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來說,楚王作為楚國的最高統治者,他所召集的又都是楚國最為核心的大臣,商議的事情作為楚國機密應該是很難泄露的。
但一個耐人尋味的事情很快就出現了,在當天晚上,這一次會議的內容就被一名與會者原原本本的泄露了出去。
這個人是誰?
楚國大臣,楚王的大舅子,李園。
白天還在楚國王宮之中和楚王開會的李園,晚上就已經悄悄的在自己的府中和趙國使者李斯飲酒。
李斯自從向趙括主動請纓出使楚國之後,來到陳城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在這段時間裡,李斯也是四處出擊,想要憑藉著之前的人脈好好的幹上一番大事業。
但馬上,李斯就發現了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楚國大臣們其實並沒有把李斯太當一回事。
他們會熱情的招待李斯,熱情的和李斯暢聊以前大家在一起的崢嶸歲月,但只要李斯一開始說正事,那麼沒有任何一個人會給李斯正面回應。
從一開始的失望不解到後來的疑惑不已,最後李斯終於想明白了。
人家所看重的,歸根結底其實就是李斯身上「趙國使者」和「武信君心腹」的身份罷了。
至於「李斯」這個人,對於這些楚國大臣們來說,完全是可有可無的。
誰讓李斯不是趙國重臣,決定不了趙國真正的軍國大事呢?
這件事情對於李斯的打擊非同小可,他突然意識到,原來一直以來他其實都僅僅是生活在其他人的庇護之下。
李斯大醉一場,痛定思痛後,主動來找李園。
李園這個人選,一開始趙括就已經給李斯點出來了,但剛到楚國的李斯覺得不需要按照趙括的話來也能幹出一番事業,所以並沒有去找李園。
在被現實教育之後,李斯才乖乖的按照趙括的提示來找李園。
事實證明,趙括的提示確實是非常有用的。
李園非常高興的接見了李斯,並且很快就和李斯成為了朋友。
再然後,李斯才發現,原來李園早就已經和趙括有過某些暗中的合作,算是「夜鶯的老朋友」了。
這個發現讓李斯不由想要給自己一巴掌,早來找李園,哪裡還需要那麼多的破事!
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李斯成為了李園府中的常客,兩人經常一起飲酒,談天說地,暢談天下英雄,不知不覺間感情可以說是突飛猛進。
在這一天晚上,李斯其實也是帶著繼續和李園拉關係的心態來的,沒想到李園喝著喝著,突然就給了李斯一個大驚喜。
只見李園笑著放下酒杯,對著李斯道:「李斯兄啊,你們趙國做好了雙線開戰的準備嗎?」
李斯愣了一下,有些不太確定的說道:「不瞞李園兄說,有些事情我現在是在國外,消息也沒有那麼靈通。但是既然我的君候敢於發動戰場,應該是能夠考慮到所有戰局變化的。」
說這句話的時候,李斯還是相當有底氣的。
如果論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和李斯的君候趙括相提並論。
李園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道:「你這話說的很有道理,就是不知道我們大王究竟能不能想明白這個道理了,唉。」
李斯的心中微微一動,立刻就從李園的話語之中察覺到了什麼東西:「李園兄,莫非你們大王想要和我們趙國開戰?老實說,這可不是什麼好主意啊。」
李斯作為外交使者,心中當然是非常清楚趙括這一次的外交戰略,那就是穩住其他國家不要出兵,直接專心把韓國滅掉就行。
一次打一個敵人,這才是最節省國力的征服戰爭方式,畢竟滅掉韓國之後,就要迎來戰國七雄之中三個最硬的骨頭——秦、楚、齊。
所以李斯在楚國之中這段時間也是不停的勸說著各級楚國大臣,希望他們不要插手。
當然,就算楚國插手,李斯也不覺得趙國會怕,只不過那樣一來的話,原本屬於李斯的一筆功勞就沒了。
李園聽了李斯的話之後,呵呵一笑,表情有些古怪,並沒有立刻開口回答。
李斯好像明白了什麼,輕笑道:「不瞞李園兄說,最近我這邊來了一個金獅子,重量嘛好像有個一百斤左右。這種東西我是不太識貨的,不知道李園兄可願意幫我品鑑一番?若是李園兄喜歡的話,那麼這金獅子就留在李園兄府上,算是作為你我友誼之間的見證吧。對了,還有五十顆人參,到時候也一併送來。」
李斯也是個痛快人,上來直接就拿錢砸。
一百斤黃金,就問你要不要!
