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滄海桑田,一代傳奇
玄機洞。
蕭飛逸在玄機洞中已呆了三個多月了。這三個多月來,他一天武功都沒練,只是在熟悉這個新家。
被封死的這段玄機洞內部結構他全都進行了深入的了解。
玄機洞太玄異了,例如「夢天下」裡面是一個巨大的溶洞,布滿了石鐘乳、石筍、石花、石幔、石柱、石盾等,形形色色,光怪琉璃,充滿了夢幻般的神奇。
除了了解玄機洞的內部結構,蕭飛逸主要是翻閱書籍。
第二個洞,也就是「通古博今,聞達天下」洞,裡面的書籍種類繁多,涉及天文、地理、歷史、科技、政治、製造、人文、藝術、建築、水利等,把蕭飛逸看得頭昏眼花,不明所以。
其實,他對這些挺感興趣,想從中發現一些特殊的東西,也順便打發一下無聊時的光景,不過也僅此而已,畢竟他歷經磨難到這裡來可不是想成為一思想家、政治家、軍師家……
他主要翻閱的是第三個洞裡的書,因為這個洞裡全都是武功秘笈。
不過,他也只是翻閱,並不去練習,因為他非常清楚,如果要全部學會這麼多武功秘笈,恐怕得花三輩子的時間才能行。
話說回來,也沒那個必要!
比方說易筋經和達摩劍法,他就算從娘胎里練起,能趕上少林寺里那些老和尚嗎?
天象厲害不?他的易筋經和龍象神功登峰造極,可還不是被雪山霸王舟舟主和魔琴老祖差點打死了兩回!
所以蕭飛逸知道,就算他練到和天象一樣的程度也沒有什麼用!江湖上不缺第二個天象,他何必硬往天象的路上走呢?
蕭飛逸明白選擇的重要性了,太知道貪多嚼不爛的道理。
俗語說得好,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熟!不管練什麼,能打敗對手的武功就是好武功。
就像小李飛刀,天上地下,只此一刀!
無論面對什麼強敵,一刀就夠了,何必去練什麼胸口碎大石?
蕭飛逸比很多人更懂這些。
正因此,面對如此浩瀚的秘笈,如何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武功才是最重要的。
經過三個月的瀏覽,他有了驚人的發現!
發現是來自漢文、蒙文以及梵文三種文字的手寫自傳書。
這些自傳書或零星幾頁,或裝訂成冊,隨機地夾在各式的武功秘笈間,甚至在第二個洞裡也有。
最初蕭飛逸並沒有在意它,可隨著他不斷地瀏覽,不斷地翻閱不同書籍,這些自傳書出現得越來越多,這才引起他的好奇。
蕭飛逸花了二十幾天時間才把洞內的自傳書全部揀出來,逐一排序,逐一閱讀,這才有了重要發現。
看完這些自傳書,蕭飛逸目瞪口呆良久,心中暗暗慶幸自己既懂蒙文,又懂梵文,否則就算他進了玄機洞恐怕也無法站在武學的巔峰。
能進入玄機洞,蕭飛逸認為自己已經幸運得不能再幸運了,可看完了這些自傳書後,他卻更願意相信玄機洞主和他有宿命的聯繫,冥冥之中在對他進行指引與召喚。
否則他怎麼會在沒進入玄機洞前就聽過了玄機洞主的傳說呢?
原來,洞外金椅上那個已故之人就是玄機洞洞主,他不但是贈二寶給唐門開山鼻祖唐堯的那個怪人,也是鐵劍門少主陳少聰提起的那個金甲戰神!
