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的小老虎們兵分兩路,在暗影隊員的暗中保護下,正意氣風發地向著「革命的最前沿」進發。💝😎 ✋👽
這些傢伙身上揣著成百上千兩白銀的壓歲錢,手中拿得是縮小版的各種鋒利武器,加上一個個都是經過系統訓練的小狐狸,又行走在被晉國實際控制的地盤之內,自然是沒有任何危險。
真正有危險的,還是已經秘密潛入遼東半年之久的趙虎小隊。
公孫度世家盤踞在遼東地區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了,如今他實際控制著兩州之巨的地盤,手下有水陸二軍合計八萬人馬,一時之間隱約成了東北王。
按照大漢各州疆域的劃分,公孫度如今占據的遼西郡、遼東屬國、遼東郡、玄菟郡、以及樂lang郡(朝鮮半島西北部)都在幽州的管轄之下。只不過因為黃巾禍亂以及張純張舉造反,以及幽州北部常年的烏桓、烏丸等族作亂,所以朝廷的觸角在十多年前便伸不到這裡。
公孫度字升濟,本來是遼東襄平人。父親名為公孫延,為了躲避官吏盤剝而避禍幽州玄菟郡(今遼寧省瀋陽、撫順、鐵嶺一帶,礦產極為豐富)。當時的玄菟太守名字叫做公孫琙,他的兒子公孫豹十八歲的時候早死。公孫度小的時候名子也叫豹,又與公孫琙的兒子同年,公孫琙因此十分喜歡他,安排他拜師學藝,還為公孫度娶了老婆。
有了公孫琙的照拂,公孫度仕途一帆風順,後來被朝廷任命為尚書郎,又遷任冀州刺史,因為謠言的關係最終沒有去上任。當時和公孫度同郡的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董卓占據洛陽之後,便推薦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
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的時候,郡中不少大族認為他出身不過是玄菟的小官吏,所以都很輕慢於他。公孫度上任之後,想辦法、找藉口,夷滅了百餘家豪門大族,於是遼東人人震慄。
實際上,當年張純和張舉在漁陽稱帝的時候,公孫度就動過在遼東稱王的念頭,只不過被手下謀士陽儀和柳毅二人極力勸阻,暫時按了下來。後來趙興扶持劉鎔在并州稱王,扶持劉蔄在涼州稱王,一下子又勾起了公孫度各地為王的野望。
陽儀和柳毅於是又來勸阻公孫度,他們認為實際上掌控遼東才是根本,趁著北方趙興與朝廷及袁曹大戰之際,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一舉占領更大的疆域才是首要任務。公孫度聽後心中雖然不喜,但也覺得二人提出的建議有可取之處,於是整頓兵馬,準備對烏丸和高句麗動手。
就在公孫度準備動手的這當口,趙虎帶著人秘密潛入遼東郡了。
趙虎這次潛入遼東,身上肩負著好幾項任務。首先,他要全面偵察和掌握公孫度勢力的詳細兵力以及具體的布防情況,主要將領和謀士的能力水平,喜好特徵;其次,他要對暗影隊員前些年一直暗中收集繪製的遼東地區的地形圖進行核對,確保重要關隘、城池、河流、山川等軍事目標標註無誤,不會耽誤了日後晉國大軍行動;最後,他要想辦法挑起周圍各族與公孫度的戰爭,在廣闊的東北地區製造出一場大混亂來。
當時,在公孫度勢力的東北方,首先存在著高句(念溝)麗這麼一個有兩郡之地大小的藩屬國,國都就在高句麗縣內(今吉林集安)。高句麗與後世所說的高麗完全是兩個概念,當時的朝鮮半島西北部分為樂lang郡,被公孫度占據,東北部分則為為穢貊(注1)部落(念「會陌」)。
整個朝鮮半島如果以三八線附近為界的話,北韓實際上主要分為東面的穢貊和西面的樂lang郡,而南韓則由三韓(馬韓、辰韓和弁韓)所占據。三韓是古代(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後4世紀左右)朝鮮半島南部三個部落聯盟的統稱。三韓後來被新羅所統一。三韓存在時期有時也被稱作「朝鮮前三國時代」。
三韓當時還是城邦式的鬆散聯盟。城邦的統治階級被認為是政治和薩滿教的混合體。每個城邦都有其自身的統治者,但無證據表明世襲制度的存在。
馬韓是三韓中最大的一個,由54個城邦構成。大致位於全羅道,忠清道和京畿道。後來百濟統一馬韓;辰韓主要位於洛東江以東,由12個城邦組成。其中的一個城邦後來吸收了其它城邦發展成新羅;弁韓由12個城邦組成,發展成伽倻後被新羅吸收。弁韓位於洛東江以南和以西。
直到公元313年,高句麗國才南下吞併了樂lang郡和帶方郡,427年高句麗由吉林集安遷都至平壤。
交待完了高句麗、穢貊和三韓,再看看高句麗東北方向存在的三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大部落。
它們分別是位於高句麗正東的沃沮;位於高句麗東北方,也就是沃沮正北的挹婁;位於高句麗西北方的夫余。這三個大部落幾乎占據了現在我國的內蒙古東北、黑龍江內外(包括錫霍特山脈和哈薩林島)、以及吉林省的的絕大部分,疆域面積巨大,有近兩百萬平方公里。
在與趙興控制的右北平郡接壤的遼西郡以北,是兩條大型的河流,分別為饒樂水和烏侯秦水。在這片水域則生活著烏丸人以及鮮卑人的殘餘勢力。當年飛虎軍在右北平以北橫掃各族,但最終沒有再向東進,趁勢滅了烏丸和遼西鮮卑殘餘勢力,主要是基於暫時不想刺激和喚醒公孫度的考慮。
如今,在勢力錯綜複雜,各方相互算計的時候,趙虎又進來插了一腿,註定東北地區從此再無寧日。
注1:穢貊(yemack)是中國東北的古老的民族,又稱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獻稱之為「白民」,「毫人」或「發人」。濊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匯合而成,以農業城柵為特點,不同於遊牧族。
注2:雖然韓半島古代國名多變,但是「韓人」、「韓民」之稱一直在民間延續,在中韓兩國的法律文書中也時有出現,比如:19世紀80年代的《清?朝水陸貿易章程》中就有「華民」、「韓人」之稱,19世紀90年代中期清國皇帝對日宣戰詔書中也有「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之稱。
在甲午戰爭清國戰敗後,在《馬關條約》中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1897年,朝鮮王宣布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國號,han這個音在韓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絕大多數民族都喜歡選寓意好的或者有紀念意義的名稱作為國名、族名。
ps:這章書友們可能讀得費力,但南道為了查資料更費力。為什麼要費力不討好,主要是想讓大家明白某些棒子們口中的大傻x國當初是個神馬情況……
若是大家還沒有看明白,南道以後繼續分析和交待。一定要把某些棒槌們動不動就跟我們搶祖宗的歪風邪氣給剎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