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黃忠遺願興漢祚,劉備立碑祭漢魂(加更求月票求追)
霍弋雙手平舉,十指微微顫抖。
當短刀落在霍弋掌心時,霍弋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傷。
不論平日裡表現有多成熟,霍弋始終只是個不到十六歲的少年。
幼年喪父,幸運的遇上了黃忠這位恩師,如今卻又要跟黃忠訣別。
霍弋那稚嫩的肩膀,承載了跟年齡不符的傷痛。
「你這小子。」
黃忠本想跟霍弋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類似的話語,然而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陛下,老臣有個願望。」黃忠看向劉備,語氣不似方才那般平和,多了幾分正式。
劉備凜然,亦是稱呼黃忠的官職:「衛將軍,你說,朕聽!」
黃忠看向抽泣的霍弋,徐徐而道:「老臣這一生所見,多為人間悲慘事,既有天災,亦有人禍。」
「世道混亂,人命賤如豚犬。」
「老臣妻兒,亦是死於疫病。」
「老臣希望漢祚再興時,能如《禮記》中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老臣亦知:大同之世,如那海旁蜃氣,可望而不可及。」
「然,老臣亦希望。」
「漢祚再興時,能距大同之世更近。」
劉備心神凜然。
大同之世。
先賢探索論證了近千年,都未能窺其一縷真意。
就如黃忠所言:大同之世,如那海旁蜃氣,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
前途雖然艱難,總得有人去披荊斬棘。
世間的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雖然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演變,但面對黃忠這臨終意願,劉備不願有退縮之心:「衛將軍宏願,朕銘記在心。」
「朕自知德才淺薄,無法碰到那先賢描繪的大同之世。」
「然,朕可向衛將軍承諾。」
「朕若能再興漢祚,必以『大同之世』為立國宗旨、祖宗之法,以此來鞭策後世子孫。」
「即便無法觸及大同之世,亦要讓子孫後世在推行國策時,能以民為本。」
劉備的聲音鏗鏘有力。
能不能做到和願不願做是有本質區別的。
前者為力,後者為心。
有心無力尤可貴,有力無心人之恥。
諸葛喬亦是心神震撼。
自兩千年後穿越而來的諸葛喬,見識過那一批偉大的先驅者為「大同之世」而努力。
雖然最終受限於生產力,卻也邁出了大同社會的第一步。
倘若,努力能自季漢開始,那兩千年後的世界是否會變得更加的璀璨耀眼?
任何的時代,都會有爭權奪利。
然而生產力的提高、制度的變革,卻能極大的縮小爭權奪利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如那群可以封神的農業先驅者,讓華夏子民不會再因為糧食缺少而餓死!
或許過個幾百年,今日的豪言也會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然而。
人之行事,又豈能因為大勢所趨就選擇放棄?
季漢的魅力,本就在於跟大勢抗衡。
即便粉身碎骨,也要去爭那半子的勝機。
這才有劉備,有諸葛亮,有姜維,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前赴後繼。
想到這裡。
諸葛喬亦是向黃忠恭敬一禮:「老將軍,晚輩能看見,未來的盛世終將如你所願!」
「即便我們這一輩做不到,只要精神有了傳承,終將會有偉大的奇才登臨世間。」
黃忠抓住旗杆,徐徐起身,再次眺望天空的驕陽。
「陛下,老臣看見了!」
「伯松,小弋,不必為老夫而悲傷,老夫生而為榮,死而無憾。」
「漢祚,必興!」
「大同,必至!」
大風驟起,漢旗飛揚。
萬里晴空,忽然響起一陣驚雷,似乎是在為英魂引路。
黃忠大笑三聲,響應那晴天驚雷,闔目而逝。
「衛將軍,一路走好!」諸葛喬作揖、斂容。
劉備亦是作揖、斂容:「衛將軍,一路走好!」
王平、馬忠、陳到等城樓的將士,聞訊紛紛靠近。
衛將軍黃忠應雷而逝,眾將士皆是凜然。
「衛將軍,一路走好!」
齊刷刷的行禮,是對逝者的尊重。
劉備看向晴空萬里,令道:「傳朕旨意,於長安城外咸陽原,建忠烈陵。」
「立碑刻文,以祭漢魂。」
「大漢將士,不論身在何處、亡於何方,英魂都將回歸忠烈陵。」
「永世受大漢士民香火祭奠。」
「漢魂不滅,大漢不亡!」
豪言壯語,道不盡心中大志。
只聽得「漢魂不滅,大漢不亡!」響徹長安城頭。
君臣一心,萬眾之願,再燃大漢熊熊烈火!
