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462夾縫中的發展

  第463章 462夾縫中的發展

  唐植桐是卡著點來到椿樹胡同的,到的時候,葉志娟還沒回來呢。

  「小唐,葉主任還沒回來呢,外面冷,進來抽一顆。」高大爺看到唐植桐騎車進院子,拉開門朝唐植桐喊道。

  「好嘞!」唐植桐將自行車鎖好,麻溜的進了傳達室的門。

  傳達室面積不大,既是高大爺工作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屋裡面很簡樸,雖然裡面鍋碗瓢盆一應俱全,但額外的家具只有一張單人床,一個小爐子,兩把椅子,兩個馬扎。

  「卷一顆?」高大爺掏出自己的菸袋,讓道。

  「高大爺,還是抽我的吧,您這個勁大,我降不住。」唐植桐從兜里掏出自己的盒裝煙,分了高大爺一顆。

  「呵呵,托你的福,改善生活嘍。」高大爺沒拒絕,樂呵呵的接過去。

  在唐植桐拿出火柴的時候,高大爺拒絕道:「省一根,用我的。」

  唐植桐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高大爺從爐子裡夾了個煤球出來,懟在嘴邊點上煙。

  「嚯,高大爺,您這要是一不小心掉衣服上,一年的火柴錢可就沒了。」唐植桐抽了一口,提醒道。

  「那不會,我手穩。當年冰天雪地端槍都不帶抖的。」高大爺自信的回道。

  「高大爺,您給我講講當年的那些事跡唄。」

  「下回吧,葉主任回來了。」高大爺指指門外,葉志娟正領著王敬民從外面進來,手裡拎著一個飯兜,一看就是沒打算今晚做飯。

  「得嘞,那回見,高大爺。」唐植桐屁股都沒坐熱乎,將沒吸完的煙放地上踩滅,才出去。

  高大爺在唐植桐出去後,搖搖頭,將地上的菸頭撿起來,放在了窗台上。

  「媽,敬民。」唐植桐出去後,在後面跟葉志娟打招呼。

  「姐夫,你咋在這?」王敬民轉過頭,一副笑嘻嘻的模樣。

  「走,回家說吧。」葉志娟沒多問,先招呼女婿進屋。

  進了門,換下鞋子,葉志娟給唐植桐倒了一杯水,才笑眯眯的問道:「今天怎麼這個點來了?有事?」

  「手冊推廣的事……」唐植桐將顏雄飛找自己的事講給葉志娟聽,最後點出來意:「這事給我提了個醒,既然受眾群體已經擴大了,那這個赤腳醫生是不是也得招一些男青年?」

  「嗯,你考慮的很對,下面部分公社也跟婦聯反應了,希望增加一些男性知識青年的名額。」葉志娟聽完,沒有批評女婿接下此事,反而很欣慰,能從這些小事中發現漏洞,並及時跟自己反饋。

  「行,那我就放心了。」一聽葉志娟這邊已經知道,唐植桐就不打算管了,怎麼招、招多少,用不著自己操心。

  「顏同志的外侄叫什麼名字?」女婿頭一回因為朋友的事情找自己,葉志娟也上心了,打算幫一下,只要這青年距離錄用標準不是很離譜就行。

  「王波,王侯將相的王,波瀾壯闊的波。」唐植桐立馬報上了姓名。

  「名字挺普通的,哪個公社的?」葉志娟點點頭,又多問了一句。

  「哎吆,我忘記問了。我這就去問問。」唐植桐一拍腦袋,接著很不好意思的摸摸,這個名字很大眾化,要是到時候有重名……

  倆都考上還好,要是有其他情況,可就鬧了笑話了。

  「不著急,先讓他按流程報名吧。因為上面的首肯,手冊部分表述還要調整一下,再單獨說婦女、兒童就有些不合適了。後面印刷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大概還要一個星期才會準備考試,你回頭打個電話問問再告訴我就行。」葉志娟攔下女婿,解釋道。

