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五七章 朝元仙仗圖(一)

  張天元很少會如此激動的,但眼前這幅畫,他可是找的太辛苦了,曾經委託過很多人去尋找,結果都沒能找到,今天卻在這裡發現,這簡直就是奇蹟。

  《朝元仙仗圖》是一幅道教壁畫稿本,以捲軸畫形式流傳至今,原本已流落國外。

  畫面描繪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場面。

  有肅穆莊嚴的帝君,有威武兇悍的天將,有文雅美麗的玉女,有翩翩欲仙的真人,人物眾多,繁而不亂。

  線條流暢,衣紋稠疊,臨風飄揚,似在空中。

  人物儀態不同,頭飾儀仗各異,成功地表現出帝君的莊嚴、神將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

  作者運用長垂流暢的線條,描寫稠密而重疊的衣褶,人物安排參差有致,繁而不亂,神采飛動,人物神情各異,構圖整齊而不呆板,組織繁複而不雜亂。

  畫面強調照應,又適當注意變化,使人物動態一致、傾向一致,服飾大致相似的人群,通過微小的轉側和顧盼,得到相互之間的呼應。

  畫中線條嚴謹、簡練、流暢,有的線長達幾米。

  面部表情能用各種不同的線來表現,眉眼特別有神,皺眉肌的變化,以及眼與其他各部的關係處理得準確巧妙,從而使同樣嚴肅的面孔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個性。

  整個畫面色彩單純明朗,以石青石綠為主,衣冠寶蓋大量運用瀝粉貼金,總體色調既燦爛又沉厚。

  《朝元仙仗圖》是北宋初年道教壁畫的稿本,以卷的形式流傳至今。

  其是《八十七神仙圖》的臨本,現為徐悲鴻紀念館藏。

  圖繪道教帝君諸神仙朝謁元始天尊的隊仗行列。

  這幅畫的作者武宗元是北宋重要宗教畫家,宗法吳道子,曾在開封、洛陽等地畫了大量寺觀壁畫。

  他17歲時所畫洛州北邙山老子廟壁畫就被贊為精絕。

  在洛城上清宮所畫三十六天帝像以宋太宗的形象畫赤明和陽天帝,引起宋真宗的驚異。

  現存傳為他畫的《朝元仙仗圖》為一卷壁畫粉本小樣,描繪東華、南極帝君率眾仙朝見最高神祗的行列。

  畫中帝君端莊雍貴,男仙有肅穆度世之風,神將勇悍威武,女仙輕盈端麗,行進的行列通過不同人物和身份、服飾、身姿顧盼及高低疏密的間隔,於統一中而有變化;衣紋用圓渾磊落的菜條描法,仙樂一段衣袂飄舞氣氛歡快,尤顯示出吳帶當風的特色,每位神仙上大都有榜題。

  朝元圖是唐代發展起來的道教壁畫題材,繪於主像兩壁,此圖雖是殿堂左壁的粉本,但猶可想見原壁畫的規模氣勢。

  關於這幅畫的下落,張天元曾找自己的老師李明光詢問過。

  李明光告訴了他一段往事。

  2006 年冬某日上午,李明光接到黃苗子先生的電話,問他有沒有高貞白的《中國古代文物趣談》一書。

  他說有。

  黃苗子讓李明光立馬找出《朝元仙仗圖》一文並傳真給他。

  因為他想要寫一篇王季遷藏本的文章。

  李明光當時一聽,便知道他要寫什麼了。

  好些年前,黃苗子跟李明光談起黃般若的畫藝時,稱讚他線條非常了得,尤其是人物畫的線條,清逸瀟灑,運用自如,不同凡響。

  曾告訴李明光一段有關黃般若與《朝元仙仗圖》的逸事:

  黃般若曾經以兩個月的時間,通宵達旦地用臘紙勾摹了一本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

  後來徐悲鴻在香港買到《八十七神仙卷》後,拿去給黃般若鑑賞,黃般若說這卷並非武宗元所作,然後把自己所臨摹自真本的《朝元仙仗圖》拿出來給徐悲鴻看,徐氏見此本比自己的藏本尺寸大,人物開朗,線條活潑靈動,見之喜不自勝,極欲收入囊中,遂提出以自己所寫的兩幅畫作交換。

  黃般若以此摹本摹之不易,婉言拒之。

  由這段逸事,黃苗子還說起當時黃般若所臨的《朝元仙仗圖》真跡,現在美國王季遷處,但題跋是假的。

  他說,上世紀80 年代末他在美國見到王季遷。

  王向他展示自己的珍藏、據說是武宗元唯一傳世之作的《朝元仙仗圖》。

  誰知黃老卻藏有來自張蔥玉處《朝元仙仗圖題跋》的藍曬本,王氏藏本的題跋與張蔥玉藏的題跋抄本不符。

  他笑著對王季遷說,我有仙仗圖題跋的藍曬本。

  王季遷一聽呆了,說你寄給我看看。

  純真的「貓仔」少了個心眼。

  黃老回到帝都後,沒有複印留底便直接把原藍曬本直接寄去紐約。

  過了兩年,黃老與汪世清等諸先生再次同訪美國,見到王季遷時,問起《朝元仙仗圖題跋》藍曬本題跋的事。

  誰知王季遷卻說沒有收到。

  藍曬本從此不知所蹤。

  關於《朝元仙仗圖》,其實黃苗子早在1985 年就寫過一篇《武宗元和〈朝元仙仗圖〉》的文章,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當時他還沒見到王季遷的藏本。

  見過真跡之後,他在1999 年又重寫此文。

  對於與王季遷的交往,他只在文末輕輕一筆帶過。

  而對曾在張蔥玉處得到的題跋藍本,也只作了如下的描述:「此圖自南宋以來歷經收藏家及古董商販一再裝褙,除岐陽張氏及趙子昂等題跋保留了宋人真跡處,其他歷代題跋原跡,被人任意改割(或以偽跋竄入真跡,或以真跋裝入偽畫中混蒙謀利,這是過去書畫販子習用的伎倆)。筆者於50 年代末,從張蔥玉(珩)先生處借得抄本《朝元仙仗圖題跋》,記得曾曬藍本留下一冊,今亦散失。」

  完全沒有提及散失的緣由。

  在人們的印象中,黃苗子總用放大鏡看朋友的優點,而對朋友的缺點,總以寬容的心態予以「忽略」。

  如今黃老重提王季遷之事,要寫文章,說明他對此事仍耿耿於懷,這大概自有他的道理。

  李明光也算是黃苗子的晚輩,便急急照辦,以了結他對此題跋的一種別樣的情結。

  後來李明光去探望黃苗子,那時適逢郁風先生逝世不久,就找了個時機問黃苗子《朝元仙仗圖》的文章寫了沒有。

  他嘆了口氣說:「要做的事太多,要寫的東西也太多,看來顧不上王季遷了。況且王季遷早已去逝,寫了又如何!但這是學術上的事,相信日後總有人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