章武二年九月初。
衛將軍黃忠長逝於長安城。
天子劉備親擬諡號,曰:剛!
《逸周書·諡法解》有言:強毅果敢曰剛,追補前過曰剛。
以「剛」為諡號的,皆是堅毅果敢、個性剛直的人,往往是具有高尚品質和英勇行為的英雄人物才配得上「剛」字。
同月。
劉備在長安以北的咸陽原長陵祭奠漢高祖劉邦,呈請天命,勘查選址,在長陵附近選址建忠烈陵。
又令秦宓作碑文,於忠烈陵選址處立碑,祭奠陣亡的漢家英魂。
十月。
劉備在與長安眾文武商議後,決定遷都長安。
遂遣使召丞相諸葛亮、太子劉禪、零陵王劉封、尚書令李嚴、司徒許靖入長安覲見。
諸葛喬請命為使,引王平、馬忠等無當飛軍將士回蜀郡。
無當飛軍中,除了隴右招募的部分羌胡義從外,大部分都是南中義從。
諸葛喬中途好歹歸了一次成都,這些南中義從自去年入隴右後就未歸過成都。
軍士亦是人,是人皆會思鄉。
關中戰事結束,諸葛喬自然要帶無當飛軍的將士返回蜀郡與鄉人親朋團聚。
陣亡的將士,諸葛喬亦要去慰問撫恤。
近半年的征戰,無當飛軍的將士雖然疲憊,但想到蜀郡的鄉人親朋,這些赤誠而不畏生死的健兒,仿佛忘卻了疲憊。
都不用諸葛喬催促,飛軍的將士自發的疾行趕路。
早一日返回蜀郡,就能早一日見到鄉人親朋!
一方喜,一方憂。
在大漢文武軍民歡慶大捷的時候,自潼關返回洛陽的曹丕,卻是如鬥敗的公雞一般,再也沒了初始的自信和得意。
自孟達督雍涼十萬之眾開始,曹丕在雍涼地區前前後後投入了近二十萬的兵馬!
最終退出關中的兵馬,僅有七萬餘眾!
兩年時間,兩場大戰,算上戰死的、傷殘的、投降的、潰逃的,曹丕前前後後折損了十餘萬的兵馬!
饒是曹操給曹丕留下了豐厚的家底,也經不住曹丕這般浪費!
如同昔日曹操在赤壁損兵折將而無法再南征荊揚外,如今的曹丕,也無力再西進雍涼了!
「劉備!」
「朕誓殺汝!」
曹丕回到宮中,氣得拔劍亂砍。
往日的珠寶金玉雕木,對曹丕也無了吸引力。
即便是最寵愛的郭皇后,曹丕也感覺失去了往日的韻味。
待曹丕發泄完後,郭皇后這才令宮中內侍收拾曹丕打壞的珠寶金玉雕木。
「勝敗乃兵家常事,陛下不可因此而憂心傷懷。」
「陛下正當壯年,劉備垂垂老矣,又何必跟那老卒置氣?」
「劉備幼子愚鈍,而平原王(曹叡)天姿秀出。」
「陛下父子可興二世盛魏,而劉備幼子只會令權臣擅權。」
郭皇后氣態雍容,言語中對曹叡多有褒讚之意。
曹丕有些意外:「皇后,平原王乃甄姬之子,伱竟會對平原王有讚譽?」
甄宓的死,郭皇后脫不了干係。
曹丕明白,曹叡也明白。
郭皇后對此亦是門兒清。
然而。
相對於這私怨,郭皇后對朝堂的局勢看得更清。
曹丕雖然妻妾十餘人、兒子數人,但有帝王之資的只有曹叡一人!
