣食住行才行。

  要不是沒有原主記憶何至於啊!還是打打總結吧,反正她就一躺著的鹹魚,目前也幹不了別的,也虧腦海有本書。

  首先是關於「衣」方面的,

  一般衣料和衣服需要憑布票供應。

  每人每年一丈二尺,一般靠家庭內部按照不同需要,量入為出,調劑安排使用。

  比如說,年紀大的,穿著不必講究,可以靠縫縫補補,不添置新衣服,省些給孩子用(孩子發育長大,打扮,或者結婚,耗量較大)。

  有海外匯款收入者,按照匯款金額發放「僑匯布票」、「僑匯票」,「僑匯票」可以購買到工業品和一些市場緊缺物品。

  單位、工廠根據不同工種發放「勞動防護用品」,有:工作帽,工作大衣,套裝工作服,圍裙,棉紗手套,套鞋,氈皮靴等,這是不收布票和鈔票。

  「人造棉」布料可以不收布票,好看的就排隊,售完為止。

  「的確涼」(滌綸)布料,大概是按照其中含棉的比例憑布票供應。

  零碎料子,會減收一點布票。海市人說:「合算」。

  玩笑說:某人長得高大,是「費布票」的料,不吃香。

  被子的芯子,憑「棉花票」供應。

  棉衣憑布票加「棉花票」供應。

  海市流行穿中裝棉衣,外面加「罩衫」。

  男式「罩衫」藍、灰兩種顏色,女式「罩衫」可以花樣多多,爭奇鬥豔。

  女同志把襯衫領子翻到「罩衫」領子外面,一來好看,二來保護棉襖領子。

  天冷時,脖子上套上絨線領套或者圍巾,耳朵戴上耳朵套。

  彩色被面、呢絨大衣、呢絨中山裝、絨線、羊毛衫、牛皮皮鞋、套鞋、尼龍襪子、卡普龍襪子等等,憑「工業品票」供應,「工業品票」的發放數量與工資收入「正相關」。

  布鞋、棉鞋、布襪子憑布票供應。

  有所謂「節約領」者,就是襯衫的「領頭」,穿在裡面反正看不見,可以省錢省布票。

  又有所謂「765皮鞋」者,是豬皮製作,不須憑票,一般人買來上班,或者學生穿用。

  「毛的確涼」褲子每條約20多元、「棉的確涼」襯衫約10元、牛皮皮鞋每雙約20多元、呢絨短大衣77元、尼龍襪子2.5元、羊毛圍巾5-10元、混紡圍巾2-3元、羊毛絨線20多元一斤,混紡的10多元。

  流行的「元寶針」厚毛衣,男式的,一件需耗費絨線2斤、襯衫、夾克衫、卡其褲子等每件約10元、棉襖約15-30元、罩衫約10多元。

  再來說說關於「住」方面的,

  (本來打算按照「衣食住行」的順序,但是「食」最瑣碎複雜,不如參照考試的辦法,先把比較簡單的題目做了。)

  先說「住房」,海市大概算是全國最困難的了,三代人住一個12平方米的房間,包吃包撒,並非罕見。

  一般情況,海市人多住在市區弄堂狹小擁擠的「石庫門」房子。

  上者,有「新式弄堂」、「公寓」等;下者,有大量的「棚戶」,就是最簡易的小房屋,一般都是「私房」。

  典型的傳統弄堂「石庫門」房子的結構,大致是這樣的:

  底層:有前門和後門。前門進去,是一個小天井,4-6平方。然後進入「客堂間」,約20-28平方不等,一般比較陰暗潮濕。

  再深入,經過樓梯和小衛生間,到達廚房,約6-8平方,廚房有後門。

  上一道樓梯,到達「亭子間」,約6-10平方,朝北,陰冷。

  再上一道樓梯,到達二樓「房間」,面積與「客堂間」相等。

  再上一道樓梯,就到了一個小曬台,也就是「亭子間」的房頂。

  再上一道樓梯,是「三層閣樓」,三角斜頂,「老虎窗」,人能夠站得直得面積大約12平方。

  這樣得房子,原始的設計,是一家人居住。

  「客堂間」會客,二樓「房間」是臥室,「亭子間」和「三層閣樓」堆放雜物,結構和現在的「聯體別墅」相仿。

  解放前,「亭子間」往往就是許多窮文人租住的地方。

  解放後,一般這麼一個房子會住進四家人,最多的有七家的(子女結婚「派生」而來,用「硬體」或者「軟體」隔開)。

  相對於「棚戶」,這還算天堂了。

  如果男孩子住在「棚戶」區,談戀愛都大大的有問題,女方家長一般都要極力反對。

  人們說,你看到一位打扮時髦妖嬈,舉止似乎相當高傲的女孩子,很可能就是住在「棚戶」區的,她一般不會讓人知道自己住在那裡,很可能吹牛說住在淮海路某公寓!

  於是,你在「石庫門」房子的廚房,會看到好幾套煤氣灶台,不少白天各自上鎖,怕鄰居偷著用。

  還有各自的點燈開關、燒飯時候,搶占水斗洗菜淘米等,難免磕磕碰碰。互不相讓就會造成「鄰里糾紛」。

  再「升級」,找人來打架,砸東西。「武鬥」吃了虧的,可能會搞報復――舉報對方平時的「反雲力言論」等。

  由簡單的「鄰里糾紛」攘成大禍的,並不少見。

  當然,鄰居的主流,還是互相幫助,互通有無。

  鄰居有當醫生的、當老師的、賣肉的、賣衣服的……都可以沾光。

  自然,你也得巴結著他們。

  一般的,燒了好吃的,大家分點嘗嘗,搞好關係。

  住房困難,青年男女的約會,一般是「看電影」。

  當然醉翁之意,不是要瞻仰《列寧在十月》里列寧的鬍子啦。

  (本章完)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