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種個土豆竟然也這麼刺激

  第398章 種個土豆竟然也這麼刺激

  「沒用的知識又增多了……」

  這是很多觀眾心中的感想。

  即便對於丁偉這種自詡硬核科幻迷的人來說也太過硬核了。

  吳恆和丁偉所在的影廳是影迷廳,這是吳恆當時接到首映票的要求,他總覺的影評人、記者甚至業內專業人士聚在一起觀影體驗氣氛不夠熱烈。

  年輕一些的影評人還好,那些有些年紀的,從第五代導演那裡過來的老一輩對科幻電影就沒有那麼欣賞了。

  對他們來說,現實主義才是嚴肅的,是電影藝術的上層建築,非現實主義是娛樂的,是真人版童話,自然要低人一等。

  業內自不必說,就算真的被電影所吸引也會吝嗇於公開的表達,所以通常尖叫、驚呼以及鬨笑都是首映中的影迷粉絲髮出的。

  而這次參加《火星救援》首映的普通觀眾主要是陳景行的影迷,或者太空迷,科幻迷。

  夢工廠和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共同組織了華國航天「逐夢航天,築夢太空」的科普活動,包括線上知識競賽和科幻作品投稿等項目,被選上的航天迷太空迷,還有被抽中的幸運觀眾都被送了《火星救援》的首映票。

  所以影廳內像丁偉這麼硬核的科幻迷、航天迷不在少數,不少人都是航天發燒友,貼吧論壇中的鍵盤俠。

  也因此觀眾廳呈現出了陽盛陰衰的性別比例。

  對於一些理工男來說,炫耀知識就像孔雀開屏一樣完全是控制不住的本能。

  經常來電影院的人肯定都遇到過電影放映過程中滔滔不絕的跟女朋友或觀影同伴科普知識的人。

  那麼《火星救援》首映的觀眾廳肯定是這種人密度最大的地方。

  就像丁偉開頭科普「奧林帕斯山」一樣,很多科幻迷、太空迷都在電影開始後不斷與周圍人交流著自己的見解或者科普自己從電影中發現的知識。

  而這種竊竊私語的交流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越來越少。

  觀眾逐漸代入進劇情中,隨著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沒有能讓他們科普甚至挑刺的東西了。

  對於這些自信滿滿的航天迷、科幻迷來說,《火星救援》隨著主角的求生開始就變得完全超出了他們想像的硬核。

  每一句台詞,每一個選擇,每一次行動都蘊含著滿滿的科學和理性。

  《火星》的劇情就是不斷出現問題,讓觀眾緊繃心弦,然後主角再不斷想出讓人瞠目結舌的解決辦法,再讓大家體會到不明覺厲。

  雖然沒有視覺奇觀,但豐富的跨越多學科的硬核信息量卻營造出了一種頭腦風暴,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和意外讓觀眾喘不過氣來,變相實現了沒有尿點的敘事。

  大銀幕中,當計算好了農田和預計收穫後,馬上雷嘉音就要解決下一個問題。

  水。

  每立方米土壤需要40升水才能滿足種植要求,雷嘉音整個計劃需要15.5立方米土壤,算下來一共需要618升水來灌溉。

  棲息艙里有最好的水循環裝置,是地球上所能造出來的最好的設備,而人類每天需要3升水才能健康地活下去,因此航天局給每人只預備了50升水,也就是說,棲息艙里共有300升水。

  雷嘉音打算留下50升備用,其餘都用來澆灌,但仍舊不夠,還缺368升水。

  火星上沒什麼水,兩極有些冰,奧林帕斯上也有冰,地下多孔岩中也可能有水,但顯然無濟於事。

  如果要造水,就得從頭開始造。

  弄點氫氣,加點氧氣,燒。

  先從氧氣開始。

  氧氣儲備不少,但遠不夠造368升水。棲息艙角落裡有兩個高壓儲氧罐,這些後備氧氣最多只能造100升水。

  但如果真把它們用光了,雷嘉音就沒氧氣進行出艙活動了,也沒有任何應急備氧了,此路不通。

  「那就只能把主意打到火星大氣中了,火星大氣含有95%的二氧化碳。而我呢,正好有一台設備是專門從二氧化碳中分解氧氣的。

  耶!氧合機!

  只有一個問題:火星大氣極為稀薄,只有地球大氣壓的1%,收集工作很難進行。」

  在觀眾們不明覺厲的眼神下,伴隨著輕快的音樂,雷嘉音開始了一系列讓人目眩神迷的操作。

  「我的隊友們乘火星升空載具火箭離開了,但它的下半身還留在原地。

  還記得升空火箭是如何利用火星大氣製造燃料的嗎?第一步就是收集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在高壓容器中。

  只要我能讓棲息艙給燃料站供電,它就能以每小時半升的速度向我提供二氧化碳,源源不斷。10個火星日之後,我就會有184升二氧化碳,再利用氧合機,就能造出184升氧氣。

  這樣一來,我就有足夠的氧氣製造出368升水,氧氣有著落了。」

  解決了氧氣的,接下來就是氫氣。

  而這就涉及到火星降落載具了,降落載具火箭中有省下的預備燃料,292升沒有用過的聯氨。

  每個聯氨分子含有四個氫原子,也就是說,每升聯氨里的氫可以造兩升水。

  這樣一來足夠造將近600升水!遠超所需!

