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流寇
就在草原上某地悄然發生變化的同時。
順天府,京畿之地。
五月的風兒已經是多了些許燥熱。
北京城,乾清宮。
宮殿的上方,似乎還籠罩著一層似雲非雲,似霧非霧的灰氣。
整一個漫長的春天,皇帝跟大臣們都在商議著剿匪的事宜。
剿匪了之後又是賑災。
可是賑災了之後又有匪情。
所以一眾大臣們,又開始把目光敏銳的放在稅收之上。
終於敲定了如何添補財政的事宜。
而現在的剿匪情況來看,除了年末的死灰復燃之象,又開始稍微有了些好轉。
洪承疇和孫傳庭分別追繳農民軍。
賊寇里的大天王、混天王也先後戰敗投降明廷。
除了闖王李自成還有少許火候,一切又好像快要平靜起來的樣子。
大趨勢上是好的。
只不過崇禎帝的桌上又多了份摺子。
最讓人意外的是,如此大的事情,並不是御下鷹犬傳遞。
駱養性在下首是茫然的模樣
想來關外的事情,已經許久沒有人關注過,只有年初時朝鮮傳過來幾次警醒。
而現在的這道摺子,是由邊境督軍一道道從下方傳遞上來。
這怕已經是過去不少時日。
皇太極在盛京祭天,踐天子位,受尊號「寬溫仁聖皇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下邊還有的一些細則。
編八旗漢軍,孔有德授封恭順王,正紅旗。漢軍的下面,依稀還有許多熟悉的名字.
這摺子怎麼看,都有些不舒服。
皇帝的面色又逐漸陰霾。
「胡皇!」
下方大臣罵出一嘴,不少人跟著破口大罵起來。
情緒激動者居然還罵出了眼淚。
閣內的大臣議論紛紛,立時商討起對策。
「陛下,屯軍從春初就開始建了土城堡壘。
就算是建奴再有異動,想必到了秋時,也可以抵禦一番。」
終於有個穩重的聲音說出來。
崇禎帝捏著摺子,不動聲色。
其實關於建奴今年將會從何處入關,早就有了幾番議論。
邊境所需要的鐵資也補足了。
那遼東終是肉裡邊的一根長刺!
「再命人督察,城池之事不得延誤!」
崇禎帝得知其中利害,心頭稍急,終於冰冷擠出一句。
下方的大臣們不由心中一顫。
每次皇帝這副作態,少不得掉幾顆腦袋。
這樣的光景,不管做什麼都會有意外發生。
畢竟中原的匪情還未完全退去。
別說讓邊民建城了,有時候調集土司兵馬,半年未見有個響動。
被砍腦袋的人越來越多。
可大家沒能懷疑明廷的實力。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是一個道理,但大家心裡清楚,這實際上遠不算是瘦死。
北邊雖然潰亂了些,總歸是拿得出來錢糧。
只要江南的王爺老們,還牢牢在皇帝把控之下,大明何時都能喘得過氣來。
況且眼前的這位皇爺,在皇族內積威極深,根基穩固。
皇威是異常凌厲。
心繫天下的明公還是有的,愁眉苦臉的大臣,又仔細商了幾番對策,直到退出殿堂,已經是日斜偏西了。
整個殿堂內的空氣,才終於是清爽了一點。
「皇爺,這邊有從大漠傳回來的消息。」
大太監王承恩遞過來信封,崇禎帝有些意外的看了看信里內容。
不過都是些流民的動向。
還有一些.異人?
「異人是什麼人?」
「皇爺,是一些裝著怪異的人在收攏人口。
本來還想再派去探子,可最後沒了消息。
估計可能是關內跑出去的流寇。」
大太監王承恩回道。
崇禎帝這也才罷了罷手。
漠南現已無餘力監管,自從林丹汗死了之後,整個漠南諸部都是油鹽不進。
可實際上,崇禎帝跟明挺的大臣們都看不起這些塞外鬍子。
而這淪落到塞外的流寇,自然不會是什麼狠角色。
漠南的事情還偶然得以關注,漠北的情況早就是放棄了,登基初年的一番雄心壯志,早就是在天災民亂中變為了焦頭爛額。
「一番小事。」
皇帝繡袍晃了晃,似乎不再願關注那方的事情。
王承恩識趣的低首退下。
塞北的草原,暖陽高煦。
建奴稱帝的消息,如風一般在草原上擴散。
陸舟卻又顯得十分平靜。
商隊換回來的消息,早就知道了建州那邊動作。
探子最遠跑到的地方,還發現了明廷修建的邊城衛所。
似乎也在加緊忙碌的情況。
除此以外,整個營地的人都很平靜,只有劉青峰偶爾感嘆幾句。
其他人都是按部就班的忙碌起來,經過短暫的磨合,居住地形成規模之後。
新納的人口也逐漸明白了他們目的。建奴已經離他們遠去,現在是一片新的生活。
原先在陸莊的生產設施完全就只用來照搬,不少的工匠和僕人,為了工分不辭辛勞的來到這裡。
先前陸莊的逐步擴張,大家都看得清楚,新城池的建設就意味著能有更多的原始機會。
能有更多的工分能夠換取資源,少部分陸莊老人的優厚待遇,都不斷的刺激著這些人的野心。
他們想要有更大的屋子,想要女人和土地。
這同時也是起到了一個刺激作用,那些新吸納的人口,是沒有資格跟這些陸莊人比。
他們渴望著牛羊和土地。
只不過現在的營地,不是按照宜居度要求來建,而是有點類似於庫城的模樣。
主要是為了交通和便利,以及放下各種生產設施。所以建設的速度較快,簡潔粗暴。
直到營寨內新風車又架起來了之後。
陸舟趁著這空餘時間,已經對手底下的人又進行了一番改革。
流民之內也是有頭領的,他們在遷徙的過程中,往往就能形成一個小的頭目。
這是個自然的形成過程,一些有頭腦的人會帶領著整個隊伍,負責披荊斬棘,選擇前進的方向。
而這些人以後自然也是要重點觀察和培養的對象。
剩下就是原本跟在手底下的人手,除了統領劉青峰、杜二娘外,又選拔出了十名小將。
其實這些小將,也都是原先百人線列隊的首領。拿出來選拔,是為了確立封賞一番。
人多了,特別是領地擴大起來。一些由上而下的制度、管理和權利分配,自然得逐漸更改一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