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於貧苦農家,但人小志遠,13歲就參加了進步學生運動。他17歲考取武漢中央政治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葉挺領導下參加了擊退叛軍夏斗寅部的戰鬥。他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並護送毛澤東夜走茶陵找主力部隊。攻打吉安,他身先士卒,追殲逃敵於烏江時,右腿負重傷。他20歲任紅20軍參謀長,22歲升任紅15軍軍長,26歲任紅二方面第6軍團軍團長,後來成為新中國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學運積極分子
1910年11月26日,陳伯鈞出生在四川省達縣河市鄉的一個小康農家。原名陳國懋。陳伯鈞在兄弟中排行第五,上有長姐一人,胞兄四人,下有小弟一人。陳家人口多,田地稍寬,父親出租谷田23石,兼營酒坊,日子過得還算溫飽。
7歲那年,小伯鈞到了讀書的年齡,父親便把他送到河市壩小學讀書。父親對他讀書要求很嚴,因此,小伯鈞養成了刻苦用功、自立自強的性格。放學後,他總是幫助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放牛砍柴。他還喜歡讀書,從父兄處借來的《史記》、《三國演義》、《水滸》等書,他都愛看,看了以後,非常喜愛那些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豪俠。
高小畢業後,因家庭經濟不足,陳伯鈞便自主投考了免費的省立第四師範。1923年春被該校錄取。
第四師範設在萬縣,這是川東地區的高等學府,也是該地區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中心。特別是先烈肖楚女1923年春到該校任教,推動了那裡的學生運動。
陳伯鈞聽過肖老師的演講,並讀了《新青年》、《先驅》、《嚮導》等許多進步書刊,深受教育,積極參加了1924~1925年反對國家主義派的鬥爭,和同學們一道驅逐了反動校長。
「五卅」運動中,陳伯鈞又積極組織宣傳隊,帶領同學走上街頭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援工人運動。由於工人運動遭到反動當局的鎮壓,陳伯鈞等一批學運積極分子被校方開除了。
堅決不離開革命隊伍
陳伯鈞離開萬縣第四師範後,便邀集同窗好友劉夢笙,趕到重慶,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為革命投筆從戎的志氣與決心,使他倆都被錄取為黃埔軍校第六期學員。
1927年1月,黃埔軍校第6期遷到武昌兩湖書院開學,不久更名為中央政治學校。陳伯鈞入學後編入第1大隊第2隊,同學中還有羅瑞卿、張赤男、程子華等。
當時武漢是全國革命運動的中心,軍校學員可以看到《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等革命書刊。陳伯鈞酷愛讀書看報,思想覺悟提高很快。
1927年3月6日,江西工人運動領袖陳贊賢遭慘殺,武漢等地的反蔣運動高漲。陳伯鈞積極參加了追悼陳贊賢,向國民黨政府請願等反蔣鬥爭。3月下旬,政治分校正式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蔣介石的校長制,改為五人委員制,實由惲代英負責。
5月17日,夏斗寅在宜昌叛變,率部進襲武漢,前鋒抵達離武昌只有20公里的紙坊。危急關頭,軍校學生奉令編入中央獨立師,在葉挺指揮下迎擊叛軍。陳伯鈞所在的1大隊編為第1團,當天開到紙坊作戰,經土地堂打到賀勝橋,又乘勝追擊,轉戰咸寧、蒲圻、嘉魚、赤壁新堤,最後攻克沔陽,擊潰了叛軍。
