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余握管至此幾於一字一淚【求訂閱】

  不過在之前。【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崇禎先將身上的龍袍脫下,

  漏出了裡面白色的內襯,

  他雙手一寸,一寸的撫摸過這件打著補釘的龍袍。

  眼神之中有著深深的眷戀。

  終究是一咬牙,

  將這龍袍遞給一旁的老太監王承恩。

  隨後面向陸晨!

  忽然!

  他雙手作揖,深深的向陸晨鞠了一躬!

  「萬歲爺,萬萬不可啊!」

  隨著老太監一聲驚呼!

  這一躬,讓陸晨都深感意外!

  是真的意外。

  劇本上明明沒這麼寫,可是唐磊這傢伙卻這麼做了。

  這當然讓他感到意外。

  不過,

  陸晨想想也就明白了。

  這時候的崇禎已經不是帝王了,沒看到他已經把龍袍給脫了嗎?

  脫了龍袍,

  便不再是帝王。

  因此,

  這一行為,並不過分。

  電視機前的觀眾對於唐磊這一行為也沒意見。

  「崇禎皇帝褪去龍袍,才對陸晨鞠躬,這不就是想用普通人的身份和他相交嗎?」

  「帝王萬般不由身啊。」

  「這大明龍袍對於崇禎而言,何嘗不是枷鎖呢?」

  「或許只有他脫下龍袍,才有勇氣才問出那些自己不敢問的問題吧!」

  「臥槽!我淚目了!人之將死,他依然顧及大明臉面,要脫下龍袍,才能給人作揖麼!」

  當然!

  還有一大群觀眾震驚的地方,和上面那群觀眾截然不同!

  他們關注的點在於。

  「他以庶民身份向陸晨鞠躬,這是有問於陸晨啊,這設計簡直無敵。」

  「這節目真的是段段都出乎人的意料,這走向完全無法揣測啊!」

  「讓帝王彎腰變得合乎情理,估計也就只有陸晨他們了吧。」

  當然。

  很多人看到這裡,

  也直接被陸晨和唐磊這一行為嚇出了一身冷汗。

  比如央台的工作人員。

  他們在看到這一幕之後,

  人人都是渾身冷汗。

  一代帝王,

  哪怕他是亡國之君,

  可是,那畢竟是大明帝王。

  大明帝王居然給陸晨作揖。

  這也太大膽了。

  就不怕被罵嗎?

  「《典藏華夏》的編劇也太大膽了吧,讓飾演崇禎的演員給陸晨鞠躬,這也太逆天了!」

  「呵呵呵,你沒看到陸晨都有些意外嗎?雖然這個意外的表情表現得很合理,但是我覺得他估計也沒想到唐磊會給他來這麼一出。」

  「你的意思是,這是唐磊的個人行為,陸晨被唐磊這一行為弄的很意外?」

  「可以這麼說。」

  「很明顯,唐磊演嗨了才這麼做的。」

  「我靠?」

  「這膽子也太大了吧?」

  「如果陸晨知道唐磊會這麼做,他肯定應該不會讓唐磊這麼演吧。」

  「不!他會同意唐磊這麼演。」

  「也是,這也太合理了,看得讓人說不出毛病。」

  「唐磊脫下龍袍時,那不舍的眼神,真的讓人心中難受啊!不愧是我偶像。」

  這一刻。

  央台那邊的好幾位領導也同樣眼皮一陣劇烈的跳動。

  皇帝作揖。

  這樣的設定。

  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陸晨他們還真是膽大妄為啊!

