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小師弟你說的很對,我們應該把對師尊的尊重放在心裡,而不是流於表面。是貧道著相了。」
「師尊曾經教導我們,所謂修行,便是修心、踐行。」
「其中,修心在前,踐行在後。內心的修行足夠了,自然而然就會掌握更高層次的力量,然後用之來踐行自己的道。」
「倘若一味地追求力量,而不修行內心,那就是力量掌控人,而不是人掌控力量了。」
「只是,這個道理雖然簡單,卻也並非是所有人都能悟透的。如今,絕大多數修行之人依舊是忙於追求表面的強大而忽視了內心的修行,實在是可惜。」
「小師弟你這番話,雖然說法不同,卻也與師尊的教導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只要我們把對師尊的尊重放在心裡,平時的一舉一動自然就會表現出來,而如果只是表面上尊重師尊,內心裡其實並沒有太過在意,那麼即使能演得了一時,終究還是會露出馬腳。」
「貧道受教了。」
面對葉逍的那一番說辭,廣成子僅僅只是略作思索,便恍然大悟,成功被葉逍說服,然後就是這麼一大通感嘆。
與此同時,廣成子身上的氣息也是一陣變幻,整個人的氣質卻是變得更加質樸,顯然是有所悟,有所得。
玉虛宮內,正支著耳朵偷聽的元始天尊聽到廣成子這麼說,又感受到廣成子身上的變化,當即也是讚許的點了點頭。
不愧是貧道的好徒兒,舉一反三,孺子可教也!
唯有站在廣成子面前葉逍,面對廣成子這麼一通長篇大論,現在已經是滿頭問號了。
天地良心? 他真的只是單純想忽悠一下廣成子? 順便舔一舔玉虛宮裡的某位傲嬌天尊,以防他老人家怪罪自己不去拜訪? 現在這是什麼神展開?
我說廣成子師兄? 你到底腦補了些什麼東西啊?
而且你腦補也就算了,怎麼還搞得突破了呢?
只是就算他心裡疑問再多? 也不能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
不然的話,且不說廣成子會是什麼反應? 他那位傲嬌師伯絕對會第一個打死他。
因此? 葉逍也只能道:「師兄你能懂最好。畢竟,懂的都懂,不懂的人咱們給他解釋了他也不一定能懂。這種事情裡面牽扯的東西太多,只能說該懂的自然會懂? 不該懂的說的再多也未必有用? 有些人不懂裝懂,有些人懂了裝不懂,懂得人可能會覺得不懂的人都懂,不懂的人也可能會覺得懂得人不懂,所以這種事情強求不得。師兄你能聽懂自然是最好的? 我就怕師兄你也聽不懂............師兄你懂了嗎?」
廣成子:............?
他怎麼覺得自己之前明明懂了,可是現在聽葉逍說完這麼一大通之後? 他突然覺得自己好像還沒懂呢?
「那個,小師弟? 貧道突然覺得自己有些地方好像還沒有特別明白,不然小師弟你再跟貧道說一說?」
猶豫了一下? 廣成子湊到葉逍身邊? 小聲說道。
話說? 剛剛他還高談闊論,一副自己什麼都懂的樣子,現在轉過頭來就要向葉逍請教,其實心裡還挺不好意思的。
不過葉逍也不是外人,在自家人面前丟臉總比出去丟臉好,所以廣成子最後還是決定問一問。
葉逍:............
不是,你剛剛都突破了現在你告訴我還有些地方沒明白?
任由廣成子拉著自己朝著他的洞府裡面走去,葉逍也是有些心虛。
難道他忽悠過頭了?
這回頭不會把廣成子給忽悠出心魔來吧?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元始天尊豈不是要打死他?
