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軒你說的是流水筒車吧~?」
雲山上,閻少寧看向李澤軒問道。
李澤軒點了點頭,「嗯,就是流水筒車,如果這種水車不行,我還可以設計出動力更大、傳輸距離更遠的新式水車~!」
他腦子裡面可是有好幾種水車模型的,只是他對於這種東西不熟悉,不知道能不能用在炎黃書院這種情況上。
要不是現在的電力系統不好解決,他肯定會自己造抽水機的,對於他來說,抽水機好做,難就難在抽水機需要的動力問題,內燃機驅動的話他現在還缺點材料,電機驅動的話,他沒有穩定的供電系統,所以他現在只能打水車的主意了。
閻少寧對於李澤軒的創造能力雖然有信心,但他還是搖頭道:
「我覺得不行~!炎黃書院距離灞河太遠,而且地勢太高,想要憑藉水車運水,無異於天方夜譚~!即便能運上來,那也不可能運太多,就算你能弄出動力更強的水車,我覺得還是會無濟於事、得不償失~!」
李澤軒揉了揉眉心,顯得有些苦惱,糾結半晌後,他咬牙道:「這樣,少寧你幫我找一批打井的工匠,讓他們給我在雲山上找一處合適的地方,打幾口水井~!書院前期就先從山下運水吧~!」
閻少寧瞪大了眼睛,道:「你小子瘋了吧~?雲山地勢這麼高,怎麼可能挖得出水井~?」
李澤軒卻搖頭不贊同道:「少寧你這麼說就不對了,雲山雖地勢較高,但山上樹木茂密,長年雨水充足,有些地方還是能挖的出水的,你到時候找個經驗老道的工匠,應該能找到幾個好位置~!」
有句話叫山上打井,徒勞無益,很多人都認為山上的地勢高,挖不到地下水,這是一個誤區,實際上在山上有的地方是可以有地下水的。
地下水的存在不僅在平地,在高山也有的,有時比地平線低的地方還沒有底下水呢~!地下水的存在與岩層的構造有關,有些岩層是存不住水的,有些岩層裡面還有承壓水,再說一般的山上都是有土有樹木花草的,這些東西是存水的主要因素,如果水土保持得好的話只挖兩三米就挖到水也不是不可能的。
李澤軒前世的時候,有一個親戚承包了一個山頭專門養雞,由於山上地勢高,沒有自來水,他那個親戚就請人在山上挖了一口井,結果只挖了5米就挖出水來了,所以挖井這種活計,地勢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➅❾ѕᕼ𝓊Ж.Ⓒ𝓞Ⓜ 🐙ඏ
閻少寧卻不懂這些,他將信將疑道:「這麼高的山上真的能把打出水井~?」
李澤軒篤定道:「肯定能,少寧你放心便是,只要挖井的工匠經驗豐富、能辨水位,肯定能在雲山上打出水井的~!」
「好吧~!那我明日就安排人去長安城找打井工匠~!」
…………………
雲山這邊,書院的建設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大唐日報》上,對於工學和炎黃書院也開始了一波又一波的宣傳攻勢,當初第一次宣揚工學的時候,馬周就安排了一批人去對李澤軒發表的文章進行了學習,編輯部里的許多人對於工學都有了較深的理解,所以後期的宣傳根本不用李澤軒動筆,編輯部裡面這方面的人才是一抓一大把。
所以,最近報紙上的新聞版塊幾乎要被炎黃書院、工學等字眼給屠版了,在這麼猛烈的宣傳攻勢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工學是個什麼東西,還有長安城外正在建設的炎黃書院是一所什麼樣的書院。
工學,炎黃書院,一時之間,聲勢如虹~!
當然,要擱以前肯定會有許多儒學衛道士跳出來批評李澤軒借報紙吹噓工學,但自從崔雲寒流放瓊州、中秋夜李澤軒在長安城來了個天外飛仙后,所有反對的聲音幾乎都熄火了,一是沒理,二是沒膽。
而且隨著王家利用快馬將近幾期的報紙銷往其他州縣,工學與炎黃書院的名聲,已經開始輻射到了其他區域。特別是中秋夜李澤軒飛天的事跡尤其震撼人心,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根據《大唐日報》在各地的分部反饋回來的數據來看,報名炎黃書院的學生開始呈現指數型的爆發性增長,早在兩天前就已經突破到了兩千人。
這數據要是公布出去,肯定會引起一番軒然大波,因為國子監、弘文館加起來都沒有這麼多學生~!
當然,這麼多學生裡面肯定有許多人只是看了新聞後頭腦一熱去報名了,很可能對於炎黃書院入學考試的科目都還沒完全掌握,到時候即便來參加考試,也會沒希望入選。
更多的學生是選擇先買一本新式算學教材回家看看,看得懂、學得會的情況下才會去報名,在沒看懂的情況下他們不會去報名的,這一點可以從最近新式算學教材的銷量上可以看得出來。
截止目前,奇趣文化的算學教材出貨量已經達到了五萬多本,五萬對兩千,這是一個非常懸殊的比例,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算學愛好者純粹只是想研究一下李澤軒的新式算學。
除了學生報名數量激增以外,想應聘為炎黃書院先生的人也越來越多,一是因為李澤軒開出的待遇太豐厚,二嘛,就是現在的工學和炎黃書院已經火的不能再火了,來到這裡教書,完全可以名利雙收啊~!傻子才不來~!
首先就是長安本地的一些名宿大儒,他們是最先找到李澤軒面試的,這些天李澤軒光面試就搞了十場,但只招了一個人,還是一個老熟人——他在國子監的時候,坐在他對面辦公的牟助教,這貨緊隨徐宏志,也想跳槽了。
其餘人要麼就是受儒學文化腐蝕太深,要麼就是講課技巧一點都沒有,完全是照本宣科的那種,李澤軒表示他自己都聽不進去這樣無聊的課,他以後的學生怎麼會願意聽~?
所以前來應聘的十個先生,只有一人成功過關,炎黃書院先生的錄取率之低,也漸漸地被傳了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