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莽的話,讓守城軍心頭狂震。
貪生怕死,殘暴不仁的昏君,居然要和他們共存亡。這讓他們震驚的同時,士氣大震。
他剛說完,副將緊捏大拳,指向天際,「誓死保護京城。」
緊接著,眾將士齊齊咆哮,「誓死保衛京城,與京城共存亡!」
眾人調整好狀態,不多時,趙默尊率領鎮江大軍席捲而來,頃刻間,兩軍對壘。
冷兵器時代就是如此,刀槍劍戟,以人數取勝,各種殺伐!
鎮江軍終歸占據絕對優勢。
雖說柳莽親自作戰指揮,但城門還是被攻破了,下令狂吼:「不要讓他們進去,攔住他們。」
戰車上的趙默尊狂笑,「攔住本王?拿什麼攔?拔毛攔?」
想法剛起,兩軍交戰的旁邊殺出大批人馬。
這批人是另外一端城門分化出來支援正城門的。趙
默尊見狀,更加不屑,趕來救援的人馬,也就不到五萬,加上原本守城軍,合計也就十萬左右,和鎮將軍的兵力差了豈止一倍……
要打下京城,無非是時間問題。
他心中雖有把握,卻還是非常迫切。
畢竟快到手的肥肉,只是快到手,並沒到手不是麼?
何況,後方還有陳國虎視眈眈,雖然京城城門被攻破,但衝來支援的人馬又使局面陷入激烈交戰。
按這速度,想打進京城,完全把京城占下,還得一天。
這一天,他不想等,也等不起。萬一陳國那邊戰況有變,當如何?
很有可能這邊螳螂捕蟬,那邊黃雀在後。
所以,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京城拿下,如此才有時間整合軍隊,對抗陳國。
但想拿下京城,最關鍵的人,在趙宣!
擒賊先擒王,拿下趙宣,一切就塵埃落定!
思及此,趙默尊眼中爆閃精光,跳下戰車,牽過一匹馬。
而他身後,還有一支萬人死士,是他的保命武器,更是他手中的刀。
現在,他要利用這把刀,打亂局面,衝進京城,拿下趙宣,好快點結束躲城戰。
「隨本王入宮,拿暴君,當眾誅殺,沖!」
趙默尊嘶吼,那支死士隊伍,在他帶領下勢如破竹,殺入城內。
這支隊伍,戰鬥力非常恐怖,用所向披靡四字形容也不為過。
付出兩千性命後,趙默尊帶著八千死士,踏過城門,單刀直入。
隨著趙默尊的殺入,鎮江軍快速占領京城,守城軍輸死一搏,頑強抵抗卻不敵,接連有將士被殺。
趙默尊策馬狂奔,直逼皇宮。
此刻,街道並沒什麼人,只有皇宮方向,不斷傳來喊殺聲。
他知道,是王海在帶領私軍,再攻打皇宮。
私軍隨著他呼嘯而過,一行人來到皇宮外,發現皇宮已被王海的私軍包圍,部分守城軍還在拼死抵抗。
而不遠處,一匹高頭大馬,馬上坐著一個白髮老頭,正是王海。
「老夫恭候三王爺多時。」
王海剛見到人,就拱手。
趙默尊哈哈大笑,知道皇宮已盡在囊中。
王海在這接他。
「走,隨本王殺進去。」
趙默尊一聲咆哮,帶著死士,與王海私軍匯合,殺入宮內。
議政殿。
趙宣端坐龍椅,文武百官齊聚一堂!
只是,大臣們愁眉苦臉,心思各異。
就在這時,探子來報,趙默尊率領大部隊殺進城內,正殺向皇宮。
「城破了?這麼快京城就破了?趙默尊進來了?」
當今天子大勢已去,滿朝文武心中狂顫。
太師拱手,迫切道:「陛下,皇宮難保,您快離開。」
如此局勢,無力回天,只能先保住趙宣性命,再想別的辦法。
趙宣聞言,沒有說話,只是安靜的坐著,似乎在等待什麼。
不少保皇黨內心大驚,接連勸說。
「陛下,快離開吧,遷都,咱們遷都,再召集義軍重新殺回來。」
「是啊,陛下,再不走就晚了,請陛下遷都。」
就在這時,外頭傳來一道雷霆爆響。
「遷都?來不及了!」
聞言,眾人朝大殿外望去,只見趙默尊騎著高頭大馬,屹立在大殿之外。
而他身後,跟隨著密密麻麻的士兵。
議政殿被包圍了!
「誅殺暴君,今日本王前來就是為了誅殺暴君,為暴君上位後枉死的忠臣良將報仇。暴君,還不快滾出來認罪伏誅?」
趙默尊不可一世。
先前還會偽裝溫和,現在啥也沒有,只有不可一世的囂張態度。
話落,太師怒不可遏,伸出手指,搖搖指向趙默尊,怒斥道:「放肆,以下犯上,罪當誅!還敢造反,確實好大狗膽。立刻下馬,入殿請罪!」
趙默尊聞言哈哈大笑。
「請罪?荒謬!暴君倒行逆施,多少忠臣良將死在他的手中?本王乃奉天承運,替天行道,今天就是來殺暴君的!」
趙默尊越說越激動,渾身血液都在亢奮。
「諸位大臣,你們聽清楚了,暴君昏庸無道,不配坐在龍椅,今日,只取其一人首級,你們趕緊棄暗投明,否則別怪本王刀下無情。」
話剛說完,中書令立刻跳出來,指著趙宣破口大罵。
「不錯,昏君無德,無才,無能,不配做天子,不配高坐龍椅,我支持三王爺趙默尊。」
太師勃然大怒,「放屁,你身為中書令,竟敢指著天子叫囂?找死!」
中書令見趙默尊已經帶兵打來了,勝負已成定局,乾脆也不再隱瞞,反正他本來就是宰相賈光明手下的第三大黨派。
只是,賈光明沒他那麼蠢,局勢尚未徹底明確,便先跳出來逞凶。
「昏君無道,你還敢血口噴人,你就是殘害忠良的罪魁禍首,乃大嚴開國以來第一大奸臣。」
中書令指著太師破口大罵。
太師被他氣的差點沒兩眼一白暈死過去。
中書令說著,就朝殿外跑去。
「這次三王爺誅殺暴君,替天行道,只有三王爺才配坐那龍椅。老夫今日棄暗投明,為新皇牽馬,迎接新皇入殿,成為千古明君。」
這一舉動,可在滿朝文武中炸開鍋了,掀起狂瀾。
有一有二就有三,接連不少大臣站出來,跟隨中書令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