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次,
朱棣真正將李弘壁視為姚廣孝一樣的存在。
先前不管這李弘壁怎麼鬧騰,朱棣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他。
倒不是這「有色眼鏡」是不好的,而是因為李弘壁太過年輕了,年輕得讓人很難重視他的思想觀念。
但是這一次,朱棣是真正感受到了此子的可怕。
此子之智計,只怕已經絲毫不輸於姚廣孝了!
因為朱棣和姚廣孝也一再商議過,究竟怎麼才可以遷都北京,怎麼施行這兩京制度。
這對頂尖君臣商議出的方案,是徐徐圖之,一步一步來。
先是加強北平行在,遷徙民戶百姓過去,將北平發展起來。
然後打著治水的名義,貫通南北大運河,確保漕運暢通,促進南北交流,也方便北方士子南下入京趕考。
這之後則是中央朝堂上面,等到過個三五年,他朱棣坐穩龍椅後,就會展開清算,將解縉、黃淮等南方士紳領袖,有一個算一個,全都給逐出京師,然後提拔重用北方官員接替他們的位置,極力促成南北平衡!
如此一步一步地走下來,估摸著要個十幾年,朱棣就可以正式宣布遷都了!
到了那個時候,朝堂之上的阻力也會小上很多,哪怕是有,也擋不住他這位永樂皇帝。
但是現在聽李弘壁這意思,他難道有更好的辦法,可以縮短這個時間,加快這個進程?
李弘壁輕笑道:「陛下想過沒有,文臣縉紳的根基是什麼?」
文臣縉紳的……根基?
朱棣聞言一怔,半天沒有回過神來。
姚廣孝卻是眼前一亮,直接給出了答案。
「是科舉!」
「沒錯,恩師英明!」
李弘壁向姚廣孝豎起了大拇指。
姚廣孝很是受用地露出了笑容,得意洋洋地看向了朱棣。
永樂帝見狀氣得鼻子都歪了,又一巴掌拍在了李弘壁腦門上面。
「趕緊說清楚,別在這兒打機鋒!」
李弘壁又被拍了腦袋瓜,哭喪著臉耐心解釋道。
「因為科舉給文臣縉紳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啊!」
「陛下想啊,這科舉大考是國朝的掄才大典,每三年一次,源源不斷地為國朝遴選賢才幹吏!」
「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科舉遴選出來的人才,本身大部分都與朝堂之上的文臣縉紳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
聽到這話,朱棣本能地眉頭一皺。
作為一代帝王,他自然最厭惡臣子拉幫結派結交黨羽。
當年洪武朝那最後一個宰相胡惟庸,為什麼會被滿門抄斬全家都被殺了個乾淨?
還不是因為這廝廣結黨羽、黨同伐異,還擅權專政僭越神器!
這廝做獨相的那些年,可謂是囂張霸道到了極點。
官員生殺廢黜這種大事,有的他甚至不報告太祖高皇帝,便自己獨斷專行。
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胡惟庸都先拿來看看,凡是不利於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
欺上奴下,擅權專政,僭越神器……
你胡惟庸都敢做到這一步了,你不死誰死?
宰相說到底,也只是皇帝陛下的臣子,有些東西是不能碰的!
而現在朱棣的永樂朝堂上面,就正有一個人想做那胡惟庸,絲毫不顧忌他朱棣的感受,廣結黨羽培植羽翼,似乎真把內閣當成了他的家一樣!
那個人,叫做解縉!
朱棣眼中寒光閃爍,有些聽不下去。
不過一想到李弘壁的初衷,永樂帝也沒有打斷他,示意他接著說下去。
「這科舉大考號稱公平公正公開,可是這世上哪有什麼公平之事?」
「尋常農戶人家,要忙著耕田種地,通過辛勤耕種,以期有個好收成,繳納朝廷的賦稅,應付朝廷的徭役,所以他們連活著都已經很艱難了,哪裡還會有餘財供養孩子讀書習字進學修德?」
「陛下,大儒宋濂宋學士,您還記得吧?」
「記得啊!」提及宋濂,朱棣都笑了,「當年他奉命教導我們這些皇子進學修德,可是沒少收拾我們!」
「太子大哥是他最滿意的得意弟子,朕和老二老三,那時候可是沒少被他收拾啊!」
朱棣眼神裡面閃過了一絲緬懷之色,那段時光是他最開心最快樂的時間,可惜現在物是人非啊!
「那陛下可知,宋學士自幼家貧,買不起書只能去狗大戶人家借書抄書學習,買不起筆墨紙硯只能在泥地里用樹枝寫字?」
朱棣聞言一怔,神情複雜到了極點。
「那老傢伙,幼時這麼貧苦嗎?」
「其實不只是他,還有數萬萬的貧寒子弟,他們就算想讀書寫字,那也是沒有門路的。」
「所以真正參加科考的學子,大部分都是出身官宦人家,只有極少數才是真正的寒門子弟,至於貧民子弟,一萬個裡面可能僅有兩三個!」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官宦縉紳子弟,他們家中或族內本就有人在朝廷在地方為官,起點和見識遠非寒門子弟或貧寒子弟可比,對於科考一事自然更加熟悉,高中的機率自然也就更大些!」
「說句難聽的話,官宦子弟幾乎快要壟斷科考了,比如一個地方鄉試,過了就是舉人,如果有兩名成績一樣的學子,那考官會選誰?是選當地出身官宦世家的那個學子,還是選擇那個出身貧寒的士子?」
朱棣正準備開口,李弘壁卻止住了他。
「不用懷疑,肯定是官宦士子!」
「因為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公平公正,反正二者成績都一樣,考官選了此子會賣給那個官宦世家一個交情,說不定以後會助自己青雲直上,而淘汰那個貧寒學子,也不會得罪什麼人,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一來,從地方鄉試開始,一直到了會試,那這裡面操作的空間就大了去了,會形成一套又一套的關係,比如一同進學的叫做同窗,一同高中的叫做同榜,還有同鄉、同年、同齡等等,反正只要對自己有利,士子學子都可以結交朋友。」
「而文臣縉紳最喜歡的,也就是提攜後輩晚生,只要出任科考主考官,那他們就是這一批高中學子的座師,有著師徒之名,從裡面選出幾個很是優秀的,在官場上面提攜他們,以後就會成為自己的臂膀助力……」
「總結起來,科考就是文臣縉紳的命門,也是他們獲得新鮮血液的根基所在,陛下想要打趴南方士紳,就必須要先從這科考開始入手,比如接下來的會試主考官一職,就值得商榷了!」
文臣縉紳的根基,不管是南臣還是北臣,都在於這科舉一事上面。
他們通過家中族內的能量和關係,將族內一批批的子弟通過科舉送入朝堂,從而就可以保證家族傳承不斷,確保代代有人做官。
那麼,想要打趴南臣縉紳,自然就要從他們的命脈根基,從這科舉制度下手!
李弘壁笑眯眯地開了口,露出了獠牙。
解縉啊解縉,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你還想做這個會試主考官,做夢去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