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零章 大唐香道

  田宇的故事講完了之後,張天元也是若有所思,關於微雕,他的確了解不多,原本以為微雕在收藏界根本不

  算什麼熱門收藏品,可是張天元用電腦查了一下資料之後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了。

  之前就說過提起微雕,人們就會想起明人魏學洢的《核舟記》,他記述了「奇巧人」王叔遠的核雕《夜遊赤

  壁》,令人嘆為觀止。作為我國傳統的工藝技術,微雕藝術品在收藏拍賣領域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微雕作品的

  拍賣趨勢和前景日漸紅火。2005年春,上浦大眾拍賣行曾拍賣一件微雕九龍壁,落錘價格敲定在66萬元。而清末

  微雕家於碩的作品,則是拍賣會上的搶手貨,屢屢拍出高價。

  一粒米大小的物品能藏納什麼?對於許多人來說,或許視而不見,但對於微雕大師來說,卻可以把整篇《陋

  室銘》和一幅山水畫裝進去,這就是微雕藏品的魅力。如:唐代的雕刻家能在一根象牙筆桿上雕刻「將士行軍圖

  」,明代常熟的王叔遠曾在桃核上鏤雕成「東坡赤壁夜遊圖」,而清朝因一位藝人在一粒芝麻上書「萬壽無疆」

  為乾隆慶壽,讓微雕更加聲名大噪。

  微雕藝術是由我國3000年前的甲骨文演化發展而來的傳統工藝美術,能在甲骨、象牙、珍珠、竹、石、瓷器

  、米粒、頭髮上施展技藝,山水、人物、花鳥、禽獸、書法等不同題材內容都能在藝人刻刀下獲得生動表現。微

  雕也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觀賞者須藉助放大鏡或顯微鏡進行欣賞。在五花八門的收藏品當中,微

  雕藝術品以其新、奇、微、特的特點,刺激了一部分收藏者的收藏欲望。

  目前。國內收藏微雕藝術品多以名家作品為主,這些作品除觀賞性外,還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作為普通收

  藏者,無論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微雕藝術品,還是純觀賞性的微雕作品,只要藝術品位高、刻功好的均可

  收藏。

  如今微雕收藏在收藏界也是非常火熱的,只是張天元以前沒接觸過,所以不是很了解罷了。

  微雕在我國古代曾經有過一段沉淪期。不過沉淪畢竟不是滅亡。

  命如懸絲,卻一直傳承著。

  之前提到的田宇父親收藏的那個唐代獸紋《心經》微刻銅鏡在大約4平方厘米的空間裡,刻了將近300字,字

  比小螞蟻還要小。

  那時,還沒有放大鏡,別說「讀者」,就是刻者。也無從閱讀自己的創作。

  田宇的父親是幸運的。他藉助現代放大技術,成了第一個真正的觀賞者。

  王叔遠的「核舟」刻得怎樣,只能聽魏學洢的敘述。因為已經遺失。再說,王叔遠的微刻已經華麗轉身,從

  供養精神轉身到了滾滾紅塵。

  在紅塵里,微雕微刻得以復興。日益茁壯。

  但供養精神的《心經》銅鏡,無疑是解讀千年不朽傳承的「密鑰」。

  刻得何如?

  實話實說,相當不錯。至少,當下很多中學生以鋼筆正常寫畫,不見得能達到這位唐代微刻者的水平。

  古玩古玩。只有玩,才能將它的文化給玩出來。

  如果這面銅鏡不落在愛玩的田宇的父親手裡。它很可能就是文化長河裡永恆的「遺珠」!

  其實田宇沒有告訴張天元,他父親喜歡微雕收藏,而他自己,也同樣痴迷於這種收藏。

  就在幾年前,他淘了個直徑大約3厘米的青銅小盒。

  據傳,小盒出自唐代某位高僧的地宮。

  「看上去就像女人的化妝盒,打開后里面還有一塊乾結的泥餅。」田宇後來告訴張天元說:「化妝品?不太

  可能呀!和尚會用什麼化妝品嗎?」

  綜合研判,青銅小盒是唐代的。問題是,盒裡裝的到底是什麼「藥」。疑惑之下,他掰下一丁點兒,掏出火

  機,點燃。不「燃」不知道,一「燃」驚一跳:青煙裊裊而上,異香鑽鼻而來。

  香,這就是傳說中的大唐之香!

  香道在隋唐時代已經完備,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不僅把佛教傳了過去,也把與佛教密切相關的品香文化

