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黑痣男雖然力圖與張天元爭下那《出師頌》,不過很可惜的是,兩千萬左右的時候,他就忍不住放棄了。
有些東西,在張天元眼裡是無價的,在別人心目中就未必了。
張天元覺得值,肯定就願意出價,實話說,今天來的這些人裡頭,能爭過他的,真心沒有一個。
只要他願意,所有東西都只能被他得到。
更何況如果所料不錯,韓掌柜手中的這一批東西,怕應該是一整套的,有了這些,神羅博物館裡頭大可以專門開設一個展覽館了。
所以啊,只能對不住在座的那些人了,他要一個人包圓了。
接下來陸續出現了一些小型玉器和瓷器,價錢都不是很高,最高的一件也不過五百萬。
一共是二十多件,全部被張天元順利拿下。
幸好來這裡的人並非特意參加拍賣的,不然一個個非得氣得轉身離開了。
他們來這裡,更多的是為了鑑賞那些文物古玩,張天元自然給他們這個機會。
畢竟做人也不能太過了,有些事兒讓一讓,也沒什麼壞處。
直到一疊大約五十本的《永樂大典》出現的時候,才又引起了現場所有人的轟動。
當初張天元去英國的時候,從大英博物館裡頭運回來不少《永樂大典》的珍本。
這使得國內原本收藏從原來占全世界3%不到提升到了20%左右,可即便如此,還是不全。
要知道,原來國內收藏的《永樂大典》原本就二百多本,而那一次張天元從英國搞回來的就有足足兩千來本。
之後再想得到這《永樂大典》原本就犯難了。
沒想到今日居然在這裡又看到了五十多本,雖然數量還是不多,可是積少成多的道理張天元還是懂的。
他有心將《永樂大典》全部帶回國內,所以一直都在想方設法得到這東西。
根據他的調查,收藏《永樂大典》最多的國家,應該就是隔海相望的小日本了。
小日本有個叫東洋文庫的研究中心。
其號稱是世界五大亞洲研究中心之一。
然而裡面大多數的藏書卻都基本來自於中國。
東洋文庫也是日本三大漢學研究重鎮之一,位於東京都文京區。
是一個專門把中國與中國文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圖書館兼研究所,1948年起成為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分館。
東洋文庫的前身是英國人莫里遜創立的莫里遜文庫。
莫里遜於1897年以倫敦《泰晤士報》通訊員身份來華,後任北洋軍閥政府的英國顧問。
此人從1897年到1917年的二十年間,在中國收集圖書文獻二萬四千餘冊,地圖畫卷一千餘份。
而這些東西裡頭,就有他在庚子事變中得來的五冊《永樂大典》。
不僅如此,東洋文庫為了得到更多的《永樂大典》,通過掠奪、低價收購等方式,強行從國內獲取過將近50冊的《永樂大典》,還有一些是火燒圓明園後的殘本。
除了小日本之外,包括英國等西歐國家,在當年那場浩劫之中從中國掠奪走的東西可是一點都不少啊。
如今現場出現了五十多本《永樂大典》,或許很多商人對此並不感興趣,但是張天元卻知道這些東西的意義何在。
所以他以六百萬的價錢,將這五十多本書收入囊中。
因為競拍到的東西太多,怕出事兒,他直接聯繫了神羅博物館的人過來。
那邊有專門的押送隊,就跟押鈔車差不多,比押鈔車還要安全,他在拍下這些東西之後,就直接被轉送到神羅博物館那邊去了。
到現在為止,現場的這些人才漸漸真正猜出了他的身份。
不過這個時候已經沒關係了,猜出來了反而更好,因為有些人會給他面子,放棄參與競拍,這樣的話,價錢反而會更低一些。
《永樂大典》之後,居然是兩百塊完整的甲骨片。
甲骨文碎片當初張天元也從英國帶回來不少,不過流失海外的依然很多。
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不得不說,哪兒都有小日本的事兒。
這些甲骨文碎片倒是很少有人拍,張天元只花了五萬塊就全部拿下了。
甲骨文碎片之後,是一批敦煌遺書。
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占三成;
藏於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
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
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
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
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雖然這一次拍賣的只有不到一百本,可是還是那句話,積少成多,拍下來總比得不到好。
這批敦煌遺書競爭還是滿激烈的,最終張天元一百多萬拿下。
別看連續的兩批東西價錢都不高,可是價值卻是難以估量的,畢竟這可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文物啊。
甲骨文碎片之後,終於是來了一件重磅物件。
這是一幅字帖。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
「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大概看到前兩個字,很多人估計就明白了。
沒錯,這是王羲之的《喪亂帖》。
起初張天元有點不太相信這是王羲之的真跡,畢竟這幅《喪亂帖》與傳言中的不太一樣。
它是直接寫在竹簡上的,而非紙張上面。
傳言中,日本收藏了一幅《喪亂帖》,不過那是後人臨摹之作。
日本那幅《喪亂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
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
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橫584厘米。
那幅字雖然也可以說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有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的風采。
然而臨摹畢竟是臨摹,與真跡相比,就看出差距來了。
據說原本也是在唐代的時候傳入日本的,然而後來因為戰亂,毀在了戰爭之中。
當然,這僅僅只是傳言而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