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只論意氣難爭功

  聲音很熟悉,張白魚循著聲音望去,只見李十一正在記功板前破口大罵。

  之所以說是記功板而不是記功台,是因為高台之上,有一塊巨大的黑板,正有人拿著石堊塊將諸軍的功勞一一寫出,公之於眾。

  這想必又是劉大郎的一項創舉,不僅僅在賞賜時要決於目下,而且要將賞罰廣而告之。他之前在大伊鎮公審時那句話時怎麼說的來著?

  哦,對了,公平公正公開。

  似乎是酒精依舊作用在腦中,張白魚的思維有些發散,他不禁想到小時候父親對他的教導,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只有隨時能處罰部下,部下才能畏懼你。

  而部下對你的恐懼超越了對敵人的恐懼後,就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就是李衛公兵法所說的『畏我者不畏敵,畏敵者不畏我』。

  之前,張白魚對這一套說辭深信不疑,因為戰爭是殘酷的,軍隊是暴力的,平民是愚昧的。如何讓最為愚昧的平民組成最為暴力的軍隊,去打最為殘酷的戰爭,自古而今只有這麼一套解決方法。

  但劉大郎似乎找到了第二種,現在看來,卓有成效。

  最起碼像李菩薩這種糙漢子平日都能說兩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類的口號,也能在記功板下出言質疑。

  台上正在指揮軍中文吏在記功板上書寫的陸游聞言打開了手中文書,皺眉仔細看了幾眼,就揚聲呵斥:「莫要在這裡吵擾,讓你們隊將來領取記功文書,由他與你們詳細解釋,如果之後還有疑問,讓你們隊將去找統領統制去說。」

  「馬軍第二隊是嗎?老夫看看……張白魚來了嗎!梁磐來了嗎!趕緊將文書拿走,與你部下速速講解。」

  張白魚連忙撥開人群向前,接過文書,招呼他那一隊人回了營帳。

  李菩薩,也就是李十一了,他一邊走還一邊嘟嘟囔囔:「郎君,俺看也不是劉大郎故意為難咱們,必是那些措大來刁難。魏二郎倒也算是同路人,那勞什子陸游是什麼來頭,也敢充上官?郎君,咱們也是有靠山的,在忠義軍只是客軍,大不了一拍兩散,回東平軍,豈不是各自快活?!」

  「住嘴!發什麼牢騷!」張白魚聽完之後才出言呵斥,然而張了張嘴,卻是想不出其他說辭,只能將劉淮過往的言論拿出來:「北伐要團結,就這麼千把人,還鬧內訌,作死嗎?」

  李菩薩訥訥不語。

  張白魚哼了一聲,打開手中文書,只是掃視一眼,原本就白皙的臉上更加慘白,隨即就漲紅起來。

  「如何?郎君?是不是那些賊廝剋扣了咱們的功勞?」

  梁磐也有些著急。

  因為在今日早上,上面已經確定了一個說法,功勞要與升遷和賞賜掛鉤。

  忠義軍與東平軍必然是要擴軍的。到時候統制變都統制,統領變統制,正將、準備將也肯定會各有提拔。但這種事必然會有先後。

  先升遷誰?必然是誰的功勞大就先提拔誰啊!否則難以服眾。

  至於賞賜則更加豐厚,除了金銀銅錢,最重要的是要分永業田與職分田。

  天可憐見,大宋不抑兼併,田地本來就少,再加上參與募兵的無一不是底層,其中失地農民或者說即將失地的農民簡直是海量,此時聽聞要分田地,個頂個的眼睛通紅。

  雖然現在忠義軍只是剛剛打下朐山縣,甚至還沒有控制海州全境,手頭更是一點地都沒有,但既然有這種說法,自然會引起許多人心動。

  最起碼大家打金人的勁頭更足了。

  此時平白無故的比別人少兩轉功勞,代表著以後別人是統領了,自己才是正將,別人能分百畝水田,自己才能分十畝旱田,這誰能受得了?!

  在周遭三十餘人希冀的目光中,張白魚猶豫片刻,才以一種破罐子破摔的語氣說道:「陸先生他們沒有算錯,第二隊確實比第一隊少了功勞。」

  說著,張四郎幾乎愧疚的無地自容:「前日在蘆葦盪中,第一隊他們有陷陣之功,咱們第二隊沒有。」

  李菩薩一愣:「不對啊,憑什麼咱們沒有?咱們……」

  喧囂聲剛起,又瞬間消失。

  陷陣、斬將、奪旗、先登。這是臨陣的四大功,也是記功最嚴格的。

  因為試圖完成這四大功的勇士,一百個里得死九十九個。

  活下來的那一個,會受到最高的榮譽,最厚重的賞賜,最高轉的功勞。

  所以,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在前日,從蘆葦盪中當先衝出來與金軍甲騎硬碰硬的,只有劉淮所率的馬軍第一隊而已。

  雖然張白魚所部在之後也參戰了,可這根本不是一回事。

  面對敵方完整的陣型,未知的士氣,不明的戰力時敢於奮力率軍鑿進去。與面對撕碎的陣型,喪膽的士氣,明顯潰散的戰力去打順風仗。這是完完全全的兩碼事。

  哪怕以李菩薩這種無理攪三分的賊廝也沒話說了。

  誰敢再這種事上有異議,陸游一句話就能頂回去。

  哦,你覺得這次不公平,那要不要下一次你去先登,然後把第二陣的功勞算得跟你一樣大?你到時候別覺得冤就行。

  關鍵時刻,還是梁磐迅速給張白魚解圍:「郎君當日猶豫,也是不願咱們平白拋灑了性命。唯一想不到的就是劉大郎如此勇武果決……」

  話說到這裡,梁磐也卡殼了,因為這話就像是在貶低張白魚來給劉淮抬身價。

  這讓張白魚不由得想去掩面。

  還好這時候其餘人也反應了過來,由李菩薩帶頭,七嘴八舌的出言相勸,紛紛表示以後立功的機會還有的是,並不在意這一次如何如何。

  勸完之後,馬軍第二隊的眾人還是覺得有些無趣,也就各自散去了。

  張白魚獨自一人坐在營帳中馬紮上呆愣半晌,站起身來,狠狠將手中文書摔在地上。

  然而他又是呆愣片刻後,將文書又撿了起來,撫去其上的塵土,又掀開看了起來。

  作為隊將,他需要將部下功勞瞭然於心才行。

  最好還應該也學著那巨大記功板一樣,在本隊弄個較小的記功板。

  然而,張白魚拿著文書走出營帳時,抬眼卻望到那巨大的記功板旁邊,已經聚集了數百人,而記功板下的高台上,正站著三個手足無措的士卒。

  張四郎眼尖,一眼就看出這三人正是馬軍第一隊的三名甲騎。

  陸游在台上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台下數百兵卒高聲鼓掌喝彩起來。

  那三名士卒手中空無一物,似乎並沒有額外賞賜,他們臉色漲的通紅,猶如飲酒,卻不耽擱各自昂頭挺胸,各自作出昂揚的姿態。

  想必今日之後,全軍上下都會傳出這三人的名聲,任誰說起這三人,都得說一聲好漢。

  然而見到這一幕後,張白魚再也無法忍耐,一跺腳轉身向帥帳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