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零章 龐統江東見陸績

  就在劉表與荊楚一地的社會名流們坐而論道,唾沫橫飛的時候,自然不會在乎一位本地小伙子,正乘坐渡船順流而下,準備投靠江東的孫堅。

  這位小伙子名叫龐統,字士元,是地道的襄陽人。

  龐統年輕時,為人樸鈍,無人賞識。加之他的容貌普通,麵皮微黑,與一表人才的劉表相比較,那簡直就是土雞跟鳳凰相比較,所以不被荊楚當地的社會名流們所賞識和推薦,也就在情理之中。

  只有龐統的叔父龐德公十分看重他,認為他是個不同尋常的人。龐統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毫不在意世人的評價與看法,與諸葛亮、崔州平、孟公威、石韜等人求學於潁川名士司馬徽座下,經常還與黃承彥、龐德公等人進行辯論。

  通過觀察和考校,司馬徽對於龐統也十分欣賞,稱他是南陽一帶首屈一指的人才,並將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稱兩人一為「臥龍」、一為「鳳雛」。「鳳雛」的意思,就是鳳的雛鳥,也就是小鳳凰,寓意假以時日,龐統一定會高翔九天,清鳴雲中。

  諸葛亮前段時日離開南陽之後,大孔明三歲的龐統也開始謀劃自己的人生道路。

  龐統心裡很清楚,什麼「臥龍」、「鳳雛」的雅號都是浮雲,如果不能選擇一個好主子投靠,不能再仕途上大展身手,就算自己有通天徹地的本事,最終也只會黃土一堆埋進墳墓。

  對於劉表此人,年輕氣盛的諸葛亮和龐統都不怎麼看好,總覺得此人有些虛里冒套,誇誇其談。他們更欣賞像趙興、曹操、孫堅這種文武兼備,銳氣蓬勃的主公。

  實際上,這也是所有年輕人愛犯的毛病。不喜歡聽上了年紀的人擺老資格、羅里吧嗦、動不動一副語重心長的口氣訓誡自己……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劉表也是個喜歡看長相選人才的主,歪瓜裂棗在他帳下是沒有出路的。

  那麼,龐統為何不選擇與孔明一起北游,貨比三家之後再做抉擇呢?因為古人的鄉土觀念很重,「故土難離」。與諸葛亮這位外來戶不同,龐統作為土生土長的襄陽人,不願意大老遠跑到北面去出仕為官,而江東孫堅距離襄陽並不遙遠,氣候相似,加之孫堅此人頗有霸王之風,也算是個好靠山,所以龐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沿江而下,前往吳州求見於孫堅。

  一路順風順水,不幾日龐統便到了吳州治所吳縣(今蘇州)。進得城後,籍籍無名的龐統這才發現自己無人舉薦,就這麼冒冒失失地去見孫堅,根本就是個笑話。於是他向城內的百姓打聽,問城裡可有什麼名士,百姓紛紛答曰「陸績、顧劭今在城內,乃江東才俊!」龐統按照百姓的指點,尋到陸績府上,向門人遞上名帖,等候主人的會見。

  說起陸績這個人來,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要說他是漢末廬江太守陸康的兒子,跟陸遜是同族,這下大家就知道了。按輩分,陸遜該管陸績叫叔叔。關於陸遜的故事,咱們後面慢慢聊,現在先說陸績。

  陸績,字公紀,吳縣(蘇州)人,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是個類似於蔡邕的人物。一般來說,能夠註解《易經》的人,都是牛逼的近乎於神仙一樣的人物,這陸績在江東的名聲就很大,許多士人都願意前來與他交往,好增加自己的名氣。

  →

  歷史上,陸績曾在鬱林郡(今廣西桂平城西南)擔任太守。當他任期滿了返會吳縣時,因為路上行程艱險難行,便只好從水路返回老家。起程的當天,有不少地方官員和兩岸百姓,自發到江邊碼頭送別陸績。當官船開到銅鼓灘(卵石大灘)時,由於黔、郁兩江匯流之地水勢湍急,由於陸績任職時從不收取賄賂財禮,隨身沒有帶多少行李,而船上的行李也只是原來他上任時帶來的,所以輕舟渡水難壓風lang,船隻搖擺不定。

  無奈之下,船家建議陸大人靠近銅鼓灘,請人搬一些大石頭放到船上壓艙。陸績同意了這個辦法,當大石頭被附近一群自告奮勇的村民抬上船之後,陸績拱手拜謝百姓說道:「我在布山當官許多年,打心底把布山視為第二個故鄉。布山盛產名茶、名果、名桂,天下聞名,但我都不帶回去。我只帶上這塊石頭返回故鄉,一來可以壓船,二來以後如果思念布山,看到這塊石頭就會想起布山。我會永遠思念布山,不會忘記布山百姓對我的愛戴……」

  船家和前來義務搬石的百姓聽完陸績這番話,看著這位兩袖清風的父母官立於船頭漸行漸遠,無不感動流涕。

  一位是襄陽智謀高絕的鳳雛,一位是吳州名望正隆的名士,龐統與陸績的相見,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定數。

  陸績聽門人通報說荊楚「鳳雛」先生前來拜會,趕緊小跑著出來迎接。

  咋一照面之下,陸績看到門外一位其貌不揚,面容黝黑的漢子正氣定神閒地靜候原地,雖然心裡犯著嘀咕,但嘴上卻是熱情地說道:「常聽人言,南陽「水鏡先生」(司馬徽)座下有臥龍鳳雛兩位高徒,今日得見鳳雛,真乃三生有幸!」

  龐統看到打陸府中出來一位容貌雄壯、舉止得體的年輕士子,談吐表現熱情適度,於是心生好感,謙虛地回答:「襄陽山野草民,徒有虛名,今日冒昧前來叨擾公紀先生,還請恕罪。」

  二人見面,略作寒暄之後,便攜手進了陸家府邸。賓主落座之後,自有下人送上果脯點心和茶水,倆人於是慢慢攀談起來。一番交流之後,陸績對於其貌不揚的龐統,有了顛覆性的認識和看法;而龐統也從陸績的言辭之中看出了此人的深厚博學,心中暗道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

  於是二人交好,陸績熱情挽留龐統留宿家中,又邀請來自己的好友也是侄子的顧劭(牛人顧雍之子)、以及當地名士張敦、卜靜等人,天天和龐統臧否人物,並稱讚龐統是「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

  暫時有了落腳之處的龐統,也不急著拜見孫堅,正好利用陸績這層關係,逐漸與孫堅的兒子孫策、孫權等人熟絡起來,準備採用曲線救國的方式,達成自己出仕江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