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問題,歷朝歷代都有,歷經數千年而無法根除。
兩漢的時候,朝廷採取限制、鎮壓和遣返,控制與安撫,主要把流民安排入籍在其他比較安穩的地方,或者修建城池設立郡縣安置流民。
不過這種做法是針對大規模的流民,大多數是遣返,結果是大量的流民在回鄉的路上就死亡了,那些被安排入籍其他地方的人很多都淪為了奴婢,更多的是參加農民起義造反了。
隋唐時期,帝王比較開明一些,採取了一些急救措施,比如開倉放糧,廢除暴斂法令,減輕租賦,從而來挽救統治危機,這些措施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從整體上來看,收效甚微,流亡現象依然屢有發生。
宋朝時,將大量流民招安為官軍,結果造成「冗兵」現象。
而到了大明朝中期,以嚴厲戶籍管理、疏散和鎮壓對待流民,特別是荊襄流民起義,就是因為官軍殺戮過重,導致流民直接造反了。
其實產生流民的原因,無非是天災和人禍兩種,如果兩者疊加,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了,那便一定會造成「赤地千里,流民百萬,盜賊蜂起」的慘烈局面,動搖國家的統治基礎。
比如明朝末期崇禎年間,就是兩者疊加的後果,大明也因此完蛋了,當然了明朝滅亡的原因不僅僅是這些。
可是現在湧入京師的這些人,可不是什麼流民難民,而是大明王朝天下各地的匠人。
他們是在絕望的生活中看到了一絲希望,所以才會自發地組隊來到京師前往西山,試圖朝聖!
所以,李弘壁自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凍死餓死。
在戶部尚書夏原吉的配合之下,朝廷在西山開設了一個個粥廠,至少確保這些匠人可以餬口。
大明建國初期,太祖朱元璋在各地設有養濟院收容災民,養濟孤貧殘疾無依者,又設立義塚,掩埋遺屍骨骸。
到了永樂年間,太宗朱棣又在各地設立飯堂賑濟流民,在京師還設立蠟燭、播竿二寺收容災民。明朝中期以後,大明更是遍立粥廠,賑濟災民。
設立粥廠本來是為了體現仁政,不過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國庫困難,連當兵的都好幾個月甚至是幾年都沒發軍餉,對於流民,更是無力賑恤。各地的官員和富戶大多又冷血,出來施粥的人太少了,導致各地流民餓殍遍野,眾多婦女孩童被拐賣,更多的地方,連白花花的大姑娘白送都不要,給不起飯吃。
這樣的王朝,豈會不崩塌呢?
夏原吉陪同李弘壁巡視粥廠,確認這些湧入京師的匠人都可以餬口。
可是夏原吉也提出了質疑,道:「肅王殿下,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啊!」
「自從流民不斷湧入京城後,京城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比如很多商戶米鋪集體抬高了米價,趁機博取暴利,原本一石米要五兩的銀子,現在一石卻要八兩的銀子,簡直上搶了!」
「再比如治安問題,打架鬥毆等等惡劣事件屢禁不止,甚至還出現了買賣孩童婦女的惡性事件……」
夏原吉這話就一個主題,一味的施粥肯定不行,必須要想辦法徹底解決流民問題,不然往京師來的流民越來越多,京師的治安也會越來越差,搞的人心惶惶的,最終倒霉的還是他李弘壁這個肅王。
因為現在京師面臨的這些問題,全都是他李弘壁一手搞出來的。
故意開那麼飛球巡展會,以致於天下匠人都湧入京師前來西山朝聖!
要是不儘快想辦法解決,那麼李弘壁肯定會攤上大麻煩!
而且還不能關閉城門不讓流民進城,這裡是大明京師帝都所在,每天來往各地的貿易量極大,如果長期關閉城門,整個京師都會處於癱瘓狀態的,那樣太可怕了。
面對夏原吉的責難,李弘壁只是笑笑。
「只要朝廷將工匠協會制度推行下去,那他們自然就會安安心心地回家返鄉了!」
夏原吉聞言一怔,隨後深深地看了李弘壁一眼。
這算什麼?
要挾朝廷嗎?
還是說在逼迫朝廷?
你那什麼工匠協會制度,實在是太離譜了!
完全就是在分割士紳縉紳的既得利益,正因為如此所以滿朝縉紳才不會同意!
在粥廠附近四周的平地上.是一片片胡亂搭造的窩棚,這是匠人們暫時的住處。
在無數個窩棚之間,到處都是垃圾與排泄物,臭味沖天。
窩棚裡面,很多人身穿破舊骯髒的衣服,臉色枯黃,四肢乾瘦,眼神飄忽;窩棚外面,一些失去父母的孤兒,目光呆滯的四處走動,有的餓的坐在了地上,眼巴巴的看著別人在一旁喝粥,他們連個能盛粥的破碗都沒有。
看著眼前的種種場景,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
李弘壁指著這些百姓,看向夏原吉。
「看見了嗎?」
「他們可不是什麼流民,而是我大明王朝的工匠!」
「朝廷軍備革新還要倚靠他們,一切技術都要依靠他們!」
「可是你看看他們現在過的是什麼日子?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衣衫襤褸形同乞丐,這難道就是朝廷想要看到的嗎?」
夏原吉無言以對。
其實他並不反對李弘壁的工匠協會制度。
只是因為反對的聲音太高,而夏原吉本身也是文臣,所以他才一直沒有表態罷了。
可是親眼目睹了這些工匠的悲慘生活,但凡真正心懷百姓的人,都很難做到無動於衷。
所以夏原吉幽幽開了口,道:「肅王,老夫會支持你的工匠協會制度改革,但是你必須要做好準備,儘快解決聚集在此的工匠子民!」
「如若不然,他們今日的苦難,都將會是你李弘壁一手造成的!」
這句話分量就比較重了,不過李弘壁臉上卻露出了笑容。
六部尚書裡面,蹇義和夏原吉是一體的,所以夏原吉支持,蹇義也會支持,剩下那幾位要麼是皇帝陛下的心腹,要麼就是永樂皇帝提拔起來的應聲蟲。
只要六部尚書同意,剩下那些內閣大學士同不同意,問題就不大了。
「他們的述求,其實很簡單。」
「勞動有所得,可以養家餬口,僅此而已!」
李弘壁同樣嘆了口氣。
「都是些淳樸子民,為什麼不能給他們一條活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