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混亂的財政體系

  揚州代理,江楓。

  這人不但會賺錢,而且有魄力,有遠見,是個不錯的人才。

  郭資繼續開口道:「漢王爺,揚州府後,出價最高、競爭最激烈的地方,就是應天府了,最高出價者王開文,出價白銀七百萬兩!」

  聽了這話,李弘壁有些愣神。

  王開文,這傢伙不是山西蒲州的晉商嗎?

  他不去搶山西老家那些州府,來搶應天府幹嘛?

  這個傢伙,胃口很大嘛!

  應天府是帝都所在,商賈如雲,人流如織,乃是大明朝的經濟中心!

  成了應天府代理,這王開文掌握的可不僅僅只是應天府的食鹽,說不定還可以跟一些達官顯貴攀上關係,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的商賈世家!

  有意思!

  真是有意思!

  「其他的呢?」

  「普通州府代理費從一百萬到六百萬不等,合計八千五百餘萬兩白銀!」

  聽著這個震撼人心的數字,李弘壁頓時眉頭一挑,郭資等人卻是已經麻木了!

  八千五百萬兩白銀!

  這是什麼概念?

  他郭資活了一輩子,做了這麼久的北平大管家,都從未在國庫裡面見過這麼多得銀子啊!

  大明王朝一年的賦稅收入,算上農稅、鹽稅、商稅甚至是其他雜稅,一切全部算在一切,再把實物按照市價折算成銀子,那都不過三千萬兩白銀左右!

  可是現在,僅僅一場品鑑會,肅王李弘壁就撈了這麼多的銀子!

  這簡直就是駭人聽聞!

  錢?

  朝廷還缺錢?

  不缺了!

  再也不會缺了!

  有了這新鹽法,朝廷就是最大的鹽商頭頭,永遠不會缺錢!

  有錢的感覺,真好。

  李弘壁托著下巴,陷入了沉思。

  按照他之前與朱棣的商討,新鹽利益劃分,朝廷必占大頭。

  眼前這八千五百萬兩白銀,只是商賈競拍代理地的代理費,此外還必須上繳一筆保證金。

  而且代理商從朝廷手裡拿新鹽,還要繳納每斤五十文的成本費,雖然這個價格不高,但數量擺在那裡,對朝廷而言也是一筆巨額收入!

  這麼一通計算下來,朝廷通過這新鹽法,只怕短時間內的收入,只怕就能夠上億了啊!

  果然,販鹽之暴利,恐怖如斯!

  而且這還僅僅只是三五年的代理權,過個三五年,朝廷又可以舉辦品鑑會,剔除掉表現不好的鹽商,抄了他家算作違約金,將他的代理地賣給其他鹽商……

  這麼一來一回間,朝廷每年的鹽稅收入,至少都有一個億!

  如此一來,大明財政的下一個階段,大明錢莊計劃,也就可以順利推行了!

  說起來,大明財政系統,從洪武一直到崇禎,都是不健全的。

  因為大明沒地方去繼承,胡元朝廷的財政系統,本身就爛到了極致,否則也不會一朝國祚不足百年,直接就宣布滅亡了。

  大明財政體系的混亂,表現在很多方面。

  比如太祖高皇帝制定的俸祿制度,實在太低了。

  拿一個七品官而言,一年俸祿算下來四十兩,勉強足以養家餬口,支撐全家開支了。

  但是,真正發放給官員的俸祿,不是銀子,而是祿米。

  規定官俸給米,按月發,俸祿高低與品級相一致。

  洪武時期,官員俸祿主要是米、鈔兩部分組成,且主要是給米,但到了永樂時期,開始全面推行米折鈔的制度。

  鈔就是大明寶鈔,因為朝廷濫發不加節制,致使大明寶鈔不斷貶值,偏偏老朱家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洪武八年之時,一石米的價格用寶鈔一貫即可購買。

  結果到了永樂元年之時,一石米的價值已相當於寶鈔十貫。

  也就是說短短二十來年的時間,大明的寶鈔已經貶值了十倍有餘。

  這是一個緩慢卻又無法逆轉的過程,大明王朝生存了幾百年的時候,卻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時候,就將自己的寶鈔貶值十倍有餘。

  到了宣德年間,由於寶鈔市場存量過多,貶值幅度太大,形同一張廢紙,宣宗朱瞻基不得不下令停止寶鈔的發行,從此以後大明再沒有發行新的寶鈔。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大明寶鈔,狗都不要,頂風能臭十里地。

  不過現在是永樂年間,寶鈔還算有些價值。

  然而朱老四連搞很多重大項目,又一直在打仗,以致於國庫空虛財政緊張,李弘壁打下倭國之前,朱棣就夥同夏原吉變相削減官員俸祿,規定京官的俸祿三成給米,剩下七成則「春夏折鈔,秋冬則蘇木、胡椒」,這就是「折色」。

  而且還將胡椒、蘇木等種奢侈品當作俸祿發放,且官方規定的折色價值低於市場價值,實際上就是變相降低了官員的俸祿。

  本來官員俸祿就低得離譜,老朱家的天子還時不時拖欠折色,這讓官員們怎麼活?

  這裡面,寶鈔是最飽受詬病的地方。

  大明立國之後,民生凋敝,百廢待興,英明神武的太祖高皇帝為了緩解朝廷南征北戰的財政壓力,大力推行寶鈔紙鈔,將其定為國策。

  當時國內的政府稅收收入,加上銅錢不足等問題,導致朝廷難以應對各項開支,最終朱元璋發行了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發行後,對於政府解決國內財政壓力的效果是明顯的。

  畢竟這寶鈔名義上就是官方貨幣,朝廷可以無限印刷,沒錢了再印就是。

  然而這種不加限制的大肆濫印濫發後,這寶鈔自然就會貶值,最後淪為人人棄之如敝履的廢紙,掉在地上連狗都不願意去踩一腳!

  洪武八年推行鈔法,一兩白銀換一貫寶鈔,四貫寶鈔等於一兩黃金!

  但是到了洪武三十年,一兩白銀可換十四貫寶鈔!

  而後到了永樂元年之時,一石米的價值已相當於寶鈔十貫!

  要知道,在洪武八年之時,一石米的價格用寶鈔一貫即可購買!

  也就是說,短短二十來年的時間,大明的寶鈔已經貶值了十倍有餘!

  這貶值速度,快得令人心驚肉跳!

  如果再不想辦法加以解決,那寶鈔將會持續不斷地貶值,而大明王朝的信用體系也會徹底崩塌,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李弘壁思來想去,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開設國家銀行,利用國家銀行宏觀調控大明王朝的經濟,並且發行新型紙幣取代寶鈔,慢慢將寶鈔全部收回,徹底穩住大明王朝的經濟體系。

  但是難點在於,開設國有銀行,那就必須準備好足夠多的儲備金,就算出現惡意擠兌的現象,國家銀行也能夠直接兌換出銀錢,以此保證紙幣的信譽!

  而這一次品鑑會收穫的八千五百萬兩白銀,無疑就是最佳的銀行儲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