  不過,

  雖然此舉行為大膽,不過也是在情境之內。

  況且崇禎皇帝褪下龍袍之後鞠躬,

  這就是以庶民身份。

  就是不曉得這位末代帝王。

  因何要如此行事。

  一瞬間,

  無數觀眾的好奇心瞬間被勾了起來。

  畫面之中。

  唐磊已經脫下了龍袍,

  他穿著一身白衣,披頭散髮,眼睛和臉頰紅腫。

  可是此刻的他,

  將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他想要聽答案。

  大明的答案,

  自己的答案。

  百姓的答案。

  看到崇禎鞠躬。

  陸晨先是一愣。

  他雖然是代表當代萬民,可是也不能高不可攀。

  因此。

  當崇禎彎腰作揖之時,陸晨立刻雙手托住他的手臂。

  他並沒有接受這一禮。

  雖然崇禎行禮看起來合理何情。

  但並不代表他會接受。

  唐磊能臨場發揮。

  陸晨當然也能。

  不過,

  相比於唐磊這個專業的,對於陸晨的臨場發揮。

  在唐磊看來,

  也就那樣。

  之前和富大攏臨場發揮,他都沒有一絲的意外。

  更別說現在了。

  「朕……」

  崇禎緊咬著嘴唇。

  下唇被他咬出一排血跡,

  這是因為崇禎的內心正在天人交戰。

  「朕想要知道,朕死之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就是崇禎最想問的問題。

  「敢問先生,我死之後,後事如何,大明已亡,天下又如何。」

  崇禎皇帝被陸晨扶起之後,

  他轉身看著天邊殘陽。

  此刻,殘陽浴血,

  似乎代表著什麼不好的兆頭。

  陸晨屏氣凝神,同樣目視前方。

  「回稟陛下。」

  雖然崇禎現在已經眾叛親離,可是名義上,他依然是大明江山的皇帝。

  所以陸晨仍舊用上了陛下的稱呼。

  崇禎也值得他這麼稱呼。

  很多人一提起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朱由檢,

  大多人立刻想到的詞語就是:亡國之君、守財奴、剛愎自用、濫殺功臣、橫徵暴斂等貶義詞。

  但歷史真實的崇禎真的是這樣的昏君嗎?

  其實不是。

  以明末的流寇為例子,再來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明朝末年,全球了出現了罕見的小冰期,在四十多年裡,有史料明確記載,在中國發生了連續八年的嚴重乾旱。

  很多省份連年特大旱災,未下過一滴雨,百姓都在餓死的邊緣掙扎,甚至開始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同一時期,南方各省又出現了洪水。崇禎元年,陝西巡按御史李應公記載:「連年凶荒,災以繼災。五月不雨,以至於秋,三伏亢旱,禾苗盡枯。白晝剽掠,弱肉強食,鋌而走險。」

  崇禎二年,馬懋才上奏:「延安府去年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鄉民爭采山間蓬草剝食,到十月後,蓬草吃盡,則剝樹皮而食。

  到年終,樹皮又盡,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鄉民中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

  由此看見,「秦中大飢,赤地千里」才是農民作亂的真實原因。

  當一個地區發生大規模、常年性的重大自然災害時,這些饑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必置法律道德於不顧,開始搶劫殺人。

  後來的史書上,對這段歷史的天災的敘述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而重點描繪明朝徵收賦稅過多,地方官催逼錢糧,使得農民無法承受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如果政府減輕賦稅或不徵收賦稅,那麼就不會有人造反了?

  答案是否定的。

  連年的特大旱災,糧食沒有收成,即使國家不徵收賦稅,老百姓也是會活活餓死的。

  事實上,明朝政府對災區賦稅確實是減免了的,北方地區的賦稅比南方輕得多,賦稅最重的江南地區恰恰沒有叛亂。

  災民造反的真正原因是饑荒,而不是催逼賦稅。

  在平定內亂的時候,明朝政府軍在初期和中期都取得了很多的勝利,最著名的有兩次。

  崇禎六年,在明軍的圍堵下,大部分流寇都被困在了HEN省黃河以北地區,走投無路之下,他們用了最低級的詐降策略,報上去投降的頭領名單有幾十人,其中就有幾個後來的「名人」——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西營八大王張獻忠,幾乎可以一網打盡。

  但明軍相信了他們,使得他們從容渡過黃河,從包圍圈中揚長而去。

  這是第一次,史稱「澠池渡」。

  崇禎七年,李自成、張獻忠部隊又被五省總督陳奇瑜率領的明軍,圍堵在了車廂峽。

  當時,出口被堵死,又連續下了幾十天的大雨,李自成、張獻忠部隊飢困交加,馬匹沒有草料死亡過半,連弓箭都霉爛到了不可用。

  甚至到了無須明軍動手,只要再圍困一些日子,叛軍會餓死。

  結果這些流寇又一次故技重施,表示要投降。

  而明軍再次接受了他們的投降,甚至護送這些已經「投降」的流寇成建制的走出峽谷,沒有盔甲的換上盔甲,丟失弓箭的換上新弓箭,多日沒吃飯的也都吃飽了肚子。

  但是,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一擺脫困境,就開始屠殺護送他們的官兵,繼續攻城略地。

  於是,後來的史書,又大書特書這兩次明軍一而再再而三的上當,是因為明朝崇禎皇帝愚蠢昏庸,還把圍堵流寇的明軍將領描述成白痴一樣的腐敗分子。

  歷史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當然沒這麼簡單,這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而且,

