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就此結束,確定了狀元之後,禮部官員又忙碌了起來。
考生們除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其餘名次不便,出宮後便各自歸家。
而三人待遇不同,禮部早已準備好三人的衣袍,狀元自是一身大紅,頭上簪了花,呂蒙正更衣之後,便跟著內官回到了宮門外。
宮門口已是將今年科舉榜重新張貼,最上方便是他——呂蒙正的名字。
直到此時,呂蒙正方才有了些微真實感,他竟然真的考中了狀元!
記得剛結識殿下時,他總將自己有「狀元之才」放在嘴上,他並不以為意,不過以為殿下客套罷了。
隨後,殿下將自己引薦給老師,老師在看了自己文章後,真的收了自己為學生,他雖然興奮,但也沒有認為自己就能考中狀元。
天下才子千千萬,他又是自小貧困,學字都是在泥地上用樹枝劃寫,哪裡能比得上太學、國子監的學生?
可今天,他站在城牆下,穿著狀元服,看著榜上的名字,意識到金科狀元郎,真的是自己!
宮門口,開封府已是備下了傘蓋儀仗,鳴鑼清道,送狀元歸家。
狀元歸家也是要遊街的,要誇耀他天下第一才子的榮耀。
「這可要好好游一游!」這時,趙德昭從宮中走出,看著這陣仗笑著道。
「見過殿下!」宮外站著的人忙躬身行禮,呂蒙正更是紅了眼眶。
要不是有殿下,今日的他哪裡能站在這個地方,說不定還在為生計發愁。
「免禮!」趙德昭抬了抬手,朝開封府安排的衙役道:「從這裡出去,走御街繞西大街、浚儀街,再繞東大街,好好威風一番才是。」
「不可,這麼一大圈,待歸家天都要黑了,阿娘還在家裡等著!」呂蒙正不敢如此高調,忙擺手拒絕道。
「伯母那裡,我安排人去說,你放心遊街便是,一輩子就這一次,旁人盼都盼不來,你還不要!」趙德昭強硬做了決定。
開封府安排的路線也沒有這麼長的,可殿下發話,他們也只好點頭應下,口中卻還得奉承道:「狀元爺今日的榮耀是要夸一輩子的,豈能草草就回家了?殿下說得對,小人們也不怕累,只願跟狀元爺多轉幾條街,叫京師百姓都見得狀元爺的風采,小的們也跟著出風頭。」
「這儀仗送歸可是難得的榮耀,我們這輩子都沒見過幾回,我這個探花,也想蹭一回,你慢慢轉,我們跟在你身後,也算沾光了!」探花郎是個長相秀美的考生,在一旁笑著勸了幾句。
也對!
呂蒙正心中想到,此前他還被質疑,如今有官家替自己正身,還不好好利用這次機會讓旁人瞧仔細了,他呂蒙正可不是靠關係考上的狀元,老師、殿下,也不是會為了私利舞弊之人。
再者,今日過後,吏部就要開始選官,他還不知道要去哪裡就職,來京師這麼久,不是在家裡讀書便是為生計賺錢,都沒好好看看京師的樣子。
趁此機會,好好逛一逛才是。
「那就勞煩了!」呂蒙正還不習慣自己的身份,朝衙役們拱手致謝,他們哪裡敢受,一個個口中喊著「不敢」,一邊側身避過。
「行了,就這麼定了!」趙德昭拍了拍呂蒙正的肩膀笑道。
安德裕在旁見兩人熟絡的模樣,想了片刻,走上前朝呂蒙正道:「呂兄有禮,此前是在下昏了頭,說實話,也是嫉妒呂兄才華,這才做了蠢事,還望呂兄見諒。」
呂蒙正忙回了一禮,客氣道:「安兄不必如此,今後同朝為官,也該戮力同心,為朝廷出力。」
趙德昭沒有開口,安德裕的經義題,他也看了,文中不乏為此前所做之事懊悔表歉意的,文采的確是好,但趙德昭這個人看的是眼緣。
安德裕而立之年的人了,卻還能因為一己私利做出這種事,讓契丹人看笑話,也讓朝廷多了不少事,令他不喜,至於今後如何,便再看吧!
鑼鼓敲響,狀元儀仗便離開宮門,沿著御街朝前而去,衙役們在前鳴鑼開道,呂蒙正三人騎著朝廷備好的高頭大馬跟在後面,還有幾個考中了的學生,也想沾這喜氣,便跟在他們身後慢慢走著。
近午的陽光灑落滿街,衙役們舉著寫了「狀元及第」、「肅靜」、「迴避」的牌子神氣揚揚走在前面,御街旁的早已擠了個水泄不通,聽聞狀元還未娶妻,香囊絹花更是不要錢得往他身上砸去。
之後再一看後面的探花郎,看著也是個年輕俊朗的,不像結了親的模樣,索性一塊兒砸了。
待到了狀元家門口,更是熱鬧非凡,早有得了消息的街坊提了禮物,潮水般得湧向呂家,想要沾沾這位狀元郎的才氣,盼著家裡也能出個這樣的人物。
他們也知曉狀元家生活貧苦,湊了錢買了香燭鞭炮,掛在他家門外酬神。
好在趙德昭吩咐何承矩派人守著,要不然,呂家就小院中兩間屋子,怕是得被街坊給衝垮了!
話說趙德昭出了宮正要去作坊看看,不想周井一路小跑著從宮門口跑出來,見他還在,忙喚道:「殿下,殿下莫走!」
趙德昭已是上了馬,聽到聲音調轉馬頭,「何事?」
「官家宣殿下您去呢!」周井伸手牽了馬韁,將馬朝宮門口拉了幾步說道。
「現在?」趙德昭下了馬,吩咐孫沖找個地方等他,若是晚就先回府去,不必等,之後便同周井重新回了宮中去。
「知道是什麼事?」趙德昭問道。
周井搖了搖頭,趙德昭也便不再多問,猜測或許是因為呂蒙正之事,許是想著要給他個什麼官職。
進了殿中,只趙匡胤一人在,見了趙德昭笑著就道:「還是二郎眼光好,一眼就相中個狀元郎!」
「爹別笑話我了,是我運氣好,怎麼說來著,時也運也命也,哈哈哈!」
「他那《寒窯賦》的確寫得極好,我想著,讓禮部印一些,送到太學、國子監,還有各地州縣學堂中去,也讓他們看看,有人面對困境,當真是百折不屈,也讓他們多學學,說不準又能出一個如呂蒙正這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