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傳神

  所有人都立刻起身,來到投幕面前。

  果然,那一截不起眼的殘俑,相較於眼前完整的漢俑來說,尺寸根本不匹配。

  完整的漢俑大概的身高在兩米開外,而身邊這一截不起眼的殘俑碎片,大概只有十多厘米的樣子。

  而這十幾厘米的殘俑,卻是一個手臂的輪廓。

  同一個墓葬坑中,形態大小不一的陶俑不是沒有,但是很少有差別這麼大的。

  古人等級制度森嚴,陪葬的陶俑會根據身份不同,大小也會有差別。

  但也正是因為森嚴的制度,這其中的差別都是很有講究的。

  根本不可能出現這麼大的差異。

  「差異這麼大……這根本就不是墓主人鎮守陵墓的,或者說,這根本就不是陪葬坑!」

  左仕仔細的觀察了和對比了陶俑的大小之後,沉聲說道。

  「而且,這漢俑的面部表情大家可以仔細的看一下!」

  左仕說完,趙御指著投幕上面那一尊完整的漢俑面部說道。

  目光再一次聚集。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小看這個毛都沒長齊的年輕人了。

  「倨傲……神情說不出的倨傲!」

  到底是在考古界有著相當名望的大師,很快就看出完整漢俑面部的端倪。

  「對,如果是用來陪葬的陶俑,面部不可能出現這樣的表情,雖然比較抽象,但是這種倨傲極其傳神。」

  「不錯,陪葬俑,不管是侍僕舞樂俑,還是戰陣兵俑,都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神情。」

  一群人圍在投幕前,恨不得直接爬進去看個仔細。

  「左老,什麼時候出發前往墓葬現場,我們需要觀察實物才能對這一批漢俑定性!」

  「對,儘快安排前往墓葬,這一批漢俑太過蹊蹺了。」

  大家看了半天,雖然視頻很清晰,但是卻很難依仗一個視頻對文物下準確的評定。

  「各位稍安勿躁,實地考察上面已經批示下來,時間定在後天早上。」

  左仕抬起手向下壓了壓說道。

  趙御暗自點點頭,明天還要去一趟暖玉閣,時間正好錯開。

  接下來,大多都是一些針對漢俑的討論以及個人的意見,趙御沒有過多的參與。

  對於漢俑,趙御的認知不多,但是畢竟田子厚搜集了不少的文獻,其中多有記載。

  而這一次的漢俑,處處都透露著非同尋常的意味。

  趙御甚至都隱隱約約的感覺到,這一批漢俑的出現會讓所有人對兩漢交替出現一個新的認知。

  不過,考古是個很嚴謹的工作,在沒有接觸到漢俑之前,一切都只是揣測而已。

  晚上九點,爭論了整整三個小時的眾人也沒說出個子丑寅卯來。

  散會之後,趙御自顧自的回到九號別墅。

  躺在二樓陽台的紫藤椅上,腦海中全是漢俑那怪異的面容和傳神的倨傲神情。

  「只要確定墓主人的身份,這些陶俑的來歷也會相對的清晰起來,至於那些碎俑,想要修復卻不簡單!」

  趙御搖著蒲扇,自言自語的說道。

  碎俑的樹木過於龐大,即便是把整個唐安的文物修復專家都招來,沒個一年半載的也休想完成。

  更何況,這種陶俑的價值,根本沒辦法啟動這樣規模的修復。

  估計他們請田子厚,也只是為了修復其中一些比較有研究價值的漢俑。

  想著想著,趙御就這麼在紫藤椅上打起了呼嚕。

  也幸好異能帶來的弊端這兩天消除的差不多了,不然趙御這麼大咧咧的睡在陽台,非凍死不可!

  第二天,當趙御睜開眼睛的時候,已經是早上七點多了。

  即便是唐安的六月,早上還是帶著一絲涼意的。

  起身洗漱完畢,順便在書架上又找到一些歷朝歷代異俑的記錄,趙御開始查閱。

  還別說,還真讓趙御在田子厚收藏的這些雜七雜八的手札當中,找出了一絲線索。

  原來這種奇異的陶俑,不但在國內有記錄,在尼羅河流域一帶更是常見。

  多是一些五官誇張的至極的陶俑塑像,有些事眼睛,有些事耳朵,甚至還有闊口塑像,很具有抽象學派的風格。

  在國內,不單單是這一次挖掘出的漢俑,早在先秦時期,就在一些王侯的墓葬當中發現過類似的陶俑。

  按理說那個時候有身份的人殉葬,大多會選擇一些僕人或者奴隸,用活人來殉葬。

  但是趙御眼前的手札上卻記載著,在先秦時期,有一部分南蠻或者北域的小諸侯國,會出現活人和陶俑共同殉葬的特殊陪葬坑。

  手札的解釋是,這種殉葬的模式,是一種文明萌芽產生的體現,是奴隸制走向封建制的過渡。

  趙御看到這裡的時候卻微微皺眉,他覺得這手札的解釋,有些過於牽強了。

  因為除了先秦能用這種說法來解釋,後來的那些怪異陶俑的出現,卻就顯得很突兀了。

  這種怪模怪樣的陶俑,在國內的歷史長河中,從先秦到始皇帝的兵馬俑,再從兵馬俑到現在挖掘出的地皇兵俑。

  其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有些墓葬當中,還會出現這樣的陶俑陪葬。

  甚至這些陶俑的繪製手法,橫跨千年,除了面部的特徵有些變化之外,其中粗狂的傳神感,卻好像一脈相承。

  「額……老祖宗的腦袋,咋長得?」

  趙御看著手札下面田子厚對於陶俑的一些見解和注釋,心中不由得吐槽道。

  投身他們考古這個行業的,有時候真的能讓古人清奇的腦迴路給逼瘋。

  趙御知道,或許他們這裡小心翼翼的研究的,不過是古人的一時興起罷了。

  更或者,就是一種古代早已經失傳的儀式或者流矢的風俗罷了。

  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

  趙御知道一個在考古界廣為流傳的笑話。

  說的是,在一個比較久遠的古墓當中,出土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文物。

  這東西的造型和那個時代文獻記載和風俗很不相稱。

  圓形中空,成規則蜂窩狀,其形成物質脆弱無比,但是卻經歷了上千年而未損壞。

  所有的專家都投身其中,打算解開這個秘密。

  最後都無功而返,最後甚至有人斷言,這可能是外域文明留在地球的遺物。

  隨即該文物到各大博物館做展覽,因為專家給出的不同定論,倒是吸引了不少的人前來參觀。

  可是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東西最後被一個老知青看到。

  老人下意識的說了一句:「這不就是還沒燒完的蜂窩煤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