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這些,真能做成嗎。」
李世民心動了。
按照太子這樣的說法,如果真的能辦成的話,大唐軍隊戰力將得到極大提升。
「當然能成,不然我花費這麼多的心思去開採石炭幹嘛。」
李承乾語氣很是肯定。
他知道在這個時候,就要給二鳳足夠多的信心。
況且高爐煉鋼在大唐是確實能完成的,也不算是完全的畫餅。
「好,既是如此,朕就把將作監全部交由你負責。」
李世民直接說道。
將作監是負責工程營造、工匠管理的重要官方機構。
匯聚了大量技藝精湛的工匠,承擔著宮殿、城池、官署等大型建築工程的修建以及各類器物的製造等任務。
有府十四人,史二十八人,計史三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短蕃匠一萬二千七百四十四人,雇匠四千六百三十四人,明資匠二百六十人。
李德塞先前就是將作監少監,在洛陽負責主持修建宮殿。
短蕃匠是指役類型,按照大唐規定,短蕃匠每年需要為朝廷服役二十天左右,一般來說不包吃不包住,也沒有工錢。
明資匠則是官府出錢雇用的技術骨幹工匠,從民間的角度來看,就相當於大師級別了,也可以稱呼為宮廷御匠,
另外是雇匠,官府長期僱傭的工匠,
除將作監外,還有少府監,也管理著一部分工匠,主要負責宮廷用品、
手工藝品等的製作。
擅長製作精美的金銀器、絲織品、陶瓷器等,為宮廷提供了大量的奢侈品和精美的工藝品。
李承乾的東宮,太子家令寺里,也有數百工匠,之前打造太子四輪車,
造紙,雕版印刷這些,就是太子家令寺負責完成。
「父皇放心,定是能完成的。」
有了大批的工匠,事情就很好辦了。
「石炭廠所賺錢財,既是為打造盔甲兵器,賣價也不必過於低廉了。」
「你若缺錢,只管是跟朕說便是,府庫錢財任你調用。」
李世民換了口風。
為軍隊造軍備,也算是長安百姓的貢獻。
投資石炭廠大有可為。
李承乾道:「暫且夠用了,若有需要,當向父皇開口。
「好。
回了東宮。
李淳風已經到了。
於此同時賀蘭楚石也到了。
想了想,李承乾先召賀蘭楚石覲見。
畢竟暫時還是要穩住他,不能出紕漏。
「拜見殿下。」
賀蘭楚石恭敬行禮。
「你胖了不少啊,看來在府內帶的這些日子,還是很不錯。」
李承乾笑呵呵的說道。
可不是麼,天天在家裡吃了睡,睡了吃,能不胖嗎。
賀蘭楚石原本心裡有些想法,聽到太子這麼親切,又感覺可能是自己想叉了。
「讓殿下見笑了。」
李承乾感嘆道:「你心裡不會怪孤吧,這麼些日子,一直任由你在府內被關著。」
賀蘭楚石沒想到太子會主動提起此事,當即道:「臣不敢。」
李承乾講述道:「原本按照孤的意思,你在大理石出來後,就直接回東宮。」
「原本這也算不得什麼大事,莫說不是你打死的人,便就是你打死的人,又有何妨。」
「只是你畢竟是候尚書的女婿,孤便去問了候尚書的意思。」
「可能候尚書是愛女心切,又覺得丟了面子,又或者你是在什麼地方得罪你丈人,要把你關一關,反省反省。」
「這是你們的家事,孤也不過太過插手。」
賀蘭楚石心中一動,他沒想到太子是在為他說話的。
那盧志傑的話,就有些不可信了。
在心裡,賀蘭楚石還是更加相信太子的,畢竟跟隨了這麼多年,太子對他一直都很是不錯。
「是臣的過錯,讓殿下為我操心了。」
賀蘭楚石有些羞愧,感覺自己可能誤會了太子。
李承乾點點頭:「不說這些了,回來就好。」
「再過幾個月,就要打高麗了,孤且問問你的想法,是留在長安啊,還是隨孤一同征討高麗。」
賀蘭楚石面色一肅:「自然是追隨殿下征討高麗。」
他也有建功立業的想法。
丈人侯君集的庇護,哪有自身功勞來得妥當。
若能立下功勞,又何須像是現在這般,完全被丈人夫人所操控。
「好。」
李承乾道:「既是如此,正好你便同李德賽一起,去幫孤操練府兵。』
「不過你剛回來,可先歇息兩日也不急。」
賀蘭楚石當即道:「臣已經歇息得夠久了,明日即可前往操練。」
李承乾微微頷首:「行,那便這樣吧。」
賀蘭楚石拱手作揖:「臣告退。」
等人離開後,李承乾皺眉對內侍文忠問道:「賀蘭楚石是怎麼出來的。」
按照侯君集跟他說的,可是要關到出征高麗前,現在才二月就放出來了。