至於五十顆人參,由於現在趙國已經吞併燕國,得到了大量遼東參的產出,導致人參的價格這段時間不停下跌,所以這些人參只能屬於添頭了。
李園一聽,眼睛頓時亮了,爽朗的笑道:「哎呀呀,這怎麼使得呢?李斯兄啊,還是你留著吧。」
李斯忍住心中滿滿的吐槽,笑道:「李園兄,你我之間誰和誰啊?這點事情都信不過老弟嗎,老弟現在就讓人回府去,把金獅子帶來。」
李斯說到做到,直接當場叫來了自己的隨從,讓隨從帶著馬車回去裝金獅子了。
至於這個金獅子怎麼來,那自然不用說,其實是趙國官府給李斯的「活動資金」。
作為穿越者,趙括給趙國帶來了許多的變化,其中一個變化就是在外交方面,非常捨得砸錢。
用趙括的話來說:「現在給這些傢伙錢要什麼緊?其實也就是暫時寄存在他們那裡罷了。將來我們滅掉他們的國家,不管給出多少錢,那不是一樣得回到我們趙國的國庫?」
對於這句話,歷代趙王深以為然,在如今趙國已經滅掉了燕國、魏國的時間點上,更是有大量資金來支持這種外交上的收買情報活動。
就比如說,這一次可供李斯調用的現金就有整整三千萬錢和一千斤黃金,如果不夠的話李斯還可以打報告去邯鄲那邊繼續調用更多資金。
金錢攻勢這種東西,那從來都是非常有效的。
事實上,在華夏歷史上秦國滅亡六國之時,同樣也是巨額金錢開道,各種收買六國重臣,才讓秦國滅亡六國之路如此暢通無阻。
就比如說歷史上的齊國相邦後勝就被秦國人重金收買,各種在齊王面前說秦國好話,導致齊國最終對其他五國被滅袖手旁觀,不發一兵一卒去援助。
現在,趙括只不過是把歷史上秦國人的做法,原封不動的搬到趙國來用罷了。
對於趙括來說,能花錢解決的事,那都不算個事,更何況花的還是趙國國庫的錢,不是趙括自己的錢。
看著李斯的隨從離去,李園徹底放心了,露出笑容。
別看李園是國舅爺,身份很尊貴,但實際上李園是沒有什麼權力的,真正的權力都掌控在春申君還有昭景屈三大家族手中。
這年頭,沒有權力,哪來的錢?
所以這一百斤黃金可能不會被春申君和景陽放在眼裡,但對於李園來說真的是一筆巨款了。
李園心中歡喜,對著李斯笑道:「其實嘛,我們大王呢也並沒有完全做出決定。但是我可以告訴你的是,大王他糾結歸糾結,但眼下看來還是更加傾向於援助韓國,和你們趙國開戰的。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景陽那些主戰派這段時間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說服大王開戰。所以李斯兄啊,你要是想採取什麼手段的話,那可得趁早一些嘍。」
李斯一聽,這可是個大情報啊。
有人可能就要說了,這李園說的東西也就是楚王的傾向,甚至連個確定的說法都沒有,也能算個大情報?
事實上,如果楚王的態度已經確定了,那反而不算是大情報了。因為那樣的話,趙國方面最多也就是晚幾天知道而已,改變不了結果。
可現在就不一樣了,知道了楚王還在搖擺之中,趙國方面就可以針對這個情況來一波操作,很有可能就會讓楚王徹底倒向趙國,從而改變整個戰爭的結果。
這一百斤黃金,花得值啊!
