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守城小兵將這一幕從頭看到尾,心中感慨,便忍不住多了句嘴。
「方才過去的馬車上刻著晉王府的徽記,晉王殿下如今在北境領兵打仗,那馬車上坐著的人定是晉王妃……」
近來盛玉萱常在京郊皇莊和晉王府之間往返,晉王府的馬車從城門進進出出,所以守城門的人都有些印象。
那抱孩子的婦人聞言,先是對出言解惑的守城兵士道了句謝,然後才喃喃道:「晉王妃真是菩薩心腸的!」
她牢牢在心裡記下了晉王妃的這份恩情,日後若有機會,定要報答!
盛玉萱一路都將車簾掀開一條縫隙,透過那條縫觀察著外面的情況,直到馬車駛進內城,她才將車簾放下。
涌到京城來的流民越來越多了,再這樣下去,只怕京城會不堪重負。
且不說每日讓這些流民果腹,朝廷就需要支出一大筆的米糧銀錢,來搭建粥棚施粥。而且流民人數眾多,一旦鬧起什麼亂子來,都不好收拾。 ✸
再說了,眼下天寒地凍的,近幾日天氣陰沉沉的,瞧著像是要下雪的樣子。
若真是一場鵝毛大雪落下來,不知會凍死多少人?
想到這裡,盛玉萱兩條好看的眉毛不禁皺了起來。
錦繡見王妃的眉頭擰成一團,猜想她是為方才見到的那些流民憂心。
她家王妃,就是這麼人美心善!
「王妃,那些流民真可憐,這大冬天的,還有人穿著單人,您看咱們王府要不要施粥賑災?」
盛玉萱看了她一眼,搖頭道:「流民成百上千,僅憑咱們晉王府那點財力,不過是杯水車薪!凡事若是做了,便要做的讓人無可指摘,若我們開了這個頭,只施了幾天粥就撤架子,不管那些流民了,恐怕不僅得不了好,還會招來罵名!」
施幾天粥沒什麼,難的是後面支撐不住了,該如何收場?
流民們可不管你財力夠不夠,他們只知道填飽肚子活下去,一旦粥沒了,說不定還會反過來咬你一口,罵你沽名釣譽假善人,逼著你繼續施粥。
人心,有時候就是這麼的惡。
況且槍打出頭鳥,做善事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除此之外,盛玉萱心裡也還有別的顧慮。
眼下朝廷對流民還沒有個說法,若盛玉萱搶在朝廷之前,先搭棚施粥,這豈不是打了朝廷的臉,明晃晃的在說朝廷不作為?
如今她不僅僅是盛家女,還是晉王妃,與夏子晉夫妻一體。
若她真這麼做了,到時候還會把夏子晉,把晉王府牽連進去。
身份不同了,考慮問題更要慎重!
錦繡不懂這些,只是心裡十分同情那些流民。
她也是鄉下苦出身,家裡兄弟姐妹十來個,六歲那年家鄉遭了大旱,爹娘拿她換了一袋糧食。
爹娘說有那袋糧食,他們能撐到朝廷的救濟下來,也給她找了條活路。
錦繡傷心過一陣,可是心裡並不怨爹娘,她知道當時若是不賣了她換那袋糧食,一家人都得餓死。
怪只怪她自己命苦。
後來她被賣來賣去,輾轉進了盛家,從灑掃小丫頭做起,勤勤懇懇,不敢有半點妄想,只希望平平安安的活下去,有吃有穿就夠了。
至於後來被盛玉萱挑中,一步步升成貼身大丫環,還陪嫁進了王府,這些都是她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所以如今看到那些流民的悽慘模樣,錦繡便忍不住想到當年被家裡給賣了的光景。
只不過她如今日子雖好過了些,卻也只是個丫環,流民有上千之眾,豈是她能幫的過來的?
所以她略想了一下,便覺得王妃說的對。
王府的家底再厚,也沒辦法以一己之力去維護局面的。
賑災是朝廷的事,想必朝堂上已經在商議對策了,不會放著流民自生自滅不管的。
盛玉萱嘴上說著不管這事,可是剛回到王府,便讓人去傳了薛長史過來。
盛玉萱沒去正廳,而是在花廳見了薛長史。
見過禮後,盛玉萱開門見山地問道:「朝廷上可有什麼安置流民的措施?」
薛長史見王妃開口第一句話竟是問這個,不禁愣了一下,然後才拱手答道:「稟王妃,朝堂上為了如何安置流民,已經吵了有兩三日了……」
盛玉萱聞言忍不住蹙眉,脫口道:「安置流民迫在眉睫,他們倒還有閒心爭吵!」
薛長史嘴角一抽,心道王妃可真是什麼話都敢說啊!
「大臣們意見不一,在朝堂上爭執不下也是有的,據下官得到的消息,今日朝堂上已經有了結論,陛下已下令搭棚施粥,還從江南急調了幾批米糧過來……」
薛長史表面上只管理王府事務,然而他是夏子晉的心腹,如今夏子晉不在京中,他自然比以往更加關注朝廷動向,萬一有個什麼,也好及時向夏子晉報信。
所以盛玉萱問起朝堂之事,他也消息靈通,能答的上來。
誰知盛玉萱聽後,眉頭皺的更深了。
「這法子實在是下下之策,只治標不治本啊,那些流民日日都要吃飯,一日三餐,朝廷能有多少米糧銀錢,去填這個無底洞?況且眼下天氣嚴寒,除了施粥外,也要搭建草棚,供他們避風取暖。」
薛長史心下贊同,不免附和道:「王妃所言極是,眼下北境戰事正酣,糧草乃是重中之重,戶部為了糧草幾乎日日哭窮,幸好有小侯爺從中周全,才沒少了殿下的糧草,如今又要安置流民,朝廷確實捉襟見肘。」
因有了盛玉萱獻上來的尿素方子,去年的糧食比往年增長了五成,今年增長了七八成,朝廷的糧倉也滿了不少。
有許多農戶因是剛開始使用尿素,還不太熟悉用法和用量,導致產量增長有多有少,據農事官員估算,明年糧食的產量還能再漲一些。
如果不是有這些增產的糧食,如今朝廷的局面恐怕還要更艱難。
「希望殿下能早日平息北境戰事,這樣朝廷只要撐過這段時間,那些流民就能返鄉了。」
到時候,朝廷只要再發一筆安置費,助他們返鄉,後面他們自會回鄉勞作,自力更生,不需要朝廷再救濟了。
薛長史說到這兒,忽然覺得有些不對勁,不由得雙眼發亮,顫聲問道:「王妃,莫不是您有更好的解決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