郭皇后如今亦無子嗣!
想要保住身份地位,僅靠美色來誘惑曹丕是遠遠不夠的。
郭皇后需要有一個聰明睿智且又受群臣欽佩的兒子!
現生一個肯定來不及,在曹丕的幾個兒子中擇選一個過繼是最穩妥的!
昔日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就是過繼曹昂為子。
若不是曹昂早逝,又哪裡輪得到卞夫人當這皇太后!
郭皇后相中的,就是曹叡!
讒言害死甄宓,再過繼甄宓的兒子為子,不僅將甄宓穩壓一頭,更能穩住皇宮的身份地位。
郭皇后的心機,遠非表面偽裝出來的溫柔賢淑大方。
曹丕本來就對曹叡有愧疚之心,故而年初的時候就將曹叡的平原侯改為平原王。
只是礙於多方原因,遲遲未確定曹睿嫡長子的地位。
如今。
曹丕在雍涼戰敗,開始後悔去年的愚蠢行為了。
有曹叡這麼優秀的兒子,曹丕不僅不珍惜,反而還讓曹叡遭受非人折磨。
有什麼事比最敬重的父親殺了最溫柔的母親還令人崩潰的?
自甄宓被曹丕賜死,曹叡眼中就已經失去了光彩。
連母親都保護不了,還談什麼大志?
在郭皇后的勸說下,曹丕終於下定了決心。
九月。
曹丕下詔將曹叡過繼給郭皇后為子,擇選有名望的大儒入平原王府,如舊日曹操的丞相軍議掾高堂隆等,確定了曹叡的嫡長子地位。
同時,曹丕又下詔罪己,將雍涼戰敗的責任皆歸罪於己,又彰表司馬懿張郃的戰功。
以司馬懿為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以張郃為前將軍,假節,統兵五萬屯兵弘農郡,督潼關、華陰等地。
除此外。
曹丕又召回曹植,當著卞夫人的面,跟曹彰和曹植傾述衷腸。
又以曹植昔日七步詩為引,論述袁紹劉表敗亡的原因,再論兄弟情義。
在卞夫人的見證下,曹丕折箭為誓,表示今生不會再有兄弟鬩牆之事。
不論是曹彰還是曹植,都不想在封地上碌碌無為。
雖然知道曹丕並非真心而是形勢所迫,但曹彰和曹植還是選擇了折箭為誓,表示今生不會再跟曹丕爭權。
三兄弟都很清楚,若漢魏之爭魏不能勝,爭權只會自取滅亡。
即便要爭,也得滅了劉備再爭!
曹丕遂以曹彰為并州牧,督練并州騎兵;以曹植為豫州牧,尋覓山林隱士。
這頻頻的舉措,也讓朝中的文武對大魏的未來多了信心!