平定叛軍後,陳伯鈞經熊修武介紹,在咸寧前線被接收為中共黨員。
中央獨立師回師武漢後,許克祥5月20日在湖南叛變。6月,朱培德在江西「禮送」共產黨人出境,何鍵在武漢高喊「清黨」,蠢蠢欲動,汪精衛集團的反動面目愈加暴露。為了保護軍校這支黨、團員占百分之七十的革命隊伍,黨組織借「打野外」之名,將隊伍拉到武昌市郊。此時,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招兵買馬,黨利用這個機會,將軍校學生改編為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教導團。
7月15日,汪清衛集團在武漢公開叛變,形勢急轉直下。陳伯鈞的父兄均來信要他回家,甚至以「母病重」為由,催他速歸。陳伯鈞拒絕了父兄的要求,決不離開革命隊伍。
小排長與毛澤東同值下夜班
1927年9月10日,正是農曆中秋節。這天,毛澤東從瀏陽脫險來到銅鼓。此前,陳伯鈞隨第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也經宜豐到達銅鼓縣城休整。為訓練新兵,團部設立了訓練處,由陳伯鈞任主任。他既教軍事,又教政治,工作極其認真負責。
在團部駐地肖家祠召開的排以上幹部會上,陳伯鈞聽了毛澤東號召舉行秋收起義的講話。會後,毛澤東又親切地詢問了陳伯鈞的年齡、籍貫和經歷。
此後,警衛團正式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3團。陳伯鈞任該團第3營第6連第1排排長。第3團的任務是協同第1、2團打下平江、瀏陽,會攻長沙。前委書記毛澤東直接領導第3團行動。
9月12日下午,陳伯鈞隨第3團繼續西進,攻打瀏陽東門市後,轉移到上坪。毛澤東在上坪召開第3團幹部會議,得知第1團進軍長壽街,因遭到叛變的第4團邱國軒部(剛收編的夏斗寅殘部)的偷襲而失敗,第2團攻克瀏陽後被圍,大部傷亡、失散。攻打長沙的計劃已不能實現,遂決定通知第1團速來會合,並親率第3團退向銅鼓的排埠。
9月19日,陳伯鈞和第3團隨毛澤東進軍文家市,接著盧德銘率第1團也來會合。毛澤東在文家市里仁學校召開前委擴大會議,說服師長余灑渡,放棄攻打瀏陽、長沙的計劃,決定向湘贛邊界地區退卻。
9月20日,毛澤東和盧德銘率第1、第3兩團離開文家市南進。途經萍鄉蘆溪,又一次遭到敵人伏擊,盧德銘英勇犧牲,後衛第3團遭到很大損失,僅陳伯鈞所在的第3營在營長伍中豪帶領下衝出重圍,追上第1團,趕到永新縣,參加了著名的三灣改編。
在三灣,工農革命軍縮編為第1軍第1師第1團,僅有第1、第2兩個營。陳伯鈞雖患虐疾,經張子清、游雪程推薦,仍擔任了3營8連1排排長,還一度代理連長。
10月3日,部隊到達寧岡的古城,陳伯鈞參加了前委召開的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總結了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決定在井岡山建立留守處,並爭取袁文才、王佐領導的兩支農民武裝。
部隊到酃縣水口後,毛澤東派游雪程、徐顏剛、陳伯鈞上井岡山,去做團結改造袁文才部的工作。出發前,毛澤東在水口朱家祠找他們促膝談心,要他們充分認識爭取這支武裝的重要性,注意搞好團結。當天,陳伯鈞等隨袁文才部交通員離開水口,經過3天行軍,到達茅坪步雲山。
袁文才部平時分散活動,陳伯鈞等到職後,集中在步雲山練兵。不久,毛澤東也到茅坪養腳傷,並進行調查研究。他經常找袁文才和陳伯鈞等談心,還到練兵場上檢查戰士們的軍事訓練,講《封神榜》的故事,鼓勵大家學土行孫和哪吒上天入地、能打能走的本事。
在毛澤東的親自指導和陳伯鈞的努力下,袁文才部很快走上正軌,並接受了作戰任務。陳伯鈞率一個排負責維護井岡山同茶陵前方的交通聯絡,掩護和接送來往的傷病員和工作同志。
