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裡面。
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不知道過了多久,朱棣重新振作起了精神。
「弘壁,你方才說農耕技術進步,就可以……」
「等不到的!」李弘壁嘆了口氣,「尋常農耕技術進步,對天下的影響微乎其微,這就好比當年鐵器農具和耕牛等畜力得出現,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產力,可是現在還有什麼進步比得過這二者呢?」
鐵器農具和耕牛畜力,這是農耕歷史上的一次次重大進步。
「弘壁,你的意思是……大明等不到農耕技術進步的那一天了嗎?」
朱高熾沉聲追問道,整個人都有些絕望。
李弘壁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三百年王朝周期定律,任何朝代都逃不過的。」
「但是我們可以儘可能地想辦法延長王朝壽命,儘可能地想辦法等待下一次農耕技術的巨大進步!」
「比如,發動一場場戰爭,削減人口的同時也可以掠奪更多的耕地;再比如,出海前去那片神奇大陸將那些高產糧種給帶回來,以此提高糧食產量提高生產力;再比如殖民海外之地,掠奪那些外邦蠻夷的財富、錢糧或者說所有的一切,用他們的生產力來供養我大明……」
「這些全都是可以延長大明王朝壽命的辦法,但是每一個都與儒學思想背道而馳,我以為……」
李弘壁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選擇了閉嘴。
有些話不必說得那麼清楚,反正以眼前這三位的政治智慧他們當然聽得懂!
朱棣深吸了一口氣,開始思索起了李弘壁所說的這些辦法。
發動戰爭,削減人口,掠奪耕地。
出動水師,遠航萬里,搜尋糧種。
殖民海外,掠奪財富,供養大明。
這三個辦法,確實大多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
但是,那又如何呢?
朱棣不願意見到泱泱大明,迎來王朝崩塌的那一天!
所以,只要有一線希望,他都想要為大明延長壽命!
「太子,你覺得如何?」
朱棣扭頭看向了太子朱高熾。
這是大明王朝歷代都要做的事情,而不只是永樂一朝。
事實上,光是永樂一朝這麼做,根本就沒有意義。
下一任帝王,也就是眼前的太子朱高熾,他同樣也要這麼做!
朱高熾沉默著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弘壁,士紳當真是兼併田地的主力軍嗎?」
「沒錯!」李弘壁給出了明確的答覆,「事實上,鄉野間的田地,大部分都是士紳鄉紳所掌控的。」
「而縣官想要收取賦稅,就必須看這些士紳鄉紳的臉色行事,不然他就算再如何硬氣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稅款,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這些士紳縉紳通過科舉制度源源不斷地獲得功名,然後再繼續兼併田地,遲早都會出現那麼一天,大明王朝毀在這些士紳縉紳手中!」
朱高熾長嘆了一聲,神情痛苦而又掙扎。
因為他此刻聽到的這些,與他自幼學習的儒學,根本就不一樣啊!
儒學培養出來的文人士大夫,卻成了這天下間最大的毒瘤,成了加速大明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朱高熾難以接受,但是他又不得不接受。
因為李弘壁說的這些,全都是鐵一般的事實,更是與歷代王朝的興衰全都聯繫在了一起。
但凡懂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李弘壁所說的一切就是事實,就是真相,誰也反駁不了。
所以,大明是必然會滅亡的,除非儘可能地想辦法延長壽命。
最終朱高熾深吸了一口氣,眼睛通紅地看向李弘壁。
「弘壁,你還漏掉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抑制土地兼併!」
「不管是文臣縉紳,還是皇親國戚,誰若是敢從老百姓手裡面搶走田地,我們就該砍了他們的腦袋,然後把田地重新換給老百姓,對不對?」
朱高熾殺氣騰騰地開口道,看得眾人一愣一愣的。
隨即朱棣陡然放聲大笑了起來,笑聲裡面充滿了欣慰。
這才是他想要看到的太子啊!
「想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重新清丈田地!」
「這一點很重要,也很麻煩。」
李弘壁沉聲解釋道:「昔年太祖高皇帝為了掌握切實的田地數量,可是親手培養出了一批值得信任的國子監生,派遣他們奔赴天下各地清丈田地!」
「為什麼?因為不管是地方官員還是地方士紳,沒有人願意讓朝廷知道讓陛下知道,田地的具體數量!」
「就算是有黃冊和魚鱗圖冊,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洪武年間的早就腐朽損壞,而建文年間的那些根本就不可信,弄虛作假之人太多了!」
朱棣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想要抑制土地兼併,就必須重新清丈田地,但是這一步並不是那麼容易做的。
以太祖朱元璋這種開國帝王的無上威望,他都需要小心謹慎地行事,更何談其他人了。
「可以一步一步來。」
李弘壁沉聲道:「先行打擊皇親國戚,然後是公侯勛貴,最後則是文臣縉紳!」
「此外就是要革新稅制,最好是推行簡單有效的稅法,避免官員從中貪腐受賄,避免官員巧立名目徵收苛捐雜稅,從而減輕老百姓頭上的負擔!」
找准了方向,四人也就有了目標。
雖然明確地知道,大明王朝很大可能等不到農耕技術再次飛躍進步的那一天,但是沒有人願意就這麼放棄了,他們想要儘可能地為大明王朝延長壽命,從而增加這絲概率!
李弘壁看著始終沉默的大胖胖,忍不住笑了笑。
「太子爺,我知道這對你而言很是難以接受,但事實真相就是如此。」
「士紳縉紳本身就是王朝最大的敵人,這一點誰都無法改變,除非他們可以抑制自己的貪婪之心,除非他們願意交還兼併的田地,但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朱高熾嘆了口氣。
「弘壁,以後瞻基就交給你教導了!」
這句話,代表著朱高熾徹底認可了李弘壁,也代表著朱高熾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
李弘壁見狀欣慰地笑了笑。
朱棣和姚廣孝對視了一眼,一顆心也放回了肚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