文忠道:「聽說前兩日,候長燕跟侯君集吵了一架,可能候長燕覺得,
一直關著賀蘭楚石,耽誤了他的前途。」
李承乾點點頭:「你去跟李德騫說一聲,讓他多帶帶賀蘭楚石,上戰場可不是兒戲。」
「戰術兵法這些,都要補上,此後孤要親自考核,若無長進,唯他是問。」
侯君集既然管不住女兒,把賀蘭楚石放了出來。
那就給賀蘭楚石多安排點事情去做。
丟在府兵那邊,也能多些監視。
「是,殿下。」
「叫李淳風來吧。
隨著通傳,李淳風來到了東宮大殿李承乾也如願的見到了李淳風本人。
跟想像中的仙風道骨不同,李淳風身穿官服,面龐清瘦,眼神很是明亮。
還有濃郁的書卷氣。
「臣李淳風,拜見農澤聖睿太子殿下。」
這是比較正式的稱呼。
李淳風聲音平穩,氣質內斂。
「賜座。」
「謝殿下。」
李承乾有些好奇的問道:「孤聽說你與袁天罡,合作創出推背圖,可有此事?」
李淳風錯:「推背圖?不知殿下從哪裡聽信的消息,臣並未畫過推背圖。」
「至於袁天罡,不知殿下是否說的是火井縣縣令,臣此番前往西南,確實與其相識,然殿下所言推背圖,為子虛烏有之事。」
這下輪到李承乾驚訝了。
李淳風沒有跟袁天罡合作創出推背圖?
那後世的推背圖怎麼來的。
難道是還沒到時間?
「袁天罡什麼時候回長安?」李承乾再次問道。
李淳風還是不懂:「這臣就不知曉了,袁縣令在西南處置完後,便就回火井縣了。」
「袁縣令年事已高,想來到長安一趟並不容易。」
李承乾有些納悶。
所以後世的推背圖,完全是假冒兩人的名義。
實際上李淳風根本就沒有跟袁天罡合作創出推背圖的事情。
野史果然不保真。
看到太子失望的神情,李淳風也感覺到有些失望。
他原本以為是太子想讓自己加入到天工開物的編纂中去,沒想到只是問這個不知從哪裡傳來的謠言。
哪來的謠言?
一千年以後的謠言。
「孤聽說你改良了齊民要術,對農學多有涉及,且擅長術算,百工之技。」
李承乾開口問道。
李淳風精神一震,道:「殿下謬讚,臣不過是盡己所能,為陛下和殿下分憂。」
李淳風是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歷算家,對於器械也有很深研究。
比如渾天儀。唐初所使用的渾儀多有疏漏,他製成渾天黃道儀。該渾儀在唐以前渾儀的基礎上加上六合,形成三環,最外為六合儀,內為四游儀,
中為三辰儀,解決了黃道環與天空黃道相對應的難題,還能夠直接測讀得天體的入宿度。
還創設了百道環,並在黃道環上打孔以便移動白道環,可測定黃道坐標、赤道坐標和地平坐標,使歷代傳統製造並使用的渾儀成為比較完備的天文觀測儀器。
這就是妥妥的全方面人才,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
孤讓東宮編纂天工開物,李博士聽說過吧。
李淳風現在的官職是太史局博土,按照唐朝的稱呼慣例,便就是李博士。
「臣有聽說,殿下編纂天工開物,實為百姓之福。」
李淳風就是趁著這個來的。
李承乾點點頭:「天工開物的大致內容跟篇章,已經是完成得差不多了,孤看過後,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天工開物里的一些內容,完全可以得到普及,但歷來各朝並未重視。」
「是以孤準備開設百工學院,用作於研究各類器具的改革創新。」
「就像是李博士改良渾天儀,孤設計的曲轅犁那般。」
李淳風贊同道:「這必然是造福大唐的好事。」
李承乾道:「是好事,所以孤把李博士叫來。」
「百工學院的事情,就交給李博士來負責了。』
「不過百工學院未有官職,孤暫且任你為崇文館學士,待百工學院逐步完成後,再設官職。」
「李博士可願意?」
李淳風聞言大喜,當即作揖道:「謝殿下隆恩。」
他原本是太史局博土,從九品下的官員。
而崇文館學士,是屬於正五品上。
這就是相當於太子一句話,直接把一個基層的辦事員,調到了副廳級別。
當然,正式的上任還需要走流程,要通過吏部的考核流程,不過李承乾可以讓李淳風先上任,流程那邊慢慢走。
反正吏部的侯君集是自己人,陛下那邊也不會卡審批。
「李學士,孤正好有一事,你隨孤去看看,也幫孤出謀劃策。」
李承乾起身笑著說道。