  帶到了日本,奠定了日本的「香道」。

  插花、飲茶、弈棋、薰香等生活藝術源於我國。但是,到了今天,香道、茶道、花道這些典雅的生活藝術,

  神聖而莊嚴的文化傳承,對絕大多數我國人而言卻頗為陌生。

  西方有香水,東方有香道。

  香,於人而言,誠如《香水》作者聚斯金德所云:「人可以在偉大之前、恐懼之前、美之前閉上眼睛,可以

  不傾聽美妙的旋律或誘騙的言詞,卻不能逃避味道。因為味道與呼吸同在……人若是要活下去,就無法拒絕味道

  。味道直接滲進人心……主宰味道的人就主宰了人的內心。」

  在西方,作為化妝品的香水怎麼說都是一件俗事;在東方,品香一向都是修身養性的一樁雅事。

  為找回失落的雅事,田宇趕往上浦,請求深諳香道的吳清先生「解剖」大唐之香。

  「成分分析出來,發現有奇楠沉香、有胡椒桂皮。哈,胡椒可不都是熬胡辣湯的呀!另外,還有龍涎什麼的

  。哈哈,不能都說了吧!」田宇後來跟張天元成為了朋友,提起這事兒,不由笑道:「百說不如一品,成分分析

  出來了。咱也比葫蘆畫瓢給複製出來了。」

  田宇小心翼翼地掰下一段不足1厘米的香頭,一套行雲流水的儀式。滿室驟然蕩漾著奇異的馨香。不是焚燒

  ,而是將一小塊紅紅的木炭置於香灰之中,並在上面扒出個透氣小孔;一片和田白玉安置其上,再將那段香頭放

  在和田玉片上。

  「還不是完全的『克隆』,沒捨得添加龍涎,太貴了。」田宇說:「室外,霧霾密布。那些天,我被折騰得

  喉澀鼻癢。品香幾分鐘。竟然喉清鼻爽起來。哈,復興大唐香道,不成想還能對付一下煩死人的霧霾天哩!」

  在張天元研究微雕的時候,田宇也沒有閒著,他看張天元那麼專心,於是又重新拿起了手中的活兒開始做了

  起來。

  田宇不僅經驗豐富,而且技術出眾。基本上在一塊碎料上繪製出圖案之後,馬上就可以開動琢玉機雕琢,那

  雙本來就看起來很細膩白皙的手在此時顯得更為靈活異常,張天元只看到他拿著玉料在琢玉機的微型金剛鑽頭上

  擺弄了一會,一個慈祥和睦的觀音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呈現在了這個世界的眼前。

  我國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很多人都相信佩帶佛、觀音能逢凶化吉,保佑平安,並賜來福運。南方有男戴

  佛公,女戴觀音之分;北方有男戴觀音,女戴佛之說。笑佛保主人心境豁達、事事順利、快樂、多福、健康。觀

  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渡眾生」。

  田宇選擇觀音這種造型。自然也是有他的理由的。

  當然了,一開始做出來的。依然只是粗坯,接下來同樣是要拋光之後才能看出精彩之處的,不過這種小件拋

  光起來比較簡單,尤其還是機器自動拋光,效果就更好了,時間也會大大縮減。

  約莫六個小時之後,張天元感覺肚子又有些餓了,正想著今天的飯可能已經差不多做好了,要去吃飯。

  就聽到拋光機里一聲響,原來是那三個手鐲拋光結束了。

  一開始放進去的三個鐲子,有一個是帝王綠的,還有兩個是紅翡的出來之後,那真得是紅配綠,特別好看。

  這可都是玻璃種料子的打磨出來的鐲子,比起冰種的鐲子,更加晶瑩剔透,絕對不是什麼凡品,經過拋光後

  的鐲子表面,散發著潤澤惹人的紅光和綠光,對著燈光看去,那猶如果凍般的鐲子內,隱隱似有潺潺溪水在流動

  ,向外散發出一種動人心魄的螢光異彩,張天元之前還說自己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呢,可是此時手鐲真正做出來

  之後,他竟是也迷醉於其中了。

  田宇又將沒有拋光的鐲子放進了拋光機里,這一次是直接放進了五個,因為一開始的三個也算是實驗吧,確

  認機器沒有任何問題,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簡單了。

  他看到張天元那痴迷的目光,笑著說道:「張老闆,你這材料本身就是頂級的,這還僅僅只是拋光而已,沒

  有做最後的清洗和上蠟處理,如果完成之後,即便是在背光的地方也能透出色彩了,非常漂亮的。」

  「哦,你說的是真的?」

  「那是自然。」

  「既然如此,就要拜託田設計師了,不過現在時間已經不早了,先吃飯吧,吃完飯之後再繼續。」張天元說

  道。

  「我就在這裡吃吧,機器旁邊必須得待人,不然出點什麼事兒不好處理。」田宇說道。

  「行,我們一起在這兒吃,我讓阿姨把飯拿來。」

  陝州這邊做飯,沒那麼多講究,大多都是麵食,很少會吃米飯的。尤其在農村更是如此,今天做飯阿姨給做

  的是麻食,這是陝州的特色麵食,把油潑辣子往上面一潑,那感覺,真是非常帶勁的。

  麻食這種麵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當時叫「禿禿麻失去」(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也叫「禿

  禿麻食」(元代《飲膳正要》)。賈平凹先生在《陝州小吃小識錄》稱作「圪咜」(陝北語)。關中人稱作麻

  食、貓耳朵。以蕎面為料,其實也沒那麼講究,在張天元的村子裡,大家就是用普通的小麥粉做的。掐指蛋大面

  團在淨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主要分布在陝州、甘州、晉州,是大家喜歡的日常簡單飲食

  的一種。

  愛國將領楊虎城是陝州人,當抗戰勝利的喜訊傳來時,他情不自禁的對夫人說:「快給我買頂草帽,我要吃

  家鄉飯,再買些酒菜來,好好慶祝下。」原來他的家鄉在陝州省蒲城縣,那裡的家鄉飯就是麻食。草帽作為日

  常的雨具,在當地作為製作麻食的工具,為的是搓上草帽上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