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看中的這件胡俑為匈奴人特徵。
其頭部雕刻細緻神態逼真,肩部較平整,刀法簡練傳神,為東漢時代圓雕藝術珍品,被山東博物館收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與黃帝至夏代的薰鬻、商代的鬼方、西周時的獫狁等族有著一定淵源關係,戰國時始稱匈奴。
匈奴長期在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戰國後期,匈奴進入奴隸社會。
奴隸主貴族利用匈奴人生性好鬥、善於騎射的特點,經常率騎兵南下掠奪燕、趙、秦三國人民。
當時,三國各自為政,又忙於兼併戰爭,所以對匈奴多採取守勢,在北部邊地修築長城並派軍戍守。
秦統一六國後,為解除匈奴的威脅,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征戰匈奴,取勝後又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匈奴。
秦漢之際,匈奴昌頓殺父自立為單于,昌頓在楚漢戰爭中,向東攻破東胡,西邊趕走大月氏,侵入西域,向北征服了丁零、堅昆等部落,南下並了樓蘭、白羊。
控制了中國北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擁有騎兵30萬,勢力十分強大。
西漢初立,百廢待興,面對匈奴的侵擾,劉邦只好採納婁敬「和親」的建議,把漢室公主嫁給單于,每年送去大批的絲綢、糧食和酒等,並與匈奴約為兄弟,以緩和匈奴侵擾。
此後七八十年間,漢對匈奴都採取了和親政策。
但這種政策是在匈奴強兵壓境,西漢無力反擊的情況下實施的,並不能阻擋匈奴貴族對漢王朝的不斷騷擾和掠奪。
漢武帝時,終於「財阜有餘,士馬強盛」,所以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漢朝對匈奴進行了13次反擊,其中規模較大的有3次,這3次戰役,西漢軍隊大勝而歸,匈奴損失慘重被迫向西遠徙。
東漢初年,北方的匈奴又強大起來,匈奴奴隸主控制了整個漠北以及西域和東北地區。
公元46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
其中南匈奴分居在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等地,向漢「奉藩稱臣」。
而北匈奴則退居漠北,漢明帝時又一再侵擾漢地,仍然威脅著中原及河西、西域。
公元89年東漢王朝派竇憲、耿秉率軍,大敗北匈奴於稽落山,並追至燕然山,匈奴人81部20餘萬口歸附。
公元91年,漢將耿夔又大破北匈奴於金薇山,在東漢的連續打擊下,北匈奴奴隸制國家滅亡。
為了慶祝勝利,漢軍曾沿途雕造胡俑像,以示功績。
這件胡俑造像跟張天元印象中發現於青州西南瀑水澗的那件非常相似。
按形制,它是漢朝墓葬上的立像。
雖然墓葬已不復存在,但墓主一定是參加過漢匈之戰並得勝而還的功臣。
且胡俑形制巨大,是至今東山省發現最大的胡俑像,所以墓主人的地位和級別是相當高的。
整個造像雕刻嫻熟,雍容大度雖然經歷過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但仍默然屹立,仿佛曆史的見證,把我們帶進那古老的歲月和金戈鐵馬狼煙烽起的漢匈戰爭中。
只可惜那東西發現之後,公立博物館都搶著要了。
他神羅博物館肯定是別想得到的。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啊。
他苦找了這麼長時間,終於在美國舊金山寶華街這麼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店裡面發現了。
雖然這東西談不上絕無僅有。
但是對於一個私立博物館來說,擁有這種東西,那也絕對是一種象徵啊。
他能不高興嗎?
「這東西多少錢?」
張天元問道。
「給兩千美金算了,反正這個也是別人寄賣的,要價本來就不高,你喜歡就拿走吧。」
聽到這個報價,張天元覺得自己還真沒必要壓價了。
本來他擔心對方獅子大開口來著,一開始根本就沒敢把注意力往這件東西上放。
但是現在看起來,他分明是想多了。
對方好像根本就不怎麼在乎這東西。
「多謝了老先生。」
張天元笑了笑,趕緊付了兩千美金,也沒要什麼打折,好像生怕對方反悔似得。
「那東西難不成是法器?把你緊張成這樣子了?」
王老先生笑著問道。
「不瞞您說,我首先是個古董收藏家,風水師只是我的興趣愛好而已。
這個東西不是什麼法器,但在我眼裡,它比法器還要值錢。」
張天元感慨道:「祖國微弱的時候,被列強把各種東西搶了出去。
如今國家強大了,我個人也有點錢,就希望能略盡綿薄之力,把這些東西能帶回去的,就儘量帶回去。」
「沒想到你這小伙子倒是有一股難得的熱忱啊。你等等,我這裡還有一件東西,你看看,好的話就拿走吧,不好的話留著。」
王老先生對古董並不算精通,他更擅長的顯然就是風水法器。
今天遇到有緣人了,自然有好東西,就想拿出來。
王老先生拿出來的這件東西,張天元一看就覺得相當喜歡。
這是一件黑砂壽星壺,壺通高5m,壺寬5m,底徑12m,口徑5m。
壺體黝黑如漆,素潔規整,圓融大氣,端莊敦厚。
直頸高挺,上下沿起凸線,與凹嵌的壺蓋呼應。
二彎流緊貼壺身,修長而有力度,壺嘴端呈六角形,壺嘴內壁有七個出水孔,蓋上印章與一般壽星壺無異。
但其底部鈐有滿、漢「豫豐」兩種文字的方形陽文印記、壺肩部的軟提梁把座外鈐有陰文楷書「金廷」兩字,惜原配的鋁質提梁已鏽蝕斷裂。
顯然,它是清末民初宜興陽羨制壺高手施金廷的傑作。
施金廷,宜城丁山人,是宜城現代制壺名家施小馬的爺爺。
他曾受僱於「豫豐」公司,尤善製作壽星壺,其手工製作的壽星壺風靡華夏,尤其受到北方茶館(客)的青睞。
「豫豐」為清末至民國紫砂陶器店號,由吳啟南於清宣統二年創立,總號設在津城,故產品主要銷往北方。
早期所用印款為「鼎裕」,民國始用店號印款「豫豐」,印款為葫蘆圖案,中間有「豫豐」二字。
豫豐紫砂陶器店經營品種豐富,有名家紫砂壺,也有百姓日用的大型粗壺,還有缸盆等日用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