金甲戰神和無名老人最後一戰,由於強行收招遭到內力反噬,當場就受了嚴重的內傷。
他在趕回玄機洞的途中暈倒在一山谷中,恰巧被唐堯碰到,用千年人參救了他。
金甲戰神感恩唐堯的救命之恩,這才將碧玉蟾蜍與迴轉九龍燈相贈。
他其實是怕自己回不去,死在半路上,使寶物就此長埋玄機洞,無法重見天日。
憑著高深的武功和千年人參的藥力,金甲戰神倒是順利返回了玄機洞,又寫下了最後幾篇自傳,端坐在金椅上,了無牽掛地離去了。
玄機洞外石碑上的幾招武功,是他和無名老人共同研究的幾招,很早就刻上了,用以紀念他人生中最經典的那段歲月。
可沒想到,多年以後,陰差陽錯,這幾招武功卻讓很多人喪命玄機洞中。
玄機洞中之所以有這麼多寶物,是因為它本就是北魏王朝一百多年積累的大部分財物,可以算是整個北魏王朝的國庫所在。
北魏是鮮卑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他發家的地方就在在殺風口附近的草原上。
拓跋珪手下天野仙師是個曠世奇才,精通煉丹、採藥,更是胸有萬象,發現玄機洞實乃末世絕佳的避難所,尤其裡面的迷宮一樣的道路和詭異的奇毒更是天然的防禦大陣。
就這樣,拓跋珪和天野仙師多次造訪玄機洞,並把這裡當作收藏奇珍異寶的重地。
迴轉九龍燈和嵌在洞口處的玉石就是出自天野仙師的手筆,最後他在有生之年又建立了一道斷龍石,也就是蕭飛逸拉開的那道巨石。
那道巨石其實可以反覆開啟,但前提是不能碰到機關。
蕭飛逸當時踩到的是第十八個台階觸碰了機關,其實就算不踩到那個,還有別的地方等著他踩,斷龍石早晚都得關上。
而一旦斷龍石關閉後,其他機關再踩上也沒作用了,所以蕭飛逸始終以為只有一道機關。
拓跋珪和天野仙師他們進出玄機洞可不是靠碧玉蟾蜍避毒,他們早就研製了解藥,所以可以大量進人,否則光靠一個碧玉蟾蜍怎麼能同時幫助那麼多人?
碧玉蟾蜍是異寶,是北魏第六位皇帝拓跋宏南伐時從中原所得,一直流傳了下來。
拓跋珪和天野仙師之所以花大力氣打造玄機洞,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給自己留條後路。
鮮卑族向來逐水草而居,現在突然劍指中原,大軍南下,萬一失敗了,不能沒有一個退路。
就這樣,從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開始,每代帝王都會派太子專門護送金銀珠寶到玄機洞,已經成了慣例。
當然,這可是北魏皇室的最大機密!
而且每次押運寶物時都會以南北通商為由進行掩蓋,絕不會讓其他人知曉護送寶物的秘密。
為了掩蓋這樣的秘密,平常倒的確是做過很多買賣,像模像樣,根本就不會讓人起疑。
北魏王朝,除了皇帝和太子之外,無人知曉進入玄機洞的方法。
永熙三年,北魏內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其正押送最後一批北魏重寶的太子元壽滯留北方,直接改回拓跋姓,帶領兩千鐵甲軍重新建立小魏王朝。
可惜,這個拓跋壽眼中的王朝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連普通的郡城都比不了。
拓跋壽雖然手握重金,奈何北魏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死的死,逃的逃,就算想抓幾個女奴都抓不到,就更別說繁衍後代了。
好在有錢,明里暗裡招來了一些人,又連買帶搶弄來很多女子,算是初步穩定下來。
至於說打回中原,從高歡和宇文泰手中奪回疆土,再續北魏傳奇,根本就做不到。
才兩千人馬,怎麼可能抵得過數十萬大軍?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茬將軍一茬兵!
既然已經改朝換代了,誰還認識拓跋壽是誰?有奶才是娘,誰給發錢就給誰幹活,管你是不是前朝太子!
就這樣,拓跋壽最後鬱鬱而終,復國無望,回天無力!
由於小魏王朝也沒什麼太大的動作,尤其處於極北之地,山高水遠,鞭長莫及,東魏和西魏倒也沒有派兵清剿,給了小魏國一個很穩定的發展期。
拓跋壽的後代出了一個很了不起的武道奇才,就是現在玄機洞金椅上的人,名叫拓跋彥,小魏國最後的皇帝。
拓跋彥小的時候就志向遠大,遍尋能人異士,籌謀復國之路。於是,他曾讓八百鐵甲軍化成商賈模樣,各地搜羅奇珍異寶、圖書畫冊、武功秘笈等,為的就是培養將才和帥才。
可以說,玄機洞裡面大部分的藏書都是拓跋彥命人搜羅來的。
北境苦寒之地,地廣人稀,所以小魏國兵少將寡,於是拓跋彥突發奇想,想走精戰路線,把手下軍兵全部培養成一流高手。一個高手以一當十,以一當百,這樣的話,絕對三千越甲可吞吳!
