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那個男人他又來了
雖說早前的揚州是依靠鹽政繁榮,如今鹽商不在,可揚州依舊是江南重鎮之一。
那些以鹽業為基礎,靠著雄厚的資本投入海貿賺的盆滿缽滿的家族,依舊在揚州城唱著他們特有的風月故事。
天邊的雲彩在西洋的映襯下分外妖嬈,一身常服的賈琮沒有過多引起旁人的注意,一路進城來到了揚州城林家宅前。
「姑爺,大姑娘今日去了城外,估計晚些時候才會趕回來……」
雪雁帶人迎了賈琮入府,院中不但沒有因主子離去而變得破敗,反而因少了人的打攪,更顯幽靜。
這幾年宅子一直有人打理,一切都如當初一般,幽靜、雅致、井井有條。
舟車勞頓,賈琮明顯有了疲憊之色。
簡單梳洗了下,他便躺在了軟塌上沉沉睡去了。
初秋的揚州還是很炎熱,睡夢中他感覺到貼身處的柔軟,嗅到了那股熟悉的幽香。
睜眼間,正是黛玉正貼著他,依偎在自己的胸膛。
「不想一覺醒來,竟已是深夜。你回來也不知把我喊醒……」
黛玉往賈琮胸膛蹭了蹭,如同一隻慵懶的貓兒。
「我見你睡得正香,定然是累著了,就沒有叫你。」
說著,門前傳來了丫鬟的聲音,問是否現在就擺飯。
兩人又膩歪了一會,這才讓人進來,邊說著這幾天的經歷,邊用了晚膳。
賈琮給黛玉披上了一件稍薄的披風,借著月光在院子裡散步消食。
黛玉算是嘮叨亦算是詢問賈琮的意見,只聽她說道:「揚州府的公學看似一切都正常,可我總覺得哪裡不對。今日聽伱這麼一說,我算是明白了幾分……」
原來自打黛玉來到揚州府後,便從府衙要來了府、縣中的公學名冊以及帳目記錄。
若只從名冊、帳冊來看,揚州府各縣的公學辦的極好。
不但有朝廷的直接撥款,還有大量的民間捐贈。
按說江南繁華,又有捐資助學的老傳統,第一眼看去,揚州府的公學一切欣欣向榮。
可黛玉在看完其中兩個縣的公學情況後,她就發現從公學走出來的學子,成績優異者,大多成了各大豪門的座上賓。
去年揚州府府試,府試共計上榜者五十人,公學學子占了近一半,這一半人中,出身寒門卻由豪門捐資助學者,占了七成之多。
根據親隨的打探,這些人與豪門建立了一種極其特殊的關係。
相比早前的西林、晉黨門閥,新興的豪門大族的手段稍有柔和,多是採取婚姻手段或是施恩於人,逐漸往仕林滲透自己的力量。
短短兩年間,這些人就靠著捐資助學的名義,將公學教導出來的人才籠絡了大半……
「明明是朝廷每年投入近千萬兩白銀,修建學堂、推行蛋奶工程、扶住孤兒,可在揚州府的這些公學中,那些捐了幾百幾千兩的商人,卻被刻碑立傳,成了百年大計的慈善聖人……」
黛玉並非是反對商人捐資助學,而是對朝廷為百年大計所付出的努力,最後被別人摘去了果實而憤憤不平。
這一點是黛玉完全無法忍受的,公學中的學子,很大一部分將那些有圖謀的豪商巨賈當成了聖人,認為他們能上的了公學,是這些人的功勞。
賈琮當然能理解黛玉的憤憤不平,自打朝廷推行義務教育,無論寒暑,黛玉都會抽出時間南北巡查。
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不曾停歇的工作。
那些厚重繁瑣的帳目,每一縣的學堂建設,她都是要過目審核。
別人家的小嬌娘不是討論著頭飾金釵就是綾羅綢緞,而她堂堂國朝公主,賈、林兩家最寵愛的女兒,連最愛的詩詞都拋之腦後,每日說著的都是朝廷公務……
如此努力,卻在江南繁華地,被別人搶走了所有的功勞!
賈琮用柔和的語氣安撫著明顯氣惱的小嬌娘,將其輕輕擁入懷中,撫摸著她光潔柔順的秀髮。
「這也能理解,因為朝廷所作之事,是責任,是義務,慢慢的會被很多人認為是理所應當。而這些豪商巨賈捐資助學,很多本身就是為了名聲,要不然哪裡來的刻碑立傳?」
像魏文正公那樣無私的人,整個天下有幾個?
