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錦繡世界
真要說起來,蠶桑絲織最初還是興於北地。
無奈北地戰亂迭起,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數十年間織匠一直在陸續外流,絲織產量也在不斷下降。
隨著胡虜入侵,北地的織錦生產更是受到近乎毀滅性的摧殘,宣和南渡之後,殘存的工匠帶著機織技藝隨新朝廷一起,幾乎全轉移到了漳江以南。
原本北地的錦緞綾綺等昂貴絲織和雜色染帛的產量約占大燕生產總量的一半還多。經過十數年休養生息,如今南地的絲織產量已比北地翻了一番。
最初還只是在數量上,因為南地初時所產多為羅、絹、紗、縠等低端織品,後來才開始涉足昂貴絲織。
近些年南錦逐漸聲名鵲起,不僅在絲織種類上占據優勢,就連技藝上也有碾壓趨勢。
北地絲織業卻長久處於蕭條停滯狀態,織戶雖急也無用。
先前是沒有安定的環境,旦夕間兵戈至,保命尚且不能,誰還會把心思花在身外之物上?如今終於得以安穩下來,可差距一旦拉開,又哪是那麼容易就追得上的。
無奈,北人若想穿上最時興的衣料,就只能靠大行商們南下採買。興師動眾不說,價格還奇高。
上半年還是如此情形,誰能想到,到了下半年,形勢竟然發生了逆轉——在北地,在蠶桑素來不興的豳州,忽然之間竟冒出這麼多難得一見的絲綢織品!
也沒聽說北地還有甚麼有名的錦戶和織匠……
於是自然而然的,眾商賈分作了兩撥,一撥揣測織匠,一撥研討織法。
陳縑娘若是在場,或許能解答一二。
後展示的這批錦的確不是傳統織法。此前數十年她織造時一直是經線起花,自從有了花樓機,由綜片提花到花樓提花,經線起花也變為了緯線起花。
改用色梭替換牽絲的變化,不僅靈活方便,還可以織出大片甚至獨幅的花紋圖案來,並可用分區換色的辦法增加織物色彩。同時突破了經錦在圖案和配色上的局限,以及經錦花形較小的局面。
不,只有花樓機遠遠不夠。
還要加上姜佛桑交給她的那份織譜。
給她織譜那日,姜佛桑親自上手織了一遍給她看。令陳縑娘驚訝的是,她的麻利程度完全不輸熟練織婦。
在此以前陳縑娘一直以為她是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貴女,只是讀的書比別人多、所以懂得也多。
面對她的不解,姜佛桑也沒有多做解釋,只是玩笑著讓她保密,還說若是叫良媼知道她做這些,耳朵又不得清靜。
陳縑娘本就不是尋根究底的人,何況她被那份織譜完完全全給震撼住了,些許疑團早拋至腦後。
這何止是一份織譜,簡直是織家的百寶書!
品種之繁多,聞所未聞;許多技藝和織法,更是見所未見。
織錦會上展出的這些,隨便拿出一兩樣就足夠一個織作奉為至寶、傳之後世。若無這份織譜,只有花樓機,別說半年,就是給她十年八年她也未必能鑽研出幾種。
織譜雖好,卻也有弊端,譬如風格不統一,跨度較大,甚至對比強烈,不像是流行於一時一地。
陳縑娘百思不得其解,就沒有完全照著來,索性因地制宜,試著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良爍說她廢寢忘食。得此寶書,她怎能不廢寢忘食?巴不得日日夜夜都耗在織室才好。
只恨時間不夠,不然這次的織錦會還可以更加成功、更加轟動。
不過不急,姜佛桑已和市令商定,織錦會以後每年都辦,她們還有大把時間大展拳腳。
「幸而北地是安穩了。」陳縑娘再一次感慨。
姜佛桑心知,北地的安穩,乃至整個中原的安穩,都只是暫時的。
今後烽煙再起,現在這些成果還不知能不能保得住……不過這些也由不得她,那時她大約也不在北地了,走一步看一步罷。
展館內,商賈們議論了一通,仍無頭緒。
滿心滿眼只有一句——太不可思議了!
然後他們就發現更不可思議的還在後頭。
之前展示的那些錦原來還只是開胃小菜,真正的重頭戲千呼萬喚始出來。
寬敞的展廳內抬上來兩個大型椸枷,上面用白色的絹布蓋著。
隨著第一個椸枷上的絹布緩緩揭開,眾人有一瞬間幾乎忘記了呼吸。
椸上是一件錦袍,青地,纏枝寶相花紋,錦上鎏金絲,一派富麗堂皇景象。
「這、這是——」
侍女笑答:「這是織金錦。」
織金,顧名思義,就是把金線織入錦中、呈現圖案並形成特殊光澤。所用金線要麼是將金打成金箔粘於皮子上切成金絲,要麼將金片繞於絲絨外圍製成金縷絲線。
在場多得是南來北往經多見廣的大行商,更有家中世代從事錦織之業的,知道給絲織物加金的技法從戰國時就有,只是並不成熟,後世也少見。
不曾想竟在此處得見!且應用得如此渾然天成!
單就這件錦袍來說,色彩鮮明艷麗、紋飾精緻絕倫,二者交相輝映,猶如太陽光芒般耀眼,富麗中又不失壯美之感……眾商賈已經被美到失語。
他們齊齊看向第二個椸枷,面上神情近於狂熱。
椸枷上的白絹應聲落地。
是一件藍地穿枝蓮紋錦袍,紋樣為滿地花類型,穿枝蓮補充其間,線條流暢、絢麗輝煌。
這回女侍沒再等眾人詢問,直接道出了雙層錦的名稱。
雙層錦,也即表里兩層的織物,由兩組經線與兩組緯線分別交織,形成相互重疊的上下層……
在這兩件錦袍之後,眾人又見識到更多。
光織金錦就有紫地花鳥紋、曲水纏枝花蝶紋以及黃地鷓鴣銜瑞草紋等近七種紋樣。雙層錦的紋樣之多不亞於此。
滿室生輝,真正是眼花繚亂。
「此生竟能得見如此美錦……」
「不虛此行、不虛此行啊……」
「幸而是來了,誰說北地無好錦!」
不管貴賤還是貧富,人們對美的感知總是平等的。
展館內,無論大行商、小商販,亦或本地富戶大族、市井民眾,皆沉溺在了這片錦繡世界。
他們在一幅幅或金銀閃耀、或柔和典雅、或富麗莊重的錦緞前流連,如饑似渴地看著、欣賞著,恨不能全部入於囊中。
直到罷市鼓敲響,織錦會落下帷幕,仍久久不願散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