拓跋彥本就是一個練武的奇才,自從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就算當時貴為太子也勤練不輟,風雨無須,取百家之長,逐漸成為一個武林高手。
越有成就,越有動力,拓跋彥三十歲以前不是在尋武的道路上,就是在練武的過程中。
期間,他還偶遇天竺神僧,拜在婆羅門下,學習梵文和天竺神功,易筋經和達摩劍法就是天竺神僧贈與。
拓跋彥一旦窺得武學大道,立刻就想武裝成一支由絕頂高手組成的隊伍,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發現,這並不容易,或者說並不現實,因為不是誰都有成為高手的天資。
努力固然關鍵,可天賦若一般的話,就算花費數年也未必能造出一流高手。
不是誰都有他那萬中無一的的絕世天賦。
而且隨著他自己成為高手後,拓跋彥也知道學武遠沒表面那麼簡單,例如一個沒有深厚內力的人,光憑几手花活,出去就是一個死!
所以,他想培養一支舉世罕見的軍隊的熱情逐漸消退,只能因人而異,因勢利導,能學輕功的就學輕功,能學劍法的就學劍法,能打鐵的就天天掄大錘……全憑軍兵個人喜好。
想法挺好,可問題又來了,如果大家只學一樣,那麼拓跋彥或領隊將領也只訓練一樣就行,可這一龐雜下來,想讓每個軍兵都得到最好的指導根本就不可能。
尤其搜集來的武學秘笈包含梵文、蒙文、契丹文……什麼樣的都有,別說練了,光是看也看不懂。
拓跋彥最喜歡與嚮往的其實是中原武功,所以搜集來的武功秘笈最多的還是漢文書寫的。
可是這些鮮卑兒郎文化不高,說漢語沒問題,可若要看書識字卻是很難。
也就是從那時起,拓跋彥終於知道從娃開始抓教育的重要性了,否則很多事根本實施不下去。
就這樣,搜羅來的武功秘笈反而成為他個人的學習任務了,其他兵卒只能練習一些粗淺的刀法或劍法,想高來高去都難。
隨著對武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拓跋彥對武學的痴迷與進步更像決堤的大江之水,一發不可收拾,簡直如醉如痴。
他雖然不指望通過習武能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可突破自我極限,達到武學巔峰的願景卻越來越強烈。
可以說,拓跋彥真的是數年苦練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拓跋彥戰敗過無數高手,曾一度讓他覺得最是寂寞無敵手。
直到有一天,無名老人的出現後,才讓拓跋彥覺得有了動力,這才又一次以金甲戰神的身份出現了。
再後面的故事,和從鐵劍門少主陳少聰那聽來的差不多,沒有太大的出入。
拓跋彥和無名老人相約第四個五年沒來是因為他出事了。
原來,拓跋彥身為國王,卻沉迷了武道,根本不提揮師南下復國之事,竟引來其親胞弟拓跋直的極大不滿,於是趁他練功時突施暗算,使他走火入魔。
是拓跋彥的護衛拼命將他救出,從而避免慘死當場,可他的胞弟卻奪得了兵權,大軍開拔南下,想逐鹿中原。
拓跋直雖有野心,可卻是一個十足的飯桶,幾次交鋒獲勝後得意忘形,竟在絕命谷被十幾萬大軍團團圍困,最後幾萬精兵全部戰死,他本人也被削去了腦袋。
至此,拓跋彥所有心血全部付之東流,化為泡影。
好在進入玄機洞的方法只有拓跋彥知道,所以玄機洞物里一切東西才得以完好保存。
拓跋彥回天無力,索性放下復國之念,把所有心神全都放在追求武學大道上來。
江湖任我行,瀟灑天地間,也沒什麼不好。
金甲戰神練完了洞中所有秘笈上的武功後,以萬流歸宗後的啟迪和大視野,自創了行功法門和刀法,將他們藏於第二個洞內的書架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