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賑災、清議
黃來福在這篇署名文章上指出天災只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例朝例代,甚至是史書上有名的聖君賢臣在位時也經常會有災害,沒什麼大驚小怪的。記住本站域名
災害發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災後及時有效的賑災,以便減少百姓們的損失。不但如此,平日裡的勤政預防也非常重要,如此,就算災害來臨,也不是不可以取得盛年時所取得的成果。
黃來福不客氣地舉出自己的例子,自己在山西大同兩鎮許多地方的屯田,由於平時注意水利的建設,所以雖與大明北方各地同樣的大旱,但在夏糧秋糧上,卻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穫,絲毫不輸於盛年時的年景。不但如此,由於採取有效的措施,境內並沒有如其它地方一樣形成流民潮,災後的瘟疫也沒有出現。
不但如此,在京畿附地,雖同樣是大災,但依從五寨堡模式發展經營的三宮皇莊卻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每畝田地都有兩石穀米的收穫,與附近民戶幾乎顆粒無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大大吃驚。
這些年中,黃來福與皇室合作經營的各樣畜場、果園、菜園、超市、玻璃廠等都是大大賺錢,眼下就算大災中,各地的皇莊田地同樣取得了大豐收,自然是讓人目瞪口呆,啞口無言。
黃來福以鐵一般的事實駁斥了所謂災害是上天對皇帝開礦的警示,認為所有借災害攻擊皇帝的官員們都是別有用心,種種目的,都是為自己挾私沽名。黃來福認為,這些官員們如果真的是為國為民,就應該把心思放到賑災及平日裡的政務上,而不是為了私利攻擊這攻擊那的,如果他們真的勤奮,關注民生,他們境內便不會流民滿地了。
黃來福的文章自然讓無數的文官們暴跳如雷,這篇文章犀利地撕開了他們的道德真面目,許多人想要駁斥,卻發現自己啞口無言。可不是,他們自詡為國之忠臣,一心是為國為民,不過怎麼境內都是顆粒無收,流民滿地?
同樣是受大災的肆虐,然後山西境內卻是同樣豐收,百姓們也沒有流離顛沛,災後的瘟疫更沒有出現。相反的,由於山西境內容易活命,大規模的流民反而紛紛進入山西求食。這種情況讓人吃驚迷惘,為什麼黃來福這個武夫反而做得比那些自詡國之重材的文人們好呢?難道真的因為他真心關心國事,而那些文人們只是在挾私沽名?
黃來福這篇文章流傳非常廣,許多看到文章的官員文人們都是感覺臉上火辣辣的,這是赤裸裸的打臉啊,連京師許多識字的百姓們也是議論紛紛。當然了,駁斥黃來福文章的文官們也不是沒有,不過在事實面前,他們的駁斥都是如此的無力。似乎更印證了他們只是為了私利或是掩蓋自己的無能而找的藉口。
當然了,黃來福這篇文章如此露骨,將所有攻擊萬曆皇帝開礦榷稅政策的人都斥以挾私沽名的用心,得罪的人肯定不少,而且很多還是重量級的人物,畢竟此次天災,連內閣首輔沈一貫與吏部尚書李戴都有藉機上疏攻擊礦稅之害。
不過現在黃來福卻是無所謂理會這些文官們怎麼反應,放到他現在的地位與影響,就算他再怎麼低調,他也早己是文官們心目中的公敵,低調與高調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再說了,以黃來福現在的武人地位,他的升降早己由皇帝直接裁決,而不必再經過吏部與兵部的考核,自己只要緊抱皇帝大腿就好了,那些文官們怎麼反應,對自己重要嗎?
與文官們的羞怒等反應不一樣,萬曆帝見到黃來福這篇力挺自己的文章則是大喜,不但立時傳旨嘉獎黃來福治理地方之功,使災年時百姓仍是安居樂業,接下來更是連召黃來福的老爹黃思豪等人進宮宴飲,並賞賜了很多東西,恩寵之意,讓人見了眼熱。這也讓百官們對黃來福更是不滿。
黃來福這篇文章讓整個大明官場都是沸沸揚揚的,不過他發完文章後就不管不問了,對他來說,與其與這些官員們糾纏於口舌之爭,還不如幹些更重要的事,比如說眼下的賑災。
萬曆二十九年下半年時,大明北方的流民們便浩浩蕩蕩地湧入各地,主要是分三個方向。一個是京師之地,一個是江南地帶,另外一個則是山西與塞外之地。其中以前往山西及塞外的流民潮最為龐大。
托黃來福這些年的宣傳,山西這些年的發展早讓眾人看得眼熱,天災仍是豐收,讓人不可思議。還有山西兩鎮轟轟烈烈的五年計劃,需要龐大的用工數額,到這裡就可以活命,特別是到塞外分取土地,前三年還可以免稅,更是吸引人。
拖家帶口的滾滾人流,滿懷希望,往山西大同兩鎮及塞外之地而來。他們一部分在兩鎮之地被吸引,一部分則是繼續往塞外而去。隨著滾滾流民的到來,一個又一個龐大的移民安置點在兩鎮各地建立。
到了這裡,不但有柵屋住,每天還有稀飯喝,更重要的是,流民們都會經過嚴格的衛生消毒,換取發放的新衣服,保證不會有傳染病的疫病爆發。在安置點觀察七日後,他們便會被組織起來前往各地安頓勞作,開始新的生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工代賑才是王道,黃來福可不養懶人。
