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種氛圍在景帝時期達到了巔峰。」
「飛將軍李廣、程不識二人的存在讓匈奴在景帝時期進入中原成了一個極小概率的事。」
「而在武將保衛邊疆,國內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大漢的抵抗情緒越來越小,甚至於開始從官員向皇室邁進。」
隨著蘇曦的訴說,大家都面色嚴肅起來。
國家危險了。
華夏自古以來的特徵就是不怕別的地方出問題,就怕腦子出問題。
思想滑坡,再多的底牌都沒用,
單手開戰車—
「所以這個時候公羊派出現了。」
蘇曦喝口水,繼續道。
「沒錯,這個時候公羊派出現了。」
「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拿著匈奴威脅論和大復仇大報復,以及天人合一還有天子為君父等理論出現。」
「這些理論首先是天子為君父,加強了皇帝和臣子的關係。」
「第二是大復仇大報復。」
「第三是匈奴威脅論。」
「第四是天人合一。」
「綜合來說就是給大漢臣民一種皇帝是我爹,我爹受辱我得報復回去,我爹的爺爺和奶奶被人侮辱了,我更得報復回去的思想。」
「而天人合一告訴大家,皇帝是上天的兒子,匈奴打過來,皇帝受辱,天下就會天災不斷,你就會吃不飽飯。」
「要想解決吃飯的問題,就要干翻匈奴。」
「要不管不顧的干翻匈奴。」
蘇曦的解釋通俗易懂,聽的其他人一愣一愣的。
你解釋的真沒毛病。
單手開戰車—
「為啥公羊派的大報復在你嘴裡就成了街邊流氓的污言穢語。」
孔夫子直接無語了。
他覺得蘇曦在變相侮辱他們儒家。
蘇曦偷笑,大佬,請自信點,我就是在侮辱你們儒家。
「@蜀國丞相,武侯先輩,您說說,在你們漢朝是不是打匈奴高於一切。」
蘇曦擺擺手,請諸葛亮出來解釋。
諸葛亮無語,他不想參合進來。
紈絝子弟—
「沒錯沒錯,在漢朝,在我這個時期,現在就是打匈奴高於一切利益。」
霍去病激動。
就是這樣沒錯的。
紈絝子弟—
「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打匈奴,把匈奴往死里打。」
「他們告訴我的都是匈奴兇狠殘暴,他們會生吃小孩,我將來有能力了,一定要打匈奴。」
霍去病激動啊。
蘇曦說到他心坎去了。
霍去病一說,諸葛亮就不開口了。
蘇曦滿意的笑了。
霍去病真是一個好人。
「董仲舒的這套理論直接讓漢景帝驚為天人,迅速在民間傳播起來。」
「這也是漢景帝放棄他一開始選擇的太子,轉而選擇武帝的原因之一。」
「武帝上台時就放棄了景帝時期的文武群臣,轉而從民間從儒家內部的公羊派中選擇臣子。」
「尤其是在火燒甘泉宮後,武帝對匈奴的恨意達到了滔天的地步。」
「儒家為了登上歷史舞台,成為唯一的正統,這個時候是不留餘力的奶武帝。」
「雙方一拍即合,就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蘇曦能說啥。
只能說在漢武帝眼裡,誰支持他打匈奴,誰就是好人。
農家此時講究休養生息,武帝的回答是:
去你大爺的,老子就是要打匈奴,文景修養兩朝了,再修養就廢了。
墨家講究兼愛非攻,武帝的回答是:
更去你大爺的,天下之大,老子沒辦法和匈奴平分。
法家講究法理法度,一切都要有根據,武帝勉強接受,直接把法家獻祭給儒家,來個儒皮法骨,用法律治理國家,維護國家秩序,用公羊派武裝頭腦,一起干匈奴。
蘇曦也無奈,武帝也是一個任性之人,誰支持他誰就是好人,不支持他的都是壞人。
「這個時候率先支持武帝打匈奴的儒家就是好人。」
「公羊派武裝完了頭腦,董仲舒他們又適當的提出,他們儒家可以把其他家族都吸收,只要披著儒家的外衣就行。」
「估計此時的武帝想了想統一思想的好處,也就果斷同意,把其他殘餘的諸子百家統統獻祭掉,換來一個支持他的巨無霸怪物儒家。」
「儒家此時已經成為了公羊派武裝頭腦,法家規矩維持身體運轉,農家當做雙腿,支持前進,墨家機關術成為雙手,讓他對敵的終極存在。」
「至於道家,此時已經拐去去修仙了。」
孔夫子驚呆了,公羊派這麼會抓機會嗎?
這是一波起飛的節奏啊。
單手開戰車—
「那儒家這就已經達到巔峰了。」
「吞併諸子百家,此時的儒家都做到了思想上的一統,都把諸子百家煸入工的序列了。」
孔夫子一眼就看出了儒家的操作,否定諸子百家的思想,把他們的實業部分留下,比如農家種地,法家編纂法律,墨家去弄機關,而只留下他們儒家來當官,並且成為思想上的大一統。
孔夫子此時想吼一句,儒家牛逼,公羊派厲害。
這真是抓住機會,一波帶走所有敵人。
「完全沒有,此時的儒家只是剛剛崛起,還沒達到真正的巔峰。」
蘇曦無語,你孔夫子實在太看不起儒家了,這叫什麼巔峰,儒家真正的巔峰可比現在恐怖多了。
單手開戰車—
「繼續繼續,現在的儒家可都做到思想大一統了,撐死就是那些貴族還保留了一些百家思想,但明面上肯定是儒家一家獨大。」
「而且這個時候儒家應該沒有對手了,還能超越誰,還有誰能打。」
孔夫子現在就想喊一句還有誰,還有誰能打。
孔夫子搓手,心態瞬間恢復。
聽自己的後人如此牛逼,他興奮啊。
哼,頭髮長,見識短,儒家若是就這麼點實力,豈能成為千古永傳的唯一家族。
「儒家接下來的操作就不是和人斗,而是和自己斗。」
「他們開始不停的完善自己的制度,把自己的觸手深入到國家方方面面。」
「西漢時期他們進入了世家,東漢利用察舉制逐步控制官場。」
「晉朝的時候九品中正制讓儒家又一次攀越高峰,開始和皇帝共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