李斯笑呵呵的和李園又喝了幾杯,確認了李園已經沒有什麼遺漏。
剛好這個時候,從趙國使館那邊拉過來的金獅子和人參也已經到了,於是李斯就把這些送給李園的東西留了下來,自己坐著馬車急匆匆的回到了陳城的趙國大使館之中。
回到使館的李斯立刻就寫了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密信,讓人用最快的速度送回邯鄲。
李斯的心腹問道:「走官方渠道還是咱們的夜鶯渠道?」
李斯瞪了心腹一眼:「難道你想讓大王知道我們這邊還有自己的夜鶯渠道?當然是走官方的!」
即便是官方的渠道,速度其實也就比夜鶯渠道慢了半天。
很多時候,這半天時間就已經能夠決定結果了,但李斯覺得這件事情上應該不至於如此。
第一個看到這封密報的並不是趙括一派的人,而是周少良這個趙國大行人。
但周少良知道這是國事,他也不敢怠慢免得被趙括找到攻擊他的理由,立刻就進宮稟報了趙王。
然後,趙王又立刻召集了趙括在內的趙國重臣們,對這件事情進行商議。
既然是外交事務,所以作為大行人的周少良也難得有了一次開口的機會:「大王,臣覺得我們可以繼續用重金賄賂李園,讓李園出面去勸說春申君,然後春申君再去勸說楚王,應該就能夠起到保持楚國不會參戰的效果了。」
既然是走官方渠道,那麼李斯肯定要說清楚李園這個情報的來源。好在趙括對此也是早有準備,之前李園和趙國的合作記錄現在都還記載在趙國宮廷密檔之中呢,所以這一次李斯能再和李園接上頭對於趙王來說也是理所當然的。
趙王在聽到了周少良的話之後,陷入沉吟之中。
過了好一會,趙王才道:「武信君,你怎麼看?」
碰到事情不先做決定,而是先詢問一番趙括,這幾乎已經是這段時間以來趙王的慣例了。
趙括不假思索的說道:「臣覺得,周大行的這個建議雖然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可行性不高。」
周少良一聽到這句話之後頓時就不高興了,他可不是他的哥哥周少奮,有什麼話是不會忍的。
周少良當場反問:「武信君,你憑什麼說我的建議可行性不高,難道只有你的建議才能通過不成?」
趙括並沒有生氣,而是帶著淡淡的笑容,做出了解釋:「春申君這個人,和我有過不少的交往,我對他是比較了解的。
雖然他確實很受楚王的信任,但是之前他和我們大趙打了一仗失敗後,他在楚國內部的威望受到重創,現在楚王其實並不是那麼相信他了。
也是因為春申君威望的衰落,所以現在楚國國內昭景屈三大家族的勢力才是最強的,這件事情上三大家族正好又極力主張和我們開戰,再加上楚王本身就傾向於和我們開戰,單憑一個春申君是根本攔不住楚王和三大家族聯手的。」
周少良聽完趙括的這番話之後,不由一滯,訕訕的說不出反駁的話。
倒是周少奮開口了:「實在不行,就和楚國打一場也就是了。以我們大趙的實力,難道還怕他楚國不成?」
趙括呵呵一笑,懶得反駁。
打仗也分值得和不值得,在趙括看來,滅亡韓國的仗很值得,但平白無故的和楚國打一場既不能夠獲得土地又不能夠獲得金錢,同時還會損失大量將士的仗,這就是傻子才幹的事情了。
趙王沒有去看周少良,而是對著趙括道:「這樣說的話,難道就沒有辦法能避免和楚國開戰了嗎?」
趙括道:「請大王放心吧,避免和楚國開戰的辦法當然是有的。」
趙王聞言頓時一喜,道:「究竟是什麼辦法?」
趙括笑道:「這個辦法很簡單,臣願意出使楚國一趟,說服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