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陛下的確讓名震撼,陛下掌控的暗線以及監測探查,實在強大。」
趙宣笑,看來郝大彪發現暗衛了。
「好好好,朕果然沒有看錯你。」
話落,雙目如炬,「郝大彪,朕問你,從此以後可願意留在朕的身邊當大嚴的參謀?」
郝大彪深吸一口氣,重重跪倒在地。
「臣願意在陛下身邊,盡力輔佐。」
趙宣心底大喜,「快快請起,郝愛卿,來,到朕身邊。」
郝大彪起身過去,坐在趙宣身旁,受寵若驚。
「那你覺得,朕以後要如何重用你?」
這話,差點沒讓郝大彪吐血,沉默片刻,拱手道:「陛下,大嚴國力當前已是興盛,以陛下之文韜武略,朝堂內不伐大才。大嚴走向巔峰,勢不可擋。而臣要做的事,是為大嚴開四海。」
趙宣繞有性質的點頭,「繼續。」
郝大彪道:「未來的發展,陸地大體已是如此,應當發展海上強國,海陸兩手握,所以大嚴對海上掌控成了重中之重。」
說到這,他用眼角餘光打量了下趙宣的臉色,在大嚴人心中,土地為根本,他說出要掌握海上這番話,必然離經叛道。可趙宣卻沒有發怒的跡象,反而點頭,表示贊同。
天子果然非同凡響,郝大彪一聲暗贊,然後繼續開口。
「以臣看來,應當把大嚴周邊沿海地區,通通掌控在手中。若想掌控沿海,扶桑就成了毒瘤,必須提前拔除。
臣在答卷中已寫明方案,倘若陛下相信臣,臣可以為陛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三年內,大嚴江湖,必然歸順朝廷。
五年內,臣可將扶桑納入大嚴版圖。
十年內,大嚴四海皆平,成為大陸地區至尊強國。」
郝大彪這番話,說的不可謂不激情慷慨。
然而,直到說完,趙宣都無動於衷,表情依舊似笑非笑,淡然開口。
「想的是不錯,只是時間太久。」
郝大彪激昂的表情突然一愣,久?這叫久?十年就能讓大嚴成為至尊強國,叫久?
他狠狠推薦一口唾沫,不敢置信道:「陛下,老祖宗說過,欲速則不達,您……」
趙宣挑眉,盯著他的眼睛,目光幽深。
「確實太久,扶桑是毒瘤,的確不錯,將扶桑納入大嚴版圖,何須五年?今年就可以。」
「什麼?今年?」郝大彪腦瓜子嗡嗡的。
若不是大嚴天子身邊已有強大能人替他出謀劃策,那天子一定腦子有病,喜歡胡亂想像,分不清現實和假象,才會口嗨。
半個時辰後,郝大彪被喜公公扶著,目瞪口呆,神情宛若智障的從側門悄悄離開。
郝大彪整個人呆滯,處於發癲的邊緣。
大嚴江湖已被陛下掌控,對扶桑動手大半年前就已開始布局,雲國也已被收服……
這,這究竟怎麼回事?我和陛下誰才是千古謀士?
郝大彪內心咆哮,但想起趙宣日後的安排和囑咐,呆滯的目光逐漸恢復正常,閃爍萬丈豪情。
他的想法與趙宣不謀而合,省了他鋪墊時間。
趙宣重用他,他就能大刀闊斧的單刀直入。
想著,郝大彪血液噴張,大拳捏的砰砰作響。
得此賢君,我郝大彪終於可以一展抱負,蒼天有眼,蒼天有眼吶!
……
殿試後,科舉引起不小風波,以京城為中心,極速擴散。
趙宣對進士一一重用,成了百姓茶餘飯後的話題。
而趙宣命陳達思發布口水詩,散發至各地學堂,激發讀書熱潮。
口水詩朗朗上口,不僅是學堂,還成了百姓的口頭詩。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男兒當自強,激勵了很多百姓。
這次科舉大獲成功,除了大嚴外,還擴散至其他國家。
同時,流傳出了密聞,在權貴間被津津樂道。
會試榜首郝大彪,殿試答卷激怒趙宣,這讓郝大彪成了被嘲諷的對象。
「寒門子弟總是不知天高地厚,以為讀過幾本書就自詡厲害。殊不知背景、出身、家世才是真正決定能否在上流社會混的籌碼。」
「對,陛下的心終歸是向著咱們貴族的,科舉無非是展現給屁民的假象,給他們編織一場美夢,收攏人心罷了。」
「就是,那些個賤民,就算給他們書讀,他們就能讀了?能進皇宮殿試的又有幾個?」
「哈哈,確實確實,賤民這輩子就只配做美夢。」
科舉正式落下帷幕,吏部和禮部交接,動作迅速,關於進士中留在京城為官的還需考察。
至於偏僻小縣的,幾天後任命進士都被派遣出京。
同時,一道消息在幾天後傳回京城。
前往邊境縣城上任的郝大彪,半路突發惡疾,暴斃而亡。
這消息,權貴們心照不宣。
寒門就是賤命,得罪天子想活?呵,想都不用想。
至此,這場鬧劇算是平息,郝大彪的名字,曾經出現在榜首,如同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再無蹤跡。
同樣,所有人都沒發現,趙宣身邊悄無聲息的多了個叫郝淳風的小年輕,據說是田徑的遠方表弟。
遠到什麼程度?不知道,勉強也算貴族!
科舉結束後,趙宣變得更加繁忙,兒子女兒都幾天才能見一面。
齊達內精心挑選出百名精銳,徹查身份背景後,將名單交給趙宣。
趙宣從中挑選九十八個,服下完整版藥力大補丹,以及增強橫練功力的藥物。
這些人,內外兼修,全都交給齊達內統帥。
而當零傷亡精銳歸來的時候,再服下不完全藥力大補丹,以及增強橫練功底的藥材。
終於,三月底,戰報快馬加鞭傳回京城。
海境戰鬥,十萬海賊登陸,大肆侵犯大嚴海境。
這則消息,令眾人驚愕,還沒消化完,又傳來一則消息。
大燕率領五十萬大燕軍,五十萬陳國軍,百萬聯軍占領海國、合國,直逼鎮江,兩頭夾擊。
早朝,趙宣拍板定案,召集京城周邊駐軍,組成護衛軍,一路西上,三十五萬駐軍聯合劉阿虎柳廬山率領的軍隊,合計六十萬,共同抵禦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