12月,陳伯鈞帶—個班,護送毛澤東去茶陵找主力部隊。出發第一天走了六七十里,夜宿茶陵坑口圩。次日,這個班戰士先回井岡山,只留陳伯鈞和毛澤覃與毛澤東同行。
大約離縣城二三十里時,前方傳來機槍和步槍聲。毛澤東決定在離城五六里的小村子住下,由赤衛隊派人到城邊偵察。晚上大家輪流放哨,毛澤東和陳伯鈞值下夜班,以應付緊急情況。
天剛亮,偵察員回來報告說,茶陵城東門通井岡山的浮橋被拆掉了,敵人尚未進城,而我軍卻向南撤退。毛澤東判斷情況有變,決定馬上追趕部隊。陳伯鈞說:「我打掩護,你們往前走!」趕到水口,天已黃昏,終於追上了正在休息的部隊。
當晚,毛澤東召集會議,討論部隊行動方向問題,爭論很激烈。毛澤東命令部隊折回井岡山,向寧岡礱市開發。散會後,毛澤東交給陳伯鈞一封信,要他連夜走小路趕回礱市,送交中共永新縣委。
隨後,毛澤東帶著大部隊返回礱市,召開了全體黨員大會,處理了團長陳皓(舊軍官)等企圖把部隊拖去投靠方鼎英的事件。
毛澤東總結這個事件的經驗教訓,決定成立工農革命軍教導隊,任命呂赤為隊長,陳伯鈞為副隊長兼黨支部書記。
三打永新,三占永新
1928年4月下旬,在毛澤東率部接應和掩護下,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到達寧岡礱市,兩支革命軍隊勝利會師。5月4日,在礱市召開會師慶祝大會,正式宣布成立工農革命軍第4軍(6月改稱工農紅軍第4軍)。陳伯鈞所在的第1團改稱第11師第31團,陳伯鈞任第1營第1連連長。
不久,贛敵兩個團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二次「進剿」。陳伯鈞所在的31團奉命在七溪嶺阻擊敵人,掩護28團、29團攻打黃垇。接著又側擊進犯五斗江之敵,打垮敵人第81團。全軍乘勝追擊,第一次攻下永新城,粉碎了敵人的「進剿」。
5月中旬,贛敵發動第三次「進剿」。毛澤東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派31團1營佯攻茶陵的高隴,併到譚延閶的老家收集報紙,以便進一步判斷敵情。
陳伯鈞率第1連隨營進至高隴,營長員一民布置1連擔任警戒,2連作預備隊,3連去偵察游擊。3連剛到山腰上,與敵遭遇,敵憑有利地勢射擊,3連連長犧牲,被迫撤退。陳伯鈞立即集合1連與敵接火,猛烈反攻。
戰鬥快要結束時,員營長被敵人冷槍打中犧牲。陳伯鈞臨時代理營長的職務,率1連和3連撤到梅花,適逢28團前來增援,合力打垮了敵軍。
隨後,接到毛澤東的通知,他們又連夜摸黑趕回永新里田。當地靖衛團急忙向縣城敵師長楊如軒報告,楊派79團進犯里田。陳伯鈞等隨部進至距永新15里的草市壩,與敵79團相遇,激戰兩小時,打死敵團長劉鬍子,乘勝直搗永新城,正在聽留聲機的楊如軒倉皇爬城逃跑,被紅軍打傷。這是二占永新的大勝利。
6月下旬,湘贛兩省敵軍共10個團聯合向井岡山發動第一次「會剿」。毛澤東、朱德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集中兵力在新、老七溪嶺一帶殲敵。陳伯鈞所在的31團第1營,奉命和29團迎擊由新七溪嶺進攻之敵。陳伯鈞派兩個排埋伏在望月亭營指揮所兩側,伏擊敵人。經過激烈戰鬥,將敵人擊退,又配合堅守老七溪嶺的28團,乘勝追殲逃敵於龍源口。此役全軍殲敵1個團,擊潰兩個團,繳槍千餘支,粉碎了敵人的「會剿」,第三次占領永新城,使井岡山鬥爭進入了全盛時期。
攻打吉安,他身先士卒,兩次負傷
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澤東在吉安的陂頭主持召開紅4軍前委、中共贛西特委和紅5軍、紅6軍軍委聯席會議(即「二七會議」),確定以擴大根據地和工農武裝,深入土地革命,奪取江西全省為主要任務。
