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實務

  第162章 實務

  林如海一般會在兩處地方會客,第一處是客廳,第二處則是書房,是以關係的親疏遠近,看他把會客地點選在哪便一清二楚了。這次都轉運鹽使司張一棟來訪,林如海便在書房會見了他,可見二人的關係還是挺密切的。

  張一棟是都轉運鹽使司的首席長官——都轉運使,秩正三品,比正四品的揚州知府還要高出一品,而大晉的十三道監察御史均是正七品,包括巡鹽御史,不過巡鹽御史這個職位特殊,開國之初只是臨差,後來演變成常職,品秩也有了變化,不是固定的,官員出任巡鹽御史之前是幾品就是幾品。

  譬如林如海,出任巡鹽御史前在戶部任郎中,秩正五品,所以現在也是正五品,品秩雖低於轉運使張一棟,但他事權大啊,代表皇帝監察地方鹽政,整個都轉運鹽使司的官員都得接受他的領導和考核,而且可以直接上達天聽,相當於手握尚方寶劍。

  所以張一棟雖然官職更大,但實際上卻是林如海的下屬,這就是大晉以小制大的官場特色之一。

  張一棟當年在船上釣魚時便見過賈環,不過此時見到林如海把他叫來書房作陪,也禁不住暗暗吃驚,看來林如海是要抬舉此子啊,不過轉念一想,此子既然救了林如海一命,後者要抬舉他也就理所當然了,更何況兩人還是親戚關係。

  且說雙方見禮後分賓主落座,賈環則十分上道地站在林如海一則,作為後生晚輩,自然要有後生晚輩的覺悟了。

  「如海兄氣色比往常好多了,可喜可賀啊!」張一棟捋著須欣慰地道。

  林如海輕咳一聲道:「虧得環哥兒,老夫才僥倖撿回一命,但身子骨卻是大不如前了,精力更是比不得以前,我本已向皇上請辭,奈何皇上不允。」

  張一棟吃驚道:「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假以時日,如海兄的身體自然會慢慢康復,何必急於請辭呢?」

  林如海嘆了口氣道:「本官擔任揚州巡鹽御史一職將近七載,一直兢兢業業,問心無愧,但近來彈劾本官的摺子層出不窮,又遭逢這次劫難,倒不如趁此機會掛冠歸去,怡養天年,偏生主上又不准。」

  張一棟勸道:「如海兄別介,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浪必打之。如海兄這些年的政績斐然,兩灘鹽稅年年足額及時上繳,朝廷上下有目共睹,皇上想必也心裡有數,這不,那些彈劾的奏本亦無法動得了如海兄分毫,不過蟬噪蛙鳴罷了,理他們作甚?」

  如今滿朝文武基本分成了三個派別,一派是站太上皇的舊皇派,一派是站乾盛帝的新皇派,第三派稱之為中間派,誰也不站,若再細分,中間派還可以分成騎牆派和務實派。

  賈環一直想弄清林如海屬於哪一派,按理,林如海是太上皇康平帝點的探花,而且祖上也屬於舊勛貴,理論上應該屬於舊皇派,但是林如海揚州巡鹽御史一職卻是在乾盛帝登基後上任的,而且一任就是七年,可見也十分得乾盛帝信任,否則也干不到現在了。

  而經過這段時間觀察,賈環覺得林如海其實是中間派,既不站太上皇康平帝,也不站乾盛帝,或者說他就是個中間派中的務實派,只干實事。

  鹽稅占據了大晉國庫收入的近三成,有時甚至達到四成,可見鹽銳收入之重要,而兩淮地區又是全國最大的產鹽區,也是鹽稅收入的最主要貢獻地區,光去年就向國庫上繳了五百多萬兩的稅銀。

  試想一下,揚州巡鹽御史這個職位是何其的重要,林如海能夠保證每年及時足額向國庫上繳鹽稅,簡直就是財神爺,有這麼一個合格的財神爺,康平帝和乾盛帝自然都默契地不去動他,倒是形成了一種默契的平衡,所以林如海才能穩穩妥妥地在這個職位上坐了七年。