葉逍越想越心虛,於是試探性的問道:「廣成子師兄你剛才到底懂沒懂?」
聞言,廣成子腳步一頓,臉上露出一抹思索之色,然後遲疑著說道:「好像是懂了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懂。所以貧道也不知道自己懂沒懂,還需小師弟幫貧道解惑。」
聽到廣成子這麼說,葉逍也是稍微鬆了一口氣。
沒懂就對了。
畢竟,他那番話純粹就是用來忽悠人的,如果廣成子真的領悟出點什麼來了,那才有問題呢!
想到這裡,葉逍也是連忙拉住廣成子,解釋道:「師兄你這種狀態就對了,我也不需要再跟師兄你講解什麼了。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種似懂非懂的狀態,就說明師兄你理解的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
「大師伯曾經說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師兄你這種似懂非懂的狀態,不是恰合此道嗎?」
「哦!」廣成子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小師弟果然大才,你不說貧道還沒發現,現在看來,大師伯和師尊的道原來還有這些相通之處。正所謂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現在看來,此言不僅僅說的是師尊和大師伯還有師叔之間的關係,同時說的也是他們的道。」
葉逍:......
你又懂了?
然而,葉逍不知道的是,此刻不僅是廣成子,就連玉虛宮中的元始天尊,在聽完葉逍和廣成子的對話之後也是陷入了沉思。
莫非,貧道的道和大兄以及通天那廝的道之間真的有一些共通之處?
但是貧道以前和大兄還有通天那廝論道的時候怎麼就沒有發現呢?
可如果沒有想通之處,僅憑廣成子和逍遙子這兩個小輩又怎麼能找得到相通之處?
看來,要抽空再找大兄和通天那廝論論道了。
就在元始天尊也陷入了思索之時,葉逍面對廣成子的這麼一番說辭,總不能說這些都是你腦補的,我什麼都不知道吧?
所以,他也只能順著廣成子的話頭說道:「師兄你這麼想就對了。我只能說懂的都懂,師尊和大師伯二師伯雖分三清,可殊途同源,解釋源自盤古傳承。在這種情況下,互相攻訐,孤芳自賞實非相處之道。道不同,也未必要不相與謀嗎。求同存異,才是正確的相處模式。」
「求同存異」這四個字從葉逍口中說出,這一次,廣成子終於沒有什麼驚人的見解了。
或者,他沒有來得及發表什麼驚人的見解。
一陣驚人的氣勢從玉虛宮內升起,並且不斷的拔高。
沒錯,在聽到「求同存異」這四個字之後,元始天尊,他悟了!
他回憶起了當初三清還未分家時相處的種種。
在成聖之初的那段時間,三清都還暫時居住在崑崙山,而那段時間,也是他和通天矛盾最深的時候。
那個時候的他們剛剛成聖,正是對自己的道最為明晰的時候,因此,當他們看向彼此的道時,滿眼都是與自己不同的地方,卻忽略了那些他們的道,其實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畢竟,異樣的色彩就算只有一點也會被輕易發現,而相近的色彩就算有再多也容易被忽視。
在這種情況下,各種爭論、衝突也是相繼發生。
最後的結果所有人都知道,三清分家,原本熱鬧的崑崙山上只剩下他一人,帶著自己的那些弟子門人。
曾經的三清殿也變成了玉虛宮,不復當初的模樣。
可問題是,他們是兄弟啊!
兄弟之間,理應互相包容,互相遷就才是。
他們的道雖然有衝突,但是三清同源,他們的道也都偏向教化一途,只是每個人偏向的教化方式不同罷了。
可就算方式不同,同為教化一道,又怎麼會沒有共通之處呢?
求同存異,這才是他們應該做的啊!
想通了這一點,元始天尊頓時覺得自己心中某個鬱結很久的結被打開了。
他,悟了!
正常情況下,就算是普通修士頓悟,都會從中獲取無限好處,就更不用說聖人頓悟了。
只見玉虛宮上空天花亂墜,地涌金蓮,紫氣東來,慶雲高懸。
與此同時,元始天尊的氣息也是一再拔高,其動靜之大,直接驚動了三界。
無數大能都忍不住看向了玉虛宮的方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桃源洞中。
感受到玉虛宮方向傳來的動靜,葉逍和廣成子也是面面相覷。
尤其是葉逍,他現在尤其的懵。
千萬別告訴他,元始天尊弄出來這麼大的動靜,也跟他有關!