2月23日,敵唐雲山旅進逼吉安水南。毛澤東、朱德指揮4軍全部及6軍一縱隊奪取水南。陳伯鈞和柯武東等率一縱隊於24日晨出發,上午10時到達,即與敵軍開火。這次戰鬥,僅用了半小時,紅軍就俘敵百餘人,繳獲步槍500餘支,水機槍3挺,迫擊炮兩門,子彈40擔。殘敵六七百人向距離吉安城20公里的值夏、施家邊逃竄。
26日拂曉,4軍和6軍一縱隊帶領武裝群眾萬餘人,進攻施家邊。紅軍上午10時到達,敵人還在山上築工事,想用機槍頑抗。紅軍英勇進攻,激戰至下午5時,敵全部繳械。號稱「鐵軍」的唐雲山旅全軍覆沒。
在水南、施家邊兩次殲滅戰中,陳伯鈞指揮6軍一縱隊參戰。他身先士卒,追殲逃敵於烏江時,右腿負重傷。
1930年7月中共贛西南特委軍事會議決議並經特委常委通過,成立紅20軍,下轄4個縱隊,歸屬紅1軍團建制。上級考慮該軍軍長曾炳春是師範生,沒有進過軍校,但是「只要有一個好的參謀長也可以指揮」,遂決定任命正在醫院治傷的陳伯鈞為紅20軍參謀長。此時,陳伯鈞養傷地區的地方武裝升編為紅20軍二縱隊(後改稱第2團),他還一度兼任該縱隊(團)政委。
8月下旬,中共贛西南特委組織第八次圍攻吉安。由北路行委調工農武裝兩萬多人,配合紅20軍第2團向真君山進攻。27日,陳伯鈞指揮第2團猛攻真君山,打下了敵人的幾個地堡之後,直撲吉安城。由於敵人裝備精良,地形好,城外又有幾道鐵絲網和又寬又深的壕溝,攻城沒有奏效。
不久,紅20軍占袁州、出峽江,9月底回師打吉水,斷絕吉安交通和糧食出路。10月2日,紅20軍奉紅1軍團命令,由南源出發,進至湖家、三角塘、華家一帶。陳伯鈞親自帶人偵察吉安城西真君山、天華山一帶地形,準備4日拂曉攻擊。根據上級命令,紅20軍在正面,向真君山、天華山之敵佯攻,與紅3、4、12軍協同作戰,發起了第九次攻打吉安的戰役。
為了攻占真君山陣地,陳伯鈞和軍長曾炳春指揮紅20軍在螺子山附近配合紅4軍一部,從敵人的薄弱點打進城去。敵拚命反攻,激戰一天。後兄弟部隊陸續趕到,終於把敵人趕跑,占領了吉安城。是役陳伯鈞在螺子山負傷。
22歲升任軍長
第三次反「圍剿」結束後,1932年3月,紅3軍撥歸紅5軍團,並由紅1、5軍團組成東路軍,向閩西發展。毛澤東隨軍指揮,提出東路軍必須直下漳(州)、泉(州),方能調動敵人,打開局面,並要在信豐的5軍團儘快到龍巖。
陳伯鈞率7師於4月14日趕到龍巖,19日與紅1軍團協同進攻漳州。在漳州地區工作了1個月左右,十九路軍已進入福建,粵軍侵入贛南,紅軍於5月20日撤離漳州,6月初回到贛南。
7月初,陳伯鈞調任紅15軍軍長。此時,正逢粵軍12個團占贛南數縣,有6個團踞南雄附近;蔣介石5個師駐贛州北;何鍵在湖南包圍紅3軍團。紅5軍團和紅1軍團及獨立3師奉命由信豐直取南雄,誘粵敵南援,以解紅3軍團之圍。
7月7日,粵軍第4師到達烏徑。紅5軍團奉命殲滅該敵。8日凌晨,紅5軍團向烏徑進發,發現該敵由湞水南岸向南雄逃竄,即改變行軍方向,向水口堵擊。當天下午,在水口以東的翡角村,隔河與敵接火。陳伯鈞率紅15軍任右翼,配合正面紅13軍、左翼紅3軍迅速擊潰敵人2個團。
9日,粵軍布置第4師固守水口待援,又派第3師和獨2旅急由南雄馳援水口,以優勢兵力向紅軍猛撲。紅5軍團誤將9個團的敵人當成3個團打,雙方激烈拚殺。紅5軍團官兵非常英勇,許多戰士手持大刀與敵肉搏,雙方傷亡很大。後紅1軍團和紅12軍趕來增援,終將敵人擊潰。水口戰役後,粵敵全部退出贛南根據地,以後很長時間未敢輕舉妄動。
8月初,中共蘇區中央局在興國召開會議,決定對紅軍進行整編,並調主力北上,發起樂安、宜黃戰役。
8月15日,朱德、毛澤東簽發紅一方面軍攻擊樂安的訓令,布置紅5軍團在樂安城南作預備隊,保證紅一軍團攻占樂安城。8月20日,紅1、3、5軍團協同攻打宜黃,激戰一天,繼續夜攻,守敵高樹勛師全部被殲。兩仗共俘敵5000多人。