戰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戰敗後不能知恥而後勇。
雍涼戰敗讓曹丕認清了跟劉備的差距,再次恢復了昔日魏王世子的心機手段。
在一系列穩定朝野的舉措後,曹丕召來了司馬懿、陳群、劉曄、賈詡。
吳質和朱鑠在關中的表現太差,曹丕雖然重用二人但不再讓二人謀劃。
要謀劃國事,依舊得司馬懿、陳群、劉曄、賈詡這群曹操昔日招募的智者。
「大魏如今局勢,皆是朕咎由自取。」
「朕自知才智淺薄,願聽諸君良策。」
曹丕的儀容氣度少了驕矜多了謙遜。
陳群進言道:「陛下,雍涼之地本就貧瘠,即便丟了雍涼,也不會令大魏傷筋動骨。」
「大魏有青冀幽并徐兗豫司隸八州之地,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良田鹽鐵亦是冠絕天下。」
「九品選才逐漸深入人心,陛下只需休戰養民。」
「不出三年,八州之富,將會令劉備孫權望而驚懼!」
劉曄亦道:「劉備凶強,孫權狡詐,陛下若太強勢,劉備孫權只會聯合以抗陛下。」
「反之,陛下若是顯露頹勢,劉備和孫權之間必生嫌隙。」
「我以為,可再遣使入江東,向孫權議和,破孫劉聯盟。」
曹丕仔細琢磨陳群和劉曄的策略,並未立即表態,而是將目光看向了司馬懿和賈詡。
司馬懿沉吟片刻,道:「陛下,我的想法跟尚書令(陳群)和侍中(劉曄)大同小異。」
「如今劉備凶強,不可再與劉備交兵。」
「陛下有八州之地,只需休戰養民、謹守關隘城池,就足以不戰而勝!」
曹丕又將目光看向賈詡。
在方才眾人討論時,賈詡一直都在閉目養神,仿佛在神遊天外。
「太尉,可有良策教朕?」曹丕虛心而問。
上回不聽賈詡言,吃虧關中戰敗的虧,這次回來面對賈詡的時候,曹丕心中是有羞慚的。
故而此次發問,曹丕更加的恭敬謙遜。
賈詡徐徐睜開了雙目:「陛下,有舍才有得。」
曹丕見賈詡開口,心中頓喜,連忙問道:「太尉,朕要如何取捨?」
賈詡不疾不徐,開口就是王炸:「將合肥和上昶城讓給孫權,召曹仁回宛城,文聘退守豫州弋陽郡信陽城,滿寵退守壽春。」
曹丕臉色大變:「朕本就丟了雍涼,若是讓出合肥和上昶城,恐怕朝野又要震盪了。」
賈詡雖然年邁但目光如炬:「劉備得了雍涼,而孫權未得寸土,孫權又懼關羽兵威而不敢招惹荊州。」
「陛下在關中兵敗,而張遼又在合肥陣亡,老夫料孫權不奪城池不會罷休。」
「與其在合肥和上昶城跟孫權對峙,不如將合肥和上昶城送給孫權。」
「孫權得了好處,就不會再向北進兵。」
「如今天下三分,陛下和劉備皆已建國稱帝,唯獨孫權只是大漢的吳王。」
「上兵伐謀,驕其心,盈其氣。」
「孫權若得合肥和上昶城,其心必驕。」
「陛下再遣細作如江東,在江東各地營造祥瑞,其氣必盈。」
「孫權心驕氣盈,必會思稱帝之心!」
「待孫權稱帝,陛下可再遣使與孫權結邦交之誼。」
「劉備聽聞孫權稱帝,必會怒起大軍征討江東。」
「孫劉交兵,陛下可盡收漁翁之利!」
話音一落,全場皆靜。
不論是陳群劉曄還是司馬懿,都只是想讓曹丕休戰養民,利用八州人口資源優勢去跟劉備孫權拼發展速度。
最多是遣使入江東議和。
而賈詡卻是精準的洞悉的孫權的想法,判斷孫權不奪城池不會罷休。
選擇讓出合肥城和上昶城,驕孫權之心。
更毒的是,還要派細作去江東營造祥瑞之氣,生怕孫權滋生不了稱帝之心!
對外軍爭取得了合肥和上昶城,內部又有祥瑞之氣,這祥瑞之氣還不是孫權指使的!
本就不甘人下的孫權,又該如何拒絕稱帝的誘惑?
司馬懿三人暗暗驚嘆:
怪不得先帝痛失愛將愛子,也要將賈文和養在府中。
賈文和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驚天動地!
此策一出,孫劉再無聯盟可能!
司馬懿看向賈詡的目光,更是多了幾分忌憚。
「好一個有舍才有得!」
曹丕拍案而起,眼神中滿是興奮。
賈詡的策略,雖然讓曹丕丟了合肥和上昶城,卻能讓孫權和劉備再無聯盟的可能。
劉備是什麼人?
那是要效仿光武帝再興漢室的人!
以劉備的脾氣,又如何能忍受孫權在江東稱帝?