賈琮也不在乎商賈求名之事,但絕不允許朝廷一年千萬兩白銀的投入才養出了幼苗,到最後被別人摘了果子。
「朝廷每年投入如此大的財力、人力、物力,他們倒好,花了點銀子就想既得了名,又要搶走人為己所用?妄想!」
賈琮冷笑一聲後,又啞然失笑補充道:「不過說起來那些沒腦子的人,他們既然願意跟這些新晉的豪門巨賈廝混,那就去行商吧,朝廷不缺那幾個所謂的人才。」
能被一點點糖霜就被哄去的人,賈琮不在意,朝廷也不在意。
想想京畿那些公學培養出來的人才,爭破頭了要去回報朝廷,哪裡偏遠窮困就去哪裡當夫子先生,這樣的人,才是朝廷真正需要的。
經過賈琮這麼一勸解,還真讓黛玉的心中好受了許多。
兩人在院中你一句我一句的探討著義務教育推進工作中的得失,最後回了臥房躺在了床上,都還相互膩歪在一起,小聲說著悄悄話。
小別勝新婚,江南初秋的夜晚也不見多少涼意,膩膩歪歪一個多時辰,最終大汗淋漓的兩人抱在一塊兒,滿足而又意猶未盡。
第二天一早,賈琮又變得精神抖擻。
黛玉按照計劃照例早起,告別了賈琮後便乘車出城。
她如今是朝廷正三品的禮部侍郎,又是國朝公主,揚州城的官吏的目光最近一直集中在黛玉的身上,恨不得這位女子中的傳奇趕緊離開。
若她一直留在家裡,賈琮很多事辦起來終究不方便。
神清氣爽的賈琮端坐中堂,思前想後還是讓親兵攜帶手令出發去了松江水師。
他不敢去賭江南大營的忠誠度,還是中樞直轄的水師更加放心些。
「三爺,派出去的兄弟回來了……」
大清早城門一開,早前安排去地方暗查的親兵就趕了回來。
賈十一帶著幾人進來後,就聽其中一人匯報了他在揚州、蘇州、常州等地打探到的情況。
「三爺猜的不錯,這些依靠海貿發家的家族,如今已經代替了當初西林黨人、鹽商以及那些走私起家的大家族,成為新的地頭蛇……」
根據親兵打探來的情況分析,這群先富起來的人,很快就勾結在了一起,想要壟斷財富甚至權力,截斷上升通道,好讓自己的家族與歷代世家一樣,把持地方。
可惜,他們還是小看了儒教上千年來的影響力。
這些家族雖說擁有無盡財富,可江南仕林並非是鐵板一塊。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大儒仕子對於逐漸變味的士林風氣很是不滿,其中以南直隸如今最大的書院慶和書院院長、蘇州大儒周怡昌最是反對。
周怡昌不但是賈琮老師徐青藤的好友,他還是魏老爺子的徒弟,赤手空拳搏殺過老虎的猛人。
當初魏老爺子過世,朝廷為了紀念老爺子,在金陵耗費巨資建立了江南最大的書院,周怡昌便主動請纓,以禮部侍郎銜領慶和書院院長的職務。
這兩年他聚集了大量讀書人,與新晉的豪門勢力爭奪江南仕林的話語權。
「周世叔果然深諳人心,竟想到了辦報這一招……」
賈琮翻看著手中的《仕林時文》,心中大喜。
果然呀,讀書人的事,有些人是真的不懂。
就憑這份掌握在朝廷、儒教手中的報紙,依靠海貿發家的暴發戶,很難徹底攫取數年來朝廷耗費大量人力、財力才長出的果實。
「一會我去寫一篇文章,與我的書信一同送去慶和書院,請周世叔發表在最新一期的《仕林時文》上。」
賈琮樂了,他揚了揚手中的報紙,笑呵呵說道:「既然他們以為朝廷不懂得揚名,那我就替那些為了推行義務教育,苦熬數年的有功之人說句話吧!」
……
最近一段日子,秦淮河畔最熱的話題是什麼?
其一,文安公主、禮部侍郎林仙子奉旨巡視江南,各地學官、書院、學堂以及萬千學子「翹首以盼」。
據說那些書院、學堂的學官都快把學子們逼瘋了,不但要將書院、學堂打掃的一塵不染,更是牟足了勁要展現出他們最好的狀態。
其二,永豐侯賈琮這廝竟然又來江南了!