樂安、宜黃戰役後,陳伯鈞率紅15軍隨紅1、3軍團到達南城外圍。該處守敵有3個師,工事很堅固。全軍按照毛澤東的計劃,將主力撤退到新占區做群眾工作。9月上旬,敵以6個師的兵力重新侵占了樂安、宜黃、南豐。紅1、3、5軍團撤回東韶、洛口休整。
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寧都召開擴大會議。執行王明「左」傾錯誤的領導人,批評毛澤東反對打贛州是反對中央「爭取一省數省首先勝利」的總方針;說他三次反「圍剿」後,以主力打土圍子不是正規作戰;說他放棄打南城是重犯了分兵籌款的錯誤等等。10月12日,中央免去了毛澤東方面軍總政委職務,還在部隊中撤換了一些領導幹部。陳伯鈞也因執行毛澤東的戰略方針,10月間被免去紅15軍軍長,調到瑞金紅軍學校學習。
年輕的軍團參謀長
從1930年至1934年,陳伯鈞參加了中央蘇軍五次反「圍剿」戰鬥。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12月任紅5軍團參謀長,那一年他24歲。長征中,他參與指揮部隊擔負中央紅軍的後衛任務。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調任紅四方面軍第9軍參謀長,同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鬥爭。1936年任紅4軍參謀長,同年7月調任紅二方面軍第6軍團(亦稱6軍)軍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伯鈞任八路軍第120師359旅旅長,同年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起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抗大第2分校校長,組織幹部、學員進入河北陳莊、神南地區,在參與指揮反日偽軍「掃蕩」的同時,堅持辦學。1940年5月回延安,後任軍事學院副教育長、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第385旅副旅長、兼隴東軍分區副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參謀長。1945年參加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伯鈞率幹部隊到冀熱遼軍區。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熱河執行小組中共方面代表。後任東北軍政大學教育長、合江軍區司令員兼東北野戰軍上級幹部大隊大隊長、東北軍區第一前線指揮所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12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兼45軍軍長,參加遼瀋、平津、衡寶、廣西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伯鈞兼任湖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率部清剿湘西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後參與組建軍事學院,先後任訓練部副部長、副教育長兼學術研究部部長、教育長、副院長、代理院長。1957年起任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院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