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總可以了吧?」高瑜嚷嚷,「我聽著都累得慌。閱讀��
「你聽著都累了,人家做工的要多辛苦呢?」肖絳說,又問大家,「大家可知道,農活什麼最累?」
「挖土方。」知道這些孩子不知道,於是自問自答,「再精壯的漢子也要脫幾層皮。回家起茅廁,挑著百十斤糞肥一擔一擔,走一公里往地里擔。你們不要捏鼻子,因為吃的香噴噴的飯菜就是這樣來的。施好了肥,開春再花錢租牛深耕一遍,全家上陣用撅頭細細把地再翻一遍,大塊土壤打碎,草根除淨。然後把晾曬一冬的雜草灌木枯葉燒成草木灰,增加土壤的肥氣和養分。最後,再人力來回耙幾遍,耙的平平整整。」
她看向高氏姐弟,「你們在落雪院覺得做工很辛苦,但那只是開荒的最後一步。而且在你們耙地之前,亭老爺子一家已經松整過,省了你們很多力氣。」
高瑜和高鈺對視一眼,情不自禁的伸出自己的手看看。
手掌上,曾磨起了泡,雖然傷口非常小,挑破之後已經癒合,但當時那個疼啊,他們現在還記得。
可原來,他們只是做了最輕鬆的部分。
而他們的小動作沒有逃過肖絳的眼睛,這讓她感覺今天這堂課沒有白上。這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如果燕北的未來在他們手上,他們必須知道民生疾苦才行。
「還有。」她說。
「還有啊?」幾個孩子同時哀嘆。
因為他們感覺這樣已經很辛苦了,居然還沒有完嗎?
「剛開出來的土地,四周全是荒草和灌木,那就是小動物的天堂,不管你種什麼,都不夠它們禍禍的。」肖絳繼續說,「所以農戶必須抽出人手,在地頭搭起茅草棚,日夜守著。然而,地是有了,要種什麼呢?開荒第一年,只能先種點豆子,不指望產量,能肥肥地就行。等於荒地開出來,想要見到真正的糧食,得等到第二年甚至第三年。」
「那麼久啊……」孩子們再哀嘆。
「如果四周沒有水源,大米高粱之類的也種不得,只能種點耐旱的玉米或穀子。」肖絳的目光巡視著課堂下一張張已經帶著同情之意的小臉兒,「穀子的產量從來不高,可春天播種,光種子就要五六斤,因為種子質量沒法保證,所以一個窩裡要點兩三粒種子,確保出苗率。一家人在地里忙活一年,秋後收穫基本就是兩口袋,一口大缸的三分之一都裝不滿。窮人吃不起肉,也吃不起魚和雞蛋,肚子裡缺油水,加上天天出苦力,吃的就特別多,否則第二天就沒有力氣下地。往往一畝地的產量,就算全家頓頓喝糊糊也只夠兩三個月消耗。這麼辛苦,卻根本吃不飽飯,這些百姓難道不可憐嗎?他們又怎麼能有開墾荒地的積極性呢?」
說到這裡,她終於結束了這段演講式的上課,看到孩子們都沉默著,把她的話聽了進去。莫依依和王羽,甚至都掉了眼淚。
農民苦,百姓苦,民生疾苦。
作為未來的當權者,如果不懂得這些苦,不懂得憐惜這些苦,又怎麼能夠造福於民,認真建設國家呢?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肖絳念了這首在現代小學裡孩子們就要學的詩,「現在你們了解了這件事,要怎麼做呢?」
「減少農民的賦稅。」廖章睿大聲道。
肖絳點頭,「這是個辦法,可是王上體恤百姓,咱們燕北的賦稅已經是很低了。你們都知道王上有多麼節儉,如果賦稅再低,國庫空虛,衙門怎樣運行?軍隊又如何出征呢?」
「我們也要節儉!」高鈺也大聲說。
因為想起父王平常的所作所為,想起自己和姐姐並不那麼注意,忽然感覺分外慚愧。
其他孩子慢慢低了頭,也都想起自己的日常行為。
農民日夜不停地幹活兒吃不上飯了,可他們什麼也不做卻還挑食,不順口的直接就扔掉……
「浪費行為是不好的,應該杜絕。」肖絳給了一點時間,等孩子們反思的差不多了,就又說,「哪怕你們的家裡很富貴,可銀子是你們家的,這些食物卻是農民耕種,老天賜予的,怎麼可以輕視和糟蹋呢?」
「對!不能浪費!」高瑜拍案而起。
她想起父王平常吃的還不如他們姐弟好,心頭一熱,也顧不得跟肖絳作對的原則,生平首次贊同肖絳的意見。
「世女很有見解。」肖絳連忙誇獎。
倒不是討好,也是一種激勵,讓這孩子在正路上繼續走下去。
「但也不是讓你們吃苦,你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環境允許的情況下自然要吃點好的,將來身體才能棒棒的。好好吃飯,好好鍛鍊,長好身體,以後才能更好的為咱們燕北服務。」肖絳又把話拉回來,生怕這些孩子偏激了,「但是,如果你們有吃不了的東西,千萬不要扔掉。可以送給僕人或者貧困的人家,哪怕倒到街上餵流浪貓狗,也要讓每一粒糧食,每一顆菜,和每一塊肉有它的意義。」
對!對!對!
童稚的聲音此起彼伏,有慷慨激昂之意,令肖絳很有成就感。
她是教育工作者,沒有什麼比看到孩子們接受了良好的意見,形成正確的三觀更值得高興的事了。
「所謂開源節流,節儉生活,杜絕浪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想辦法幫助農民開荒,並且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肖絳把話題引到自己要說的正事上,「所以咱們再說回剛才提到的土豆。」
「它產量很高嗎?」廖章睿連忙問。
他是所有孩子中最早最初想到此事關鍵處的,教育得好,將來必是能臣啊。
「是的。」肖絳微笑點頭,「我剛才說了,它即能當菜吃,也能當主糧,吃了頂飽還不脹肚,是非常優質的……植物……」
差點說成優質碳水。
「你們報名去了莊子上的,都是要學習土豆的種植。學會了,各家都種上一些,最後普及到百姓手中,咱們燕北就不會經常鬧饑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