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瑣事

  第158章 瑣事

  過完年正式開工後,何華驟然忙碌了起來,根本沒時間再去學畫畫。

  《覺醒年代》劇組重新在北普陀影視城聚集,開始拍攝BJ的戲份。

  「噗噗噗這他媽的噗.臥槽」

  何華剛去現場看了看情況,就吃了一嘴的干土。

  坐在監視器附近的眾人看他的樣子都樂了,孔升笑著調侃道:

  「華子,知道我們這幾天過的是什麼日子了吧?」

  何華剛想說話,但嘴裡難受的勁又上來了,他趕緊招手:「水,給我拿瓶水。」

  等工作人員遞給他水後,他漱了好幾次口才好受些。

  「這還要弄多久啊?」

  「再弄個兩天,鋪勻了就好了。」一旁的簡川訸回答道。

  「行吧。」

  何華決定自己三天後再過來,實在是滿嘴泥土的感覺太不好受了。

  為什麼會有泥土呢?

  這實際上是劇組在還原20世紀初BJ城塵土飛揚的畫面。

  劇組這些天正在用鼓風機將一車車干土和沙子吹起來,這樣等它們落下後就會看著更加自然。

  等實際拍攝時也會用同樣的方式造成黃沙漫天的視覺效果。

  聊著聊著何華想起來一個問題,看著張開宙問道:

  「群演找的怎麼樣?特別是那幾個叫賣的和數來寶。」

  這邊需要的群演數量比較大,要提前安排好,別到時耽誤了拍攝。

  「沒問題,都已經聯繫好了,數來寶和秋梨膏老頭我找了曲藝協會那邊,他們很熱心。」

  「那就好。」

  數來寶是歷史較為悠久的曲藝形式,起初是乞丐要飯時唱著求打賞,大多數是現編現唱,因此受到普通百姓的喜歡。

  何華覺得原著中對他們的運用非常好,既有市井氣息,又能更簡單明了的說清楚這段時間政壇的變化。

  所以何華將這塊原封不動的保留了下來。

  起到相同作用的還有梨膏糖賣貨郎唱的『小熱昏』、守長先生在長辛店工人家唱的大鼓。

  又說了會話,何華看時間差不多了,就跟眾人打了招呼,開車回公司參加《浮沉》的劇本研討會。

  佑華娛樂現在有三個編劇工作室,負責《浮沉》劇本創作的是剛剛憑藉《蝸居》一舉成功,獲得劇本署名權的星空工作室。

  他們從去年12月開始創作,前兩天上班時將劇本交了上來。

  何華自己看了,也和自己的老師顧岩交換了意見。

  顧岩現在算是佑華的編外人員,會幫佑華做一些劇本審核和評估的工作。

  《浮沉》改編的電視劇原作何華也看過,劇中對小說的改動幅度很大。

  小說中主人公喬莉是個典型的外企灰姑娘,從前台到總裁秘書,再到銷售,進而迎戰七億大單,每一步都是她用心規劃的結果。

  而電視劇中的喬莉職場戲被大大壓縮,一上來就失戀,之後看見帥哥流鼻血、看見帥大叔也不禁春心萌動,一副花痴的模樣。

  銷售總監陸帆,喬莉的上司,小說中的他沉穩儒雅,甘願「士為知己者死」,而電視劇中的他被描寫成了一個倜儻風流的情種,和各種女銷售、女顧客大玩曖昧。

  還有行事低調的國企廠長王貴林,小說中深不可測的心機和城府,在電視劇中則成了風度翩翩的中年美男,一身正氣、廉潔奉公。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看的人皺眉。

  何華明白電視劇有自己的市場和考量,但把一部驚心動魄的職場商戰小說,變成了一部你儂我儂的都市情感劇,就讓人很費解了,有這功夫為什麼不重新寫個故事呢?

  所以何華在看完小說和電視劇後只提了一點要求:職場商戰這條主題不能變,要做一部真正的職場奮鬥劇。

  不過這樣的劇估計收視率比不過原版。

  而星空工作室提上來的劇本也聽從了何華的意見,保留了小說中的精彩橋段,將驚心動魄的商場博弈描繪了出來。

  並且他們還另闢蹊徑,在描寫主人公喬莉從灰姑娘到金牌銷售的職場成長曆程中,插入了一些她生活中的困擾。

  比如父母想讓她回老家生活,她有時也會因疲倦而升起放棄的念頭;

  年齡到了,家裡人催婚,一回家就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叨叨,忍無可忍的她用犀利的言論對這群人進行了反擊,因此引起了家人的埋怨。

  還有她最後的愛情歸屬,他們塑造了一個原創人物,大學歷史系老師,喜愛讀書喜愛做飯,給了喬莉一個避風的港灣。

  何華對此表示了認可,鬆弛有度,也更加有助於角色的塑造。

  不過他還是提出了一些意見:

  「國企改制這一塊,還是要再好好加工一下,比如他們原來每天的生活是什麼樣的,9點10點才上班,去了喝喝茶,打打撲克,下下象棋,關係戶和考編進去的不同?還有他們面對工廠改制又是什麼態度?不要怕審核,先寫出來我們再討論。」

  「光寫廠長與外企斡旋,劇本就會顯得比較空」

  接著眾人又探討了一些細節的問題,最後何華總結髮言:

  「好好打磨劇本,我們爭取把這部劇做成職場劇的標杆!」

  除了這些,關於《那些年》電影的籌備工作也開始了。

  劉一菲聽取了何華的建議,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伊麗傳媒,由她擔任法人,媽媽劉小麗任公司總經理,後期會找專業人士來負責公司的運營,現在只是參與電影的投資。

  兩家公司共同出資拍攝電影《那些年》。

  總投資一千萬,佑華拿了600萬,伊麗400萬。

  不過這一千萬隻是約定投資額,實際上佑華這邊用何華執導+劇本+影視改編權直接沖抵了200萬的份額。

  也不能算沖抵,何華作為知名編劇,本身就可以靠劇本來獲得電影票房的分酬。

  而當導演自然是因為女友的勸說。

  所以實際到帳只有800萬。

  這800萬中還支付了100萬給紅星塢作為劉一菲的片酬。

  這一下就只剩下了700萬的製作費用,索性何華也沒想著再邀請什麼大咖,除了劉一菲,其他角色選擇一些電影新人就好,不用像其他導演在有限的預算里「戴著鐐銬跳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