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由於緩存原因,請用戶直接瀏覽器訪問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看著石顯,吳年的臉上露出欣慰之色,然後用期許的目光,掃向了剩下的准進士們,問道;「還有誰願意去肅順的嗎?」
君父的意圖很明顯,甚至於露骨。
又有石顯出來拋磚引玉。
但是在場二百三十名准進士,卻都是猶猶豫豫。最後,包括石顯在內,只有十五人站了出來,表示願意前往肅順。
其中遼東人九個,幽燕人六個。
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也好,是不是有能力,這些人都是膽大,而且敢行動的。
其中不包括那位文章寫的第一好的,內閣大臣、禮部官員一致同意的。二十八歲的會元張嵩山。
正如吳年所說,文章寫的好,但當官未必能當得好。
文章只是敲門磚,未來能否有所成就,則靠這些進士們自身的能力,以及行動力。
從行動力上來說。
只有這十五人。
吳年心中有了決斷,但沒有當即宣布狀元人選。只是笑著勉勵了准進士們一番,讓他們回去了。
這讓那些沒有下定決心的人,又燃燒起了希望。
肅順這個測試,似乎不是決定名額的?
進士分三榜。
進士及第高人一等。
二榜進士次一等。
三榜同進士是小媳婦。
在楚國以及高句麗的科舉之中。一榜、二榜前十齣身的官員,上限很高。
有個衙門叫翰林院,負責編書。
潛規則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翰林院的官員是「儲備宰相」,選拔的都是優秀的進士。
至於三榜同進士,一般在縣令、知府之流的官位上兜兜轉轉。
總而言之。科舉的名次很重要。
「我是會元。這次殿試,我發揮的也很不錯。雖然不願去肅順,可能不是狀元,但怎麼也能進二榜前十吧?」
張嵩山內心惴惴不安,但卻也懷有僥倖。
之後,禮部的官員便帶著這些准進士,離開了偏殿,出了王宮。
吳年讓太監把宮門關上,留下內閣大臣們站立。吳年沒有說話,拿起了御案上的名單,觀看了起來。
石顯。
這個首先站出來的人。
一榜沒名號,二榜也沒有。三榜排在末尾。
典故。「名落孫山」。
這石顯便是孫山啊。
有才學,但不多。
吳年毫不猶豫的拿起筆來,沾染了赤墨,硃筆御批。在石顯等十五人的名字外,畫了一個圈,然後交給了內閣首輔劉知行,說道:「點石顯為狀元,其他十四人。按照原本的名次排列,分別是榜眼、探花,陸續往下排,占了前十五的名次。」
內閣大臣們,儘管心中有所猜測。但是聽到這裡,卻還是大吃一驚。崔無雙失聲道:「大王不可。」
「如何不可?」吳年眯起眼睛,看向這位崔大人。
崔無雙脫口而出後,便後悔了。自己是幽燕人出身,又是新入閣,資歷很淺。做事得以低調為主。
更何況,這件事情是君父的決斷?
雖然後悔,但是崔無雙不得不硬著頭皮,說道:「大王破格提拔石顯為狀元,考生會不滿,但也就是私下裡發牢騷。」
「現在大王要提拔十五人,把其他人排列在十五人之後。我恐怕考生會鬧事。」
說到這裡,崔無雙深呼吸了一口氣,抬起一張絕世美顏的俊臉,誠懇對吳年說道:「大王。國家開科取士的標準,還是應該以文章為主。」
崔無雙在沒入閣前,在禮部當官,與內閣大臣們都認識。但談不上交情。
不過劉知行、張海平、李勇都是公心。
劉知行對吳年振袖說道:「大王。崔大人說的極是。這件事情還請三思。」
張海平立刻站了出來,表示贊同崔無雙。
李勇沉吟了一下後,對吳年說道:「大王。臣也認為三位大人說的對。大王可以把名聲放下。」
「而把實惠留給這十五人。在以後,酌情提拔。」
只有公孫桑一言不發,態度很明顯。我是大王的跟屁蟲。只要大王贊同的,我都贊同。
只要大王反對的,我就反對。
你們反對大王,就是逆賊。
崔無雙感激的看了一眼劉知行三人,內心很是溫暖。自己在禮部做官的時候,沒有因為是幽燕人,而受到鄙視、排斥。
入了閣,資歷淺薄,與他們也沒交情。但他們願意幫我說話。
大漢朝這裡,官場環境真是太好了。
然後,劉知行、崔無雙、張海平三人都對李勇行了注目禮。不愧是老成謀國的人。
曲線救國。
雖說在楚國,科舉有非進士不為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潛規則。但這裡是漢國。
大王是開國之君,權威至高無上。
大王說提拔誰,就是提拔誰。
這個主意好。
吳年看了看李勇,也笑了起來。這老兄弟,說他是人老鬼精,還真是一點不錯。
平日裡精力不濟,在內閣公開上班打盹。
但是關鍵時刻,卻是能一針見血。
不過。
吳年想了一下後,說道:「雖然寡人可以這麼做。但是寡人內心不平。」
「石顯他們文章寫的不好,能力暫時也不清楚。但有膽色,怎麼也是壯士。遇到事情,他們必定敢上。比如拿刀砍人,組織兵丁。」
「再說。他們能中進士,怎麼也是有才學的。憑什麼,他們就不能名列前茅?」
「就這麼辦吧。至於考生會不會鬧事。寡人只希望他們不要鬧事,否則革去功名,這輩子都不允許參加科舉。」
說罷,吳年的臉上露出了冷笑。
如果這幫考生,會因為這個事情而選擇鬧事。那麼他們連做官的資格都沒有。
大漢朝的官場,只有一個意志。
漢王。
所有人只為了漢王服務,按照漢王的意志運轉。
集中力量幹大事。
強國強兵。
允許有反對意見,但不允許拖後腿。
開國之君,開國之臣,也有強弱。
劉知行這些內閣大臣,並不弱。
但是吳年太強勢了。
他們對視了一眼,終究沒有選擇在君前,奮力抗爭。只能嘆了一口氣,祈禱那幫考生,不要鬧事。
否則就是雞蛋碰石頭啊。
雖然那些考生,不願意去肅順冒險,但不代表沒有能力。現在漢朝官場窘迫,急需新人補充。
哎。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