  而現在呢,遼東吃緊,朝廷開支大,花錢如流水,那就更需要穩定的財政收入,林如海揚州巡鹽御史的職位自然就更穩了,估計這也是那麼人彈劾林如海,但乾盛帝卻置之不理,甚至連林如海主動請辭也不批准的主要原因吧。

  這時,只聽張一棟又慨然道:「袁宏泰與本官乃同年進士,如今在遼東戰敗殉國,遼陽和瀋陽淪陷,整個遼東盡入金人之手。努爾哈赤此人雄才大略,其野心不小,必不僅僅滿足於偏安遼東一隅,如今兵強馬壯,又挾連勝之威,倘若渡河進攻遼西,遼西守軍未必能抵擋得住,一旦遼西再入敵手,那麼努爾哈赤便可兵臨山海關,直逼我大明京師。

  如海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你我雖不擅沙場征戰,卻承蒙皇恩浩蕩,分管兩淮鹽政,正是為國出力,共克時艱之日,此時若請辭,豈不上辜負於國君,下有愧於黎民?」

  林如海聞言精神一震道:「成梁兄一言驚醒夢中人啊,本官慚愧之至。」

  賈環訝然看了張一棟一眼,此人竟有如此高尚的家國情懷,以前倒是小看他了。

  張一棟捋須道:「據說皇上已經下旨重新起用熊廷百經略遼東,而熊大人一向的策略是固守待攻,花費巨大,這次袁宏泰兵敗,前方損失慘重,大量的輜重盡入敵手,兵甲要重新打造、軍糧要重新籌集、軍餉要備足,花錢如流水啊。昨日本官已經收到戶部的公文,今年鹽銳每引增加到七兩,再增發二十萬引,兩淮增發六萬引。」

  賈環不由吃了一驚,據他所知,大晉的鹽稅在前幾年大概是每引六兩左右,而整個大晉劃分為十綱,每綱限售二十萬引鹽,應收稅銀1200萬兩左右。

  如今每引鹽稅升到七兩,也就是每引多收一兩銀子,然後還增加二十萬引鹽產量,那就相當於多收340萬兩稅銀,嘖嘖,這分明是要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啊,朝廷真就這麼缺錢了?

  況且,大晉的鹽引是一引三百斤,增產二十萬引便是6000萬斤,分配到兩淮地區的六萬引就是1800萬斤,而兩淮地區的鹽場能增產那麼多鹽嗎,即便產能足夠,又能賣得出去嗎?

  賈環偷偷瞄了一眼林如海,果然見到後者眉頭緊皺,顯然十分為難,良久才道:「兩淮增加六萬引的配額,現有的鹽場產量怕是不夠的,新開鹽場的話,煮鹽的灶戶卻也不夠,此事怕要從長計議了。」

  張一棟苦笑道:「戶部催得急,只怕不容許咱們從長計議了,新開鹽場迫在眉睫,灶戶不夠便招用農戶和流民。」

  林如海看了張一棟一眼道:「既然如此,成梁兄可有合適的鹽場修選地?」

  張一棟精神一振道:「倒是有了兩處,一塊在鹽城縣,一塊在通縣。」

  林如海點頭道:「且容本官考慮兩日,到實地查看過,再作定奪吧。」

  張一棟聞言欣然同意,又閒聊了片刻才離開。

  林如海端起茶來喝了一口,微笑道:「環哥兒,你的文章自是極好了,四書五經也稔熟,但是於實務這塊還有欠缺,策論題答得好不好,主要還是看實務,姑父現在讓你接觸實務,於你以後做策論題大有益處。」

  賈環忙道:「姑父用心良苦,環兒銘感於內。」

  林如海擺了擺手道:「說這些就見外了,嗯,這幾日你也隨我往鹽場巡視吧,順便也了解一下鹽課方面的實務。」

  賈環連忙點頭稱是,這時一名下人在書房外面稟報導:「老爺,璉二爺求見。」

  「嗯,讓璉哥兒進來。」林如海和聲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