  「好嘞!那我先回去了,媽。」談完正事,唐植桐起身準備回家。

  「姐夫,姐夫,這個星期天吃啥?」王敬民在旁邊寫作業,豎著耳朵偷聽,他並不關心談的內容,只等著談完問問姐夫的周末食譜。

  「你有想吃的嗎?」唐植桐壓根沒想過這個問題,所以直接把問題又踢給了小舅子。

  「emm……可以再吃水餃嗎?」王敬民歪著腦袋咬著鉛筆頭,想了一下,開口道。

  「行,那就吃水餃。」唐植桐點點頭應下。

  水餃好安排,麵粉肯定是有的,現在麵粉的供給比例占家庭總定量的50%,餡子也不難解決,家裡還有一地窖白菜呢。

  不過,唐植桐有點不想吃素的,打算到時候看看天,天冷的話就能有理由整條鮁魚嘗嘗,天不冷就調個三鮮的餡兒,反正上一回也吃過蝦滑了。

  葉志娟在一旁聽著,待唐植桐說完,才開口問道:「手頭有什麼吃什麼,不用特意去求人,以後的情況不樂觀,懂吧?」

  「媽,您放心吧,我知道。我跟文文商量了,以後每個星期都往這送點松子,糧食方面我會在春節前再跑一趟東邊,不一定有麵粉,但玉米肯定是能帶回來的。」唐植桐將自己的計劃說給葉志娟聽,使其安心。

  「嗯。」葉志娟點頭,沒說其他的。

  葉志娟也看出敬民瘦了,前陣子缺菜,大部分時候都是靠著女婿、女兒往這邊拿醃鹹菜、魚、肉頂著,要不是家裡那點伊拉克棗和女兒經常往這邊送松子,她真有點不敢想會怎麼樣。

  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自家都這個情況,外地她更不敢想……

  唐植桐下樓走到婦聯宿舍大門口的時候,正迎上小王同學送妹妹回來。

  「你怎麼來了?」小王同學有些詫異的問道。

  「有點事,正好一塊回家。」正好放學的點,這個時候路上行人不少,不是說話的地方,唐植桐就說的有些含糊。

  「行了,快回家吧。」小王同學笑笑,沒有介意,朝靜瑩揮揮手,然後自己跟丈夫、小姑子出了胡同口往南走了。

  「哎,我們又要發獎金了。」拐過彎來,小王同學跟唐植桐分享著自己今天剛聽來的消息。

  「不過年不節的,發什麼獎金?」唐植桐一愣。

  「嘿嘿,躍進獎啊,過兩天就發。去年企業職工發了,只不過當時沒有文教衛生部門職工的份,今年新加的文教衛生部門職工。」小王同學洋洋得意的說道,正缺錢買毛線呢,這錢來的名正言順,誰又能不喜歡呢?

  「得,跟我們不搭邊,倒是得恭喜你了。」唐植桐聽後笑笑,心裡有了個大概的猜測。

  表面看是獎金,實則是發錢刺激消費。

  去年的時候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14.4%,所以在唐植桐打著辦工作的旗號騙張桂芳取亡父身故救濟金的時候,張桂芳才會心疼。

  利息忒高了啊!

  毫不誇張的說,在這個時間段,一個人如果有1000塊錢,存銀行單靠吃利息,也能活的比較滋潤。

  去年唐植桐考試的時候,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經降為了7.92%;

  又過了倆月,等59年元旦的時候,利率更是降到了4.8%;

  今年7月1號,才剛剛升了點,到了6.12%。

  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能看明白,利率降低意味著刺激消費。

  這年頭為了刺激消費,也是有組合拳的,不僅僅單純體現在存款利率上,前陣子報紙還在宣傳收音機可以零元購,也就是賒貨、分期付款,只不過唐植桐沒買罷了。

  佟旺想的沒錯,消費確實也是一種貢獻,但限于思想啊、主義啊等等方面的原因,眼下的宣傳口沒人敢這麼提。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這句話是莎士比亞自己說的。

  姑且不論對錯,這句話說明哈姆雷特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塑造是成功的。

  同時也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對待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與別人是不同的。

  同樣的信息,每個人能讀出的含義、層次都不盡相同。

  大能能看出大勢,小能能嗅出幾絲風向,駑鈍的只能看個熱鬧。

  唐植桐以前就是看熱鬧的那一個,不經別人點撥,壓根想不到新聞背後潛藏在水下的信息。

  一個油罐車的背後,誰又能想到裡面摻雜了運費下跌的因素呢?