  不僅僅是陸晨,很多人在這些記載中看到的是崇禎皇帝的愛民之心。

  在這其中。

  崇禎皇帝從一開始就反覆強調「寇亦我赤子,宜撫之。」

  然後又說:「若肯歸正,即為良民」,意思就是說,希望通過招撫賑濟的手段加以解決。

  聽說洪承疇準備處決投降的王左桂等數十人,他還發火,

  在和陝西參政劉嘉遇對話中質問:「王左桂既降,何又殺之?」

  崇禎七年三月,當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唐世濟上疏說,應區分流寇的成分,因為流寇中大部分是驛卒、饑民,崇禎大為肯定,並把這份奏章專門轉給剿寇前線指揮劉奇瑜。

  他的這種心理,大臣們也心領神會,連一向主張剿殺流寇的楊嗣昌也改口說:「這些流寇原本是朝廷赤子,殺他的官兵也是朝廷赤子,讓赤子殺赤子,乃萬萬不得已之事」。

  與之對比,

  崇禎對東北地區的後金態度截然相反。

  崇禎十一年,清軍不斷在邊境騷擾,甚至闖入關內屠殺劫掠。

  崇禎皇帝始終把與後金作為最重要的敵人,他總覺得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畢竟屬於自己的子民,一切好商量,而對於後金這個以分裂國家、屠殺搶劫為目的殘暴政權,沒有商量的餘地。

  於是,把洪承疇、孫傳庭等名將及其率領的明軍精銳部隊調往遼東,這才給了已經被基本肅清的流寇以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的機會。

  這也可以解釋,已經被明軍打成「光杆司令」的張獻忠和李自成,為什麼可以在崇禎十三年重新發動叛亂,並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

  因此,

  對於崇禎問出的這個問題。

  陸晨沒有意外,觀眾也沒有意外,

  其次,當觀眾看到崇禎皇帝可以放下皇帝身份。

  不惜向自己作揖。

  這就表明,在他來看,

  後世百姓如何,天下如何這件事情,在他心中,遠比帝王身份更加重要。

  這也是他明明是亡國之君,

  陸晨仍舊對其依然心有敬意的原因。

  「大明,還沒有亡。」

  想了想,陸晨說道。

  崇禎眼神黯淡:「朕一死,這天下再無君,大明怎麼可能不亡。」

  陸晨也不直接回答,而是淡淡說道。

  「我先回答陛下的第一個問題。」

  「你死之後,後事如何。」

  崇禎身軀微微顫動,但是一言不發。

  陸晨深吸一口氣,緩緩道來:「《南明史,義例》記載。」

  「清人入關,攻城略地,屠戮之慘,人理滅絕。」

  「余握管至此,幾於一字一淚。」

  崇禎閉上雙眼,淚水再次奪眶而出。

  與此同時。

  無數的明粉以及眾多研究明史的諸多學者,同樣眼眶潮濕。

  研究院的老爺子也緩緩合上眼睛,口中同陸晨一起緩緩默背。

  「有不忍書而不忍不書者。」

  「明室渡江,廟堂上下前仆後繼赴死,甘死如飴。」

  「其義烈忠直足耀日星而動山嶽。」

  老爺子睜開雙目。

  陸晨所背,是史料記載,這段史料,他同樣會背。

  每每讀到,句句痛心。

  尤其是那一句,「余握管至此,幾於一字一淚。」

  記載這段歷史的人手中握筆,每記載一個字,一滴淚就滴在紙上。

  何其痛心啊!

  作為歷史研究者。

  他們當然知道為什麼後來的史書對崇禎評價不好?

  原因很簡單,因為有製造謊言的人,也有明知道謊言是假的,但希望謊言延續下去的人。

  至於誰是製造這個謊言的人。

  誰是製造謊言的人?

  答案也很簡單,

  是張獻忠和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軍,也是後金滿人。

  因為他們要掩蓋自己被明朝招撫後受到的優厚待遇,

  比如明朝政府招撫張獻忠時,給他發了十萬人的軍餉,並允許他在穀城縣買地種田征糧收稅,

  比如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十八人逃入深山而明軍沒有繼續追殺。

  他們更要掩蓋的是,自己忘恩負義,配合後金軍前後夾擊自己國家政權的罪行。

  誰是希望謊言延續下去的人?

  是那些明朝投降清軍的舊臣和遺民,他們希望推卸自己的責任,把亡國的過錯全部推到崇禎一個人頭上。

  更希望這個謊言延續下去的當然是滿清,他們要給統治下的漢人灌輸明朝的滅亡是咎由自取,他們的入侵、屠殺和壓迫乃是替天行道,順應民意。

  歷史書,是可以篡改的,因為,他們和他們,需要這樣的謊言……

  (本章完)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