「是,殿下。」
殿外,內侍文忠安排了幾匹駿馬。
李承乾在東宮行走,一般都是騎馬代步。
太子四輪車雖然不錯,但太慢了。
東宮很大,慢悠悠的推著,耽誤的時間太久。
李淳風自然會騎馬的,或者說騎馬在大唐幾乎大多數人都會。
一番奔馳,幾人很快來到了太子家令寺這裡。
得到消息的太子家令連忙出來迎接。
「見過太子殿下。」
楊啟帆出生於關中的一個中小士族,走的是門蔭入仕的途徑,不過才學能力還是有的。
太子家令負責統籌管理整個太子家令寺的事務,包括東宮的刑獄,膳食、倉儲、庫藏等諸多事務。
李承乾安排下來的事情,楊啟帆都能辦理得井井有條。
「楊家令,帶路去孤的造紙印刷廠看看。」
「是,殿下。」
李承乾也沒下馬,騎馬緩行,其他則下馬步行。
在楊家令的帶領下,很快來到一處連綿大院。
李承乾翻身下馬,道:「這是孤的崇文館學士李學士,你前邊帶路,給他介紹一二。」
「是,殿下。」
楊家令帶路在前,進入大院,開始介紹起來。
「造紙印刷廠是按照殿下交代的章程進行。」
「這裡是浸泡堂,採伐的嫩竹進行截斷,而後放入池中浸泡,大概需要上月的時間。」
「這裡是蒸煮堂,浸泡好的竹子放入蒸煮鍋中,更為純淨。」
「這裡是春搗堂,將蒸煮後的竹子春搗成細膩的紙漿。」
「這裡是製紙,有三道工藝,入槽,抄紙,壓榨。」
「最後這裡就是成紙了,壓榨後的紙張貼在土磚砌成的夾巷上烘乾,再進行整理,裁剪,如此竹紙可成。」
屋內,是滿滿當當的大塊堆積的竹紙。
李淳風雖然已經知道太子把紙張的價格打下來,但首次見到這麼完整的工藝流程,還是很欽佩。
而且太子的章程似乎與他曾經見到的不同。
各司其職,互不干擾,每個人只需要完成自己負責的步驟即可,看起來很是順暢。
再往前,連著幾個大屋子,全是木匠在進行雕版的雕刻。
約莫有兩百人左右,每人都有單獨的雕刻台。
「原本不過幾十人,後來殿下讓我招了百來號人,才有這等規模。」
「就整個長安城來說,東宮的雕版,絕對是最快最好的。」
太子家令楊啟帆很是自豪的說道。
繼續走就是印刷區,同樣被分成兩百個區域,人數也是兩百人左右,正在進行刷印跟套色,裝訂。
「這裡每天至少能出三百五十卷各類書籍,對外售價僅是百文每卷,各類經史典籍,東西兩市供不應求。」
「得此恩惠,長安學子無不稱讚太子殿下。」
唐初的經史典籍主要是手抄本為主,一卷就是一千文。
李承乾造竹紙,印刷聯合工廠,成本幾乎為零,主要是人工,整個聯合廠大約千人規模,都是給工錢的。
三百五十卷,每天就入帳3.5萬錢,月入百萬餘錢,支付幾十萬工錢後,還能剩餘幾十萬。
賺錢對於李承乾來說,簡直不要太簡單。
對於百姓來說,也願意來東宮。
這年頭,普通農民年收入也就兩三千錢,在東宮年收入一般能達到五千錢。
貞觀年間米價低廉,所以錢也更加值錢。
李淳風看完整個流程後,雖有些震撼,但也有些疑惑,不知道太子帶來看這裡是為了什麼。
李承乾此時說道:「孤準備打造長安邸報,在一百零八坊,每個坊都設立報社。」
「邸報大致分為六個方面,朝廷政事,邊關狀況,農事生產,商業貿易,詩歌學術,奇聞軼事。」
「此報長一尺八寸,寬一尺三寸,可三方摺疊,售價十文。」
「通體以簡體字,大白話雕刻,通俗易懂,每月一刊。」
「百姓購之,能了解我大唐實況,亦是能用來讀書認字。」
發行報紙,是李承乾早就有的想法,這就是掌控民心的大殺器。
有助於政令的貫徹執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越過欺上瞞下的官員,讓民眾知曉大唐的律法規定,保障大唐政治秩序的穩定。
傳播大唐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統一思想,增強民眾對大唐的認同和擁護,從而維護統治的穩定。
刊載一些官員的行為表現、獎懲情況等信息,也能對官員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
當然,李承乾最看中的,還是在輿論引導方面。
這一點,在前世的記憶里,尤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