  就如同這一次小王同學發獎金,如果不是身處這個年代,再加上經歷過幾十年的爆炸般的知識衝擊,唐植桐壓根不會往刺激消費上想。

  下午去買軸承的時候,唐植桐還想到了去年自己從報紙上看到的新聞,當時自己想的是「真正的軸承化任重而道遠」。

  但跟售貨員聊了一通後,唐植桐感嘆自己見識淺薄了,因為去年報導軸承化的時候,正值洛軸建成投產。

  此時還有哈軸、瓦軸在生產。

  軸承產能上去,就找銷路,於是變著法的做宣傳,讓百姓買軸承。

  設備是從北邊貸款買來的,部分還是面臨淘汰的,並非最新技術。

  就這種技術,也是得來不易。

  合同雖然早就簽好了,但不是一下子落實的,時值棕熊和老鷹鬥法,棕熊說我得超過你。

  兔子跟在後面表態,伱超過老鷹,那我就超過攪屎棍子吧。

  這才有了超、趕兩個老牌西方代表(這部分審了,略做修改)。

  言外之意:我是小弟,我附和你,我支持你,你也不能虧了我,以前談好的項目得兌現了吧?

  歸根結底,還是咱國家一窮二白,非常急缺這些打基礎。

  事實證明,這步走對了,因為59年6月20日北邊單方面撕毀了所有援華的合同。

  那些已經落實的,他們就是想弄走,咱們也不肯啊!

  至於後面那些「友好」,只不過是因為大家都姓「社」,維持基本的臉面罷了。

  與此同時,工業產品的消化問題,也得考慮如何進行。

  北邊是想著工業品輸出的,否則不會給這麼多項目支援。

  咱們想用工業品抵債,但北邊更傾向於要咱們的工業原料、糧食、美刀用以抵債。

  而出口途徑又是被西方封鎖的,也就只有一些輕工業品能頂著港縣親近大陸的民族資本家名義往外出,為此他們可沒少受為難,所以一直很有優待,去世後更是極盡哀榮。

  這種環境,美刀是非常受重視的,所以葉志娟在唐植桐的攛掇下,得到了提拔。

  工業產品外銷的路子基本被堵死,但貸款建成的工廠剛投產,一旦產出賣不掉的話,問題是非常、非常、非常大的,一個處理不好,滿盤皆輸。

  這時候只有內銷一條路能走,於是才有了關於軸承等產品的宣傳,包括新聞報導及各類報刊、雜誌、電話薄上面的GG就都是工業品的身影。

  然而百姓哪理會這些?小農經濟嘛,只有地里產出才是自己的,其他的能湊合就湊合,上面號召上面的,我裝聽不到,讓掏錢那是門都沒有!

  鑑於這種情況,才有了58年10月大面積的公社化,以公對公的方式解決與軸承類似的工業品銷路問題。

  同時上面也在權力下放,讓地方上上馬「五小」,拉動消費。

  幾十年後,會有人指著這個年代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這也錯誤、那也錯誤。

  咱換個角度想,一幫能四渡赤水、在各種矛盾中騰挪閃躲,不僅存活下來,還發展壯大的一幫大能,應該是有眼光的吧?

  他們能看不到弊端嗎?之所以要這麼去做,還不是因為沒有其他最優解?

  儘管過程很曲折,但好歹都挺過來了,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攢下了豐厚的家底。

  小王同學發獎金這事,也是其中的一環,本來上面的意圖是讓職工們去買買買,但實際上偏差大了去了!

  唐植桐看過一份公開的資料,從57年到62年,每年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年底餘額分別是:35.2億元、55.2億元、68.3億元、66.3億元、55.4億元、41.2億元。

  最困難的三年,存款反而是最多的!

  也正是由於這兩年的嘗試,中國百姓愛存錢得以印證,所以以後就再也沒有過直接發錢讓百姓去消費的舉措。

  以後每當想刺激消費,不是以舊換新,就是補貼、返現、優惠券等方式,總的來說就是得花錢才能享受折扣,不花錢,一分錢都不給。

  所以每當有「專家」跳出來說要向某國學習,給百姓每人發多少多少錢的時候,千萬別圍著瞎起鬨。

  更不要以為眾人拾柴火焰高,多點讚、多回復、多轉發就能得到多少錢似的。

  咱不知道那些「專家」的目的是啥,興許只要關注的人多了,知道他這麼提議的人多了,讓人們下意識去和某國對比了,他的目的就達到了呢?

  反正,錢是肯定不會發的,正如援助項目似的,天上不會掉餡餅,要發展只能靠自己,國家是這樣,人也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