在劉備眼中,曹丕篡漢立魏,是必除的國賊;孫權若是建國稱帝,那就跟曹丕沒什麼區別了!
劉備若跟孫權結盟,那就是承認孫權的帝位!
以劉備的脾性,又豈會承認孫權是一國之君?
「諸君之策,皆是治國安邦之策!」
「如諸君言,數策並行,破孫劉聯盟,休戰養民,以待江南之變!」
曹丕強忍激動,採納了司馬懿、陳群、劉曄和賈詡的獻策。
尤其是賈詡的謀國之策,更是被曹丕視為重中之重!
賈詡又道:「陛下,老夫所獻之策,不可讓第六人知曉!」
毒計歸毒計。
賈詡也是要名聲的。
就如同昔日給李傕獻策,賈詡也不肯居功。
一旦居功,世人都將視賈詡為漢賊,又如何能置身事外保住性命?
昔日李儒毒酒殺劉辯,雖然獲得了董卓的信任,卻也在董卓失勢後名聲一落千丈。
李傕曾推舉李儒為博士被劉協拒絕。
反觀賈詡,明明是始作俑者,卻當了尚書,掌管人才選拔。
選拔的人才還是過去的名仕,時人都稱讚賈詡的德行。
助張繡殺了曹操的愛將愛子,卻又在官渡關鍵時刻勸張繡投曹操,曹操不僅不怪賈詡反而感激賈詡雪中送炭。
跟著曹操的時候,又屢屢給曹操獻良計,這讓曹操對賈詡完全恨不起來!
再加上賈詡那每每處於困境就有驚駭世間的計策,曹操更是將賈詡視為最佳後手。
如今。
這個曹營中最是默默無聞的智者,為了解決自身的困境,再次為這世間掀起了風波。
以合肥和上昶兩城,驕孫權之心,盈孫權之氣,助孫權登基稱帝!
蓋世之謀,對劉備而言是毒如砒霜的毒計,對曹丕卻是甘之如飴的良計!
賈詡擔心死後被人挖墳掘墓,自然不肯讓第六人知道這計策。
畢竟。
賈詡老邁,沒多少歲月了。
萬一死後曹魏還是滅了,又有漢室忠良得知賈詡獻的毒計,怕是死後都不得安寧。
賈詡的這個請求,曹丕欣然同意。
若不同意,曹丕也擔心賈詡會不會為了自保名聲又自毀其計。
在跟司馬懿、陳群和劉曄仔細商議後,曹丕決定派劉曄為使前往合肥。
上昶城的文聘好調,合肥的曹仁可不好調。
若是不給曹仁講清楚,曹丕也怕曹仁犯渾要死守合肥!
在劉曄前往合肥的期間。
諸葛喬也在日夜兼程的趕路中抵達了蜀郡。
在向蜀郡官吏傳了文書後,諸葛喬解散了無當飛軍,讓諸將士先回各自家中探親。
又讓相熟的將士,將陣亡的飛軍牌位和撫恤金送給飛軍的家屬。
在部署妥當後,諸葛喬只帶了王平和十餘騎親衛入成都。
在成都監國的太子劉禪,聽聞諸葛喬返回,當場就丟下了群臣,策馬直奔城門而去。
什麼太子儀態,什麼監國氣度,全都被劉禪拋之腦後。
此刻的劉禪,只想快點見到許久不見的諸葛喬!
城門口。
諸葛喬策馬靜立,看向城門上方的「成都」二字,心中百感交集。
王平則是單手扛著大旗,跟在諸葛喬身後。
感慨間。
一聲「阿喬吾兄!」遠遠傳來。
只見城門口飛來一騎,騎馬者盡顯少年意氣,正是丟下群臣的劉禪。
本卷結束,22萬字的內容,雖稱不上完美,但小作者已經盡力的去還原劉備親征。
本書不是平推文,也不要套用歷史上的人物反應。
大勢變了,曹丕若還是驕矜自傲,那他不配當皇帝了。
感謝支持,跪求月票。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