南直隸布政使司右參政馬道元被斬,淮安府大族廖家被抄家,其家主廖萬益斬立決,家產充公……
兩人的大好頭顱就被掛在旗杆上,由賈家親兵帶著穿州過府,硬是示眾一月,最後被掛在了金陵城城門樓子上風乾。
強硬而又血腥的手段差點嚇傻了南直隸的官商,市舶司的官員更是嚇得如無頭蒼蠅,四處奔走打聽,想要探聽到賈琮的行蹤。
「我聽我表姨家的姑父的表哥的嫂子說,那個男人如今應該已經進了金陵城,你看這幾日街上的紈絝都少了許多嗎?」
「兄台的手段可以啊,竟然能打聽到那個男人的行蹤!松江那邊已經亂了套了,監管太監惠鄂據說已經被沉進了運河裡,傳言賈侯爺要血洗松江市舶司……」
「何止市舶司,人家御貓大人的手裡有御賜三件套,金令、金劍、金刀,一道手令傳至金陵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甚至南直隸各州縣的大小官吏,都瘋了!」
能不瘋麼?
那可是那個男人!
曾經數次讓江南變天,攪得整個東南半壁風起雲湧的存在。
想當年甄家如日中天,年僅八歲的賈琮第一次南下,就斬斷了甄家的手腳,逼得其龜縮在金陵不敢動彈。
想當年西林黨人幾乎把持了整個江南的仕林,又是這個男人,炮轟西林書院,將一眾西林大佬轟成了碎渣。
其兄賈璉在江南百姓心中,那是保護神的存在。
那些經受過倭寇屠戮欺凌的百姓,哪家不是為其立了長生牌位?
賈琮,貪官污吏哪個不怕?
就算你不是貪官污吏,御貓賈琮若是想要查你,哪裡找不到些錯處來?
秦淮河畔多有才子佳人的故事,像賈琮南下這種重磅消息,早就在這裡傳的沸沸揚揚,特別是他一道手令就讓南直隸官場、商場大震動的事。
不過這些才子也就是吃瓜看戲,官場、商場上的事,與他們有關卻也無關。
初秋時節,秦淮河畔風景正好。
大傢伙樂一樂八卦幾句也就算了,但接下來的事就是他們仕林自己的大事了。
「咦?今日的《仕林時文》上,竟然有那個男人的文章!」
「嗯?誰?永豐侯?我看看……」
「誰是最可愛的人?不夠文雅啊!」
這是眾人看到這一期《仕林時報》頭版文章的第一反應,毫無文采平鋪直敘的題目,確實不符合賈琮六元魁首的盛名。
全篇並非辭藻華麗之文,而是採用了一則則紀實故事的方式,從頭至尾的講述了義務教育之策的提出、建議、籌劃以及實施。
包括文安公主林仙子與賈琮聊及孔聖人有教無類,以及國朝教化之事後,兩人頭腦風暴設計出了義務教育這一概念。
然後寫了一份條陳,第一次將推行義務教育擺在了皇帝老爺的案頭。
之後便是皇帝老爺恩澤萬民,從宮中內庫拿出了數百萬兩白銀,於京畿之地試行此策……
其中朝廷的反應,銀錢的籌集以及最開始的艱辛,賈琮都是利用一個個禮部官員包括黛玉在內的諸多功臣的小故事,將其展現在眾人眼前的。
最讓眾人動容的,是那些禮部小吏為了這百年大計,不避寒暑的奔走在京畿的各個角落,為公學選址、聘請夫子教授,督促勸說百姓將適齡兒女送去學堂等等一應事務辦理的井井有條。
等到正式推行全國,光是每年耗費的銀子就是難以想像的。
「朝廷每年在公學上的投入,竟然高達一千一百二十八萬兩!」
畫舫上的一人突然驚呼一聲,瞅著報紙上的數字一臉的不可置信。
明明只是一所小小的公學……
等等,一里之地一所公學,萬里疆域那得多少所?
朝廷要要供應學子們的書籍,給夫子教授的薪俸,以及推行蛋奶工程以強少年體魄……
一千多萬兩白銀,看似很多,怕也只是堪堪夠用吧。
這時有另一人眉頭緊鎖,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似乎在這片江南富饒地,人們談及如今文華興盛,只會說起某塊石碑上刻著的「仁義賢紳」、某位大義豪商,似乎從未提及朝廷在這其中的付出,以及那些朝廷官吏辛勤的勞作。
月票推薦票
今日先更到這裡,明日繼續!
最近略忙,有可能更新會遲一點,抱歉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