這些流民們被安置在兩鎮境內只是一小部分,畢竟兩鎮內自己的居民都不少,土地也不多,將他們送往塞外才是正理,畢竟那裡才有無盡的土地資源,也需要大量的人口。
據移民局的統計,僅僅從萬曆二十九年下半年到第二年的春天,送往塞外的大明流民就高達百萬之多,無數的新城鎮與屯田農場在塞外建立起來。而黃來福從萬曆二十一年開始經營塞外起,這多年中,前往塞外的大明漢人總共不過百萬,此次天災,也為黃來福的塞外布局,獲得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黃來福在忙著組織流民移民塞外同時,當然也不會不關注那些仍在內地的流民們,在萬曆皇帝調糧賑濟災民的同時,大批的糧隊也從山西及塞外前往京畿之地,更引起了百官們對塞外的關注。
早在幾年前,當塞外開始向大明內地輸糧時,很多人己經改變了對該地鳥不拉屎的印象,眼下連大明內地都大災後,塞外仍有餘力輸糧,就更引起人們的重視了。內閣首輔沈一貫甚至向萬曆皇帝建議在塞外諸多地方設立州縣。
……
萬曆二十九年這場大規模的災害一直到年底才有所平靜,此次黃來福的地方治理能力及賑災能力再次引起眾人的側目,在整個大明北方都是一片悽慘的時候,黃來福境下兩鎮卻是屯田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這不能不引起有心人的思考,到底是原因何在。
而由於黃來福的治理成績及對自己的力挺,萬曆皇帝是越來越對黃來福滿意,特別是今年八月時,黃來福發動大明各界人士踴躍捐款,捐來的財物都以皇帝的名義賑濟災民,讓流民們對皇帝百口稱頌,這更是讓萬曆高興。
因此,在接下來黃來福向萬曆帝上疏在大明各地設立災害緊急預防體系時,萬曆皇帝當然是立時答應了。眼下大明己經有全國體系的礦務局與稅務局,仿效這兩局再次成立災害預防局,並不是什麼難事。當然了,該局借鑑的目標自然就是黃來福在兩鎮設立的災害相關部門。
對於這個什麼災害預防局,百官們自然是有許多非議,不過在萬曆皇帝的力挺下,該局順利設立。事實上,在大明此後幾年的災害中,如萬曆三十一年南北的大水災中,萬曆三十二年京師的大水災中,萬曆三十三年廣東、福建等省的大地震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很快在沸沸揚揚中,萬曆二十九年過去,萬曆三十年(1602年)來到。
這年的春天,五寨堡一些農場中多了一種新式的栽培作物:土豆!
早在萬曆二十三年時,黃來福的家丁阿智從南方帶回來了花生,土豆,玉米,紅薯,菸草等數種高產農作物種子。這些年中,五寨堡農政部一直在對這些種子進行研究培育,希望能培育出一些優良品種推廣天下。
幾年過去了,適合在炎熱地方生存的花生,玉米,紅薯,菸草等幾種農作物良種在五寨堡仍沒有培育出來,不過耐寒的土豆良種卻己是培育出來,並試著在五寨堡一些農場中開始栽種。
消息傳開,黃來福大喜,別人不知道這土豆的妙用,黃來福卻是知道的,如果這土豆大規模推廣開後,真不知道可以活民多少。
……
黃來福在為土豆歡喜若狂時,遠在千里之外的京師仍是一片沸沸揚揚,百官各種紛爭不休。
各樣紛爭是大明官場老現象了,動不動什麼事情就是鬧得沸沸揚揚的。不過今年京師官場似乎有了一些新意,出現了另外幾種不同的東西。在去年的京師官場中,雖然攻擊黃來福,攻擊萬曆皇帝的開礦榷稅言論一樣不停,不過久了聽眾也是厭倦了,攻者也多少膩了,加上黃來福文章的打臉緣故,攻擊萬曆皇帝與黃來福的文章今年少了很多,不過另外一種所謂「清議」及廷臣樹黨相攻現象卻是突然冒了出來。
所謂的清議是由東林黨所引起的,早在萬曆二十二年時,吏部郎中顧憲成被革職為民,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由於遙相應和者甚多,東林之名大著,人稱東林黨。
這些東林黨人雖然大多在野,不過卻是喜歡發言評論,批評官吏,人稱清議。東林黨人的清議範圍很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官員喜好,都難逃他們的清議。
中國傳統官場都很在乎民間的讀書人輿論,特別是由於應和東林黨人的讀書人極多,這些東林黨人的清議,便似乎代表了大明的民間輿論看法,這幾年中,是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從今年開始,清議的力量,連廟堂上亦有畏忌。
在歷史上,東林黨人的清議力量確實是越來越大,往往有被清議褒揚的人便萬民傳頌,而遭受清議批評的人則是仕途蹇滯,難得升遷的現象。到了最後,清議甚至成為一種左右官員升遷或是影響其身家性命的龐大力量,連朝廷的用人也是看其清議,而不論其真才實幹。最後,這種清議自然不可避免地淪為黨爭及意氣相爭的工具,加速了大明的滅亡。
眼下東林黨人的清議力量雖然剛起,但己經顯示出了他的威力,很自然的,由於這些東林黨人肆意批評朝中官吏,自然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於是上下呼應,廷臣結成朋黨交攻,就是所謂的齊、楚、浙三黨攻擊東林現象。
一時間,雙方攻來攻去,一片的烏煙瘴氣。
對這些所謂的廷臣朋黨交攻,黃來福只是冷眼旁觀,靜靜地忙著自己的事。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