玉虛宮上面的異相持續了很久方才消散。
所有人都明白,這一次元始天尊又邁出了即使對聖人來說都至關重要的一步。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覺得這一切就要落幕的時候,一尊法相莊嚴的巨大法身卻是在玉虛宮上方浮現。
正是元始天尊。
只見那巨大的法相唇齒啟合,其蘊含了無上法力的聲音也是響徹三界:「大兄,三弟,貧道今日聽逍遙子一番話,貧道有所悟,吾等兄弟許久未曾真正會面,今日貧道欲邀大兄與三弟來玉虛宮論道,不知大兄與三弟意下如何?」
元始天尊這一番話說出,老子和通天還沒有回應,葉逍已經徹底無語了。
話是他說的不假,可問題是,之前廣成子悟了,現在元始天尊也悟了,他自己怎麼就沒領悟到什麼東西呢?
難道說腦補這種東西也需要師承的嗎?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他願意稱元始天尊和廣成子這對師徒為腦補最強好吧!
不過心裡吐槽歸吐槽,葉逍現在肯定是不敢打攪這大佬之間的對話的。
在元始天尊發出邀請之後,很快,首陽山的方向就傳來了老子的回應:「善。」
雖然只有一個字,但是熟悉老子的人都能聽出他語氣中的欣慰。
而在老子做出回應之後,金鰲島的方向,一道劍光直接沖霄而起,朝著玉虛宮的方向而來——正是通天御劍而來。
雖然沒有言語,但是他已經用行動做出了回答。
見狀,元始天尊的法相也是露出了一抹笑容。
隨即他又繼續道:「此番論道,但凡三教弟子皆可來崑崙山聽講,此為,有教無類。」
說完這句話,元始天尊的法相方才消散。
然而,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元始天尊的這最後一句話,其所帶來的的轟動可以說比前面所有的東西加起來都要大。
有教無類,這正是通天教主的教化理念。
元始天尊一度將其斥為邪道。
可以說,三清分家,通天教主的「有教無類」這個理念所引起的和元始天尊的衝突要占據大半功勞。
結果現在元始天尊居然說有教無類?
如果不是聖人的氣息做不得假,許多人指不定都要懷疑一下這個元始天尊是不是別人冒充的。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在元始天尊的法相說出「有教無類」這四個字時,那道從金鰲島方向朝著玉虛宮而來的青色劍光肉眼可見的踉蹌了一下,似乎是翻了個跟頭,然後過了半天才恢復過來。
就連那剛剛從首陽山上升起的雲團都抖了一抖,然後幾根不明的東西從雲團上灑落,疑似是某老道手抖之下不小心拽掉的鬍子。
當然了,就算是再怎麼難以置信,話,元始天尊已經說出來了,該接受的還得接受。
不過,現在所有人都比較好奇的是,那個被元始天尊點名提到的逍遙子,到底是說了什麼,居然能讓元始天尊做出這麼大的改變。
聖人一念億萬里,很快,老子和通天教主的身影就相繼在崑崙山上方出現。
兩人對視一眼,然後不約而同的朝著桃源洞得方向看了一眼,不過最後都沒有說什麼,然後就入了玉虛宮。
雖然他們也很好奇葉逍到底說了什麼,但是元始天尊既然說了此次論道三教弟子都可以來聽講,那麼就等三教弟子都來的差不多了再說吧。
在這之前,他們還是先去找元始天尊探探底,看看究竟是什麼情況,也好有個心理準備。
與此同時,那些不在崑崙山的三教弟子——主要是截教弟子,還有一些外出未回的闡教弟子,不管手頭有什麼事都是趕緊放下,紛紛動身朝著崑崙山趕來。
三清論道這種大機緣,沒有人會願意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