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郭淮和廖化之後,公孫度先讓人將兩位密使秘密安排住進府中,然後立即召集手下一干文武幕僚聚眾議事。✎🎉 ➅9𝓢𝓗ⓤx.匚𝑜𝓂 🎃💜
按照郭淮對他提出的建議,公孫度目前需要抓緊時間做好三件事情。
一是加強對遼東地區,特別是襄平一帶的防範控制,仔細搜捕可能潛伏進來的晉國奸細,確保遼東內部的穩定。
二是立即在遼西郡臨渝東北方向、秦長城臨海的地方,修築一道要塞,掐斷遼西通往遼東的道路,並將前出令支和海陽一線的兵馬撤進要塞之中。
三是派出使者前往遼東東北部的高句麗和西北部的烏丸,與這兩股勢力達成諒解和互信,避免相互直接攻伐征戰,消耗實力。
從郭淮一來襄平便給公孫度出的三條主意來看,這位史書之中的魏國名將果然十分了得。他這幾條計謀,與趙虎送給臥虎城方向的密信幾乎是針鋒相對。在他對暗影的手段和趙興的本事毫無察覺的情況之下,郭淮能夠做出如此精準的判斷,當真是不可小覷。
前來公孫度府中議事的主要有陽儀、柳毅、王烈和公孫康四人。其餘公孫恭和柳遠二人,如今駐守在馬訾水(鴨綠江)畔的西安平(今丹東市);柳浦率軍駐守在遼西郡;韓起率軍駐守在玄菟郡東北與高句麗毗鄰的西蓋馬(今撫順市),郭昕率軍駐守在玄菟郡正北的高顯(今鐵嶺市),李敏則在樂lang擔任太守。
為了避免引起手下恐慌,公孫度並未將朝廷派來特使的情況告訴眾人,只是藉口探子回報說趙興如今正在西涼用兵,問大家有什麼想法。
謀士陽儀於是建議正好趁著趙興無暇東顧之際,一舉拿下被烏丸人占據的饒樂水下游,大遼水以西的大片地盤。一旦將這塊水草豐茂的地盤占據之後,今後遼東騎兵將會擁有源源不斷地戰馬補充。
謀士柳毅卻建議可以趁機向玄菟郡的東北擴張,將一直威脅著遼東的高句麗國徹底消滅,從自解除來自後背的危險。
公孫度見自己這兩位謀士沒有一人提到趙興可能會聲西擊東,心中不免失望。現在他覺得陽儀和柳毅二人與劉備派來的郭淮和廖化想比,簡直就不是一個檔次。於是公孫度心中更加傾向於日後信任郭淮和廖化。
文士出身的王烈(注1),本來就對軍事和用兵不甚精通和關注,所以他只是出語規勸公孫度要罷兵戈、修政事,多做安撫百姓的事情。對於王烈這些話,公孫度從來都是一面聽一面忘,之所以邀請這個老學究前來,無非是讓手下謀士覺得他尊師重道而已。
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是個資質平平的人,他之所以有資格前來參加議事,主要是公孫度向身邊人傳遞一個信號,即他選中的接班人是公孫康而已。公孫康沒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所以規規矩矩地站在那裡,一聲不吭。
公孫度對自己這些手下非常地不滿意,但卻沒有辦法。誰讓他是玄菟小吏出身,沒有四世三公的名頭呢?誰讓他占據的是人煙稀少,偏遠苦寒的放逐之地遼東呢?
有時候公孫度常常嘆氣,感慨自己沒有趙興那種好運氣,可以招攬到關羽、趙雲、張遼、呂布、太史慈等猛將,又有賈詡、田豐、郭嘉、陳宮等一流謀士輔助,否則現在的他一定不是割據一方這麼簡單。
若是趙興知道了公孫度的這一番感慨,肯定恨不得上去踹兩腳:「金角銀邊草肚皮,遼東這麼大一個金角都被你老小子占據了,你還不知足!想當年老子白手起家多辛苦,還得從賣家具販酒做起,我容易嗎?」
→
既然手下人沒有提出更好的建設性意見,於是公孫度將心中已經想好的部署一一說了出來。
他命令謀士陽儀攜帶財禮,出使高句麗王都國內城,與高句麗交好,換取對方的信任與和平;命令謀士柳毅攜帶財禮,出使烏丸,與烏丸一族達成停戰協議,雙方共同應對咄咄逼人的幽州晉軍;命令長子公孫康押送一批軍需物資和錢糧前往遼西臨渝,親自監工督造屯兵要塞和城牆,徹底阻絕遼西與遼東的交通聯繫。
公孫度看見議事廳中如今除了王烈沒有受領任務之外,其餘諸人都有事在身,只好將最後一項最為要緊的事情咽了回去。指望王烈來幫忙清查遼東境內的晉國奸細?公孫度還不如自己去干。
等到眾人退去,公孫度將郭淮和廖化二人請出,有些遲疑地說道:「如今我手下可用之人已經盡皆派出,卻還少個智謀機警之人作為軍師,少個精明幹練之人四處搜捕奸細,不知兩位特使能否屈尊就駕,幫助遼東一二?」
郭淮一聽公孫度這話,知道他是因為手下沒有可用之人,又覺得沒有面子不便直說,這才轉著彎來詢問自己和廖化,於是答曰:「主公既然委派吾等前來輔助公孫將軍,自然是希望我們能夠盡心竭力地在公孫將軍手下聽用。只要公孫將軍信得過吾等,淮願意為公孫將軍馬前先鋒!」
廖化接著也說:「願為公孫將軍效力!」
公孫度見郭淮和廖化願意出力,於是心中大定,立即讓人取來可以調動一定數目士兵的兵符,臨時任命郭淮為軍師將軍,任命廖化為先鋒將軍,並將排查襄平城內奸細之事的重任委託給了二人。
郭淮和廖化二人正愁來了遼東之後無用武之地,結果因為公孫度自己手下將領缺乏,所以不費口舌便在遼東站穩了腳跟。接下來,這兩個「革命鬥志」十分旺盛的年輕人,準備用實際行動來向公孫度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本事。
注1:據史料記載:王烈,字彥方,平原縣(今山東平原)人。生於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王烈少時師從陳寔,聞名遐邇。董卓作亂時避亂遼東,並多次拒絕曹操的聘請。七十八歲時病死於遼東。
王烈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因為品德高尚,稱著鄉里。有個盜牛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願,只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王烈聽說後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麼?王烈說:「盜牛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是為了促使他改過。」
後來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一把劍,一個過路人見到後就守候劍旁,直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並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鄉里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於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願意放棄爭執,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遠勝過刑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