  只有一個挑戰:將氫從聯氨中分解出來。

  「我要做的就是讓它跟一種催化劑起反應——我能從降落載具火箭的引擎中提取出來,之後就會產生氮和氫。

  最終結果是五分子的聯氨能產生五分子人畜無害的氮氣,以及十分子的氫氣,在此過程中,會有一個轉化為氨的中間過程。

  化學是個拖泥帶水的學科,註定會有些氨死活都不跟聯氨起反應,保持在中間狀態。

  我是植物學家沒錯,但我的化學也是滿分。

  嘔……氨氣的味道可不好受!」

  雷嘉音有些得瑟的在鏡頭前展露著自己的話嘮,或許在只有他一個人的星球上,不斷地記錄著視頻和音頻日誌,才會讓他不被恐懼擊倒,讓他始終保持求生的樂觀。

  他在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操作中,成功的制出了水。

  穿著太空服的內襯,套著手套和短靴,戴著一副氧氣罩外加化學工具箱裡的實驗室護目鏡的雷嘉音在「農田」里歡呼雀躍。

  銀幕前的觀眾們也有人吹出了口哨,甚至叫喊出聲。

  顯然,雷嘉音扮演的男主角的勇敢堅韌智慧與樂觀已經成功感染了所有觀眾,這是影廳內的科幻迷、太空迷最喜歡的人物形象,也是他們最喜歡的情節。

  但開心沒有持續多久。

  雷嘉音發現制出的水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多。

  甚至只有預定的一半。

  雷嘉音既像是記錄日誌,又像是在跟鏡頭後面的觀眾一起思考,思維冷靜:「我的氧氣在正增長,從艙外引進的氣體量是持續不斷的。

  因此,唯一導致氧氣『正』增長的原因就是它比我想像中的消耗得少。但是,聯氨卻實實在在地按照設想中的量用光了。

  唯一的合理解釋:我並沒有將釋放的氫氣全部燒光!」

  丁偉跟上了男主角的思路:「臥槽!危險了!」

  肯定是產生的很多氫氣並沒有參與燃燒,飄到了空氣中。

  那就意味著……空氣中有很多沒有燒掉的氫氣,到處都有,還混合著氧氣,接著……只要一個電火花就能把棲息艙炸飛。

  顯然雷嘉音也第一時間意識到了危險,立即用一個密保自封袋在空中揮舞了幾下,然後封起來,穿戴整齊,出艙進入漫遊車,在大氣分析儀中分析得出氮氣22%,氧氣19%,氫氣54%。

  棲息艙變成了一個危險的「氫氣罐」。

  本來已經走入正軌看到希望的劇情再一次急轉直下,走到了懸崖邊緣。

  棲息艙一旦爆炸,男主將再無生機。

  吳恆放下不久的心再一次緊繃了起來,雖然沒有動作戲,但這部電影的敘事節奏卻密集到讓人難以分心。

  然而《火星救援》的男主不愧是他看過的「最強大」的主角。

  在漫遊車上躲了一天一夜的雷嘉音再次想出了解決辦法。

  用棲息艙的大氣調節器。

  氫氣之所以致命,乃因為它會爆炸。

  但它能爆炸的前提是空氣中有氧氣,離開氧氣氫氣也就基本無害。

  而調節器的主要功能就是降低氧氣濃度。

  調節器有四個獨立的安全聯鎖,確保它不會讓棲息艙里的氧氣含量降得過低,但是,調節器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避免技術故障,而不是人為破壞。

  「我可以用膠帶堵住八個通氣孔,只留下一個工作,然後用太空服的氧氣罐,給那個袋子灌上純氧,連接通氣孔,以此騙過調節器,讓它把棲息艙里的氧氣抽出。

  這樣我就能穿著太空服想幹啥幹啥,再也不用擔心爆炸了。

  然後用一個氧氣罐往氫氣中噴射少量氧氣,再利用一些電池和電線製造微火花,它能立即點燃氫氣,燃燒量受制於所噴射的氧氣量。

  我可以反覆進行以上操作,通過可控噴射,將棲息艙內所有氫氣燒光。

  只有一個瑕疵:它會毀了我的田地。

  這些泥土之所以能被稱為活性土壤,唯一原因就是裡面有細菌在生長。一旦我抽走所有氧氣,細菌就會死亡……」

  雷嘉音終究還是再次想出了辦法克服了棲息艙爆炸的危險,將所有氫氣耗盡。

  再次解決問題的雷嘉音取了與他一樣經歷了重重磨難的泥土做成載片兩手顫抖著把載片送進顯微鏡,在屏幕上調出圖像。

  它們還在那兒!健康、活躍的細菌們一如既往的忙活著!

  能種土豆!

  跟雷嘉音一樣興奮的還有正全神貫注投入到劇情中的觀眾們。

  吳恆深深吐出了一口氣,好傢夥,他從來沒想過一部電影中僅僅是種個土豆竟然也這麼刺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