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忠奸錄
這邊黑雲軍一出兵,都沒朝雲中出兵,拓跋什翼健猶如驚弓之鳥一般,棄盛樂城而走,遁入草原之中……
李躍有些哭笑不得,這廝還是有分自知之明。
不過他如此膽怯,以後想要剿滅他只怕更難。
草原太大了,從北海到漠南,從大鮮卑山到金山,翻過金山,依舊是廣袤無垠的草原。
兩三萬人馬投進去,杯水車薪。
漢匈之戰,大漢動輒出兵一二十萬,犁庭掃穴,依舊沒有完全滅亡匈奴,一部南下,成為南匈奴,一部西走,翻過金山,成為西匈奴。
「陛下何不聯合柔然人,夾擊拓跋什翼健?」劉應勸諫道。
吞併燕國後,高句麗、百濟、柔然都遣使入梁,請求冊封。
李躍一概沒有理會。
聯合柔然人,意味著要支持他們,輸送兵器鎧甲糧食。
但柔然人的威脅不比拓跋什翼健小,他們更兇殘,更有野心,一旦吞併代國,一定會南下。
「鮮卑無論如何都算華夏近親,沐中國之王化,柔然人卻非我族類,就讓他們在草原上狗咬狗,大梁誰也不幫。」
不是李躍看不起拓跋什翼健,而是這幾年這廝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志大才疏,翻不起什麼大浪來,容易對付。
而柔然人是一個未知不可測的對手,自然要謹慎一些。
就在兩人商議柔然時,辛粲捧著兩本書,獻寶似的前來覲見,「耗時四年,臣修纂的《晉書》終於完成,請陛下過目!」
親衛遞上,李躍隨意翻看了幾章,比上次公允多了。
司馬家乾的破事一件沒少,尤其是八王之亂,將司馬家的無恥無能貪婪的嘴臉全都展現出來。
當然,這並不是他一人的功勞,而是整個文學館四年的成果。
能送到李躍面前,已經經過審核。
「此書一成,晉室正統再去三分!辛老居功厥偉。」李躍稱讚不已。
辛粲滿臉紅光,「此乃臣之本分,當年臣正因看不慣司馬氏嘴臉,所以沒有南下,留在滎陽,得遇陛下!」
「辛老有心了,著書局印刷,先放給江東。」李躍一臉古怪笑意,身上一陣肉麻。
這廝當年可是動不動就勸自己投歸江東,而他之所以留在滎陽,一是沒跑成,二是江東看不上他。
辛氏早就沒落了。
「臣除了晉書,還作了一本忠奸錄,自漢魏以來,所有重臣、佞臣皆在其上,可令其流芳千古,亦或遺臭萬年!」辛粲得意洋洋道。
李躍一愣,這招夠毒的。
士族除了爭權奪利,還極其愛惜名聲。
這本忠奸錄一問世,只怕南邊的士族們寢食難安。
江東士族門閥,誰的屁股後面是乾淨的?
第一個造司馬家反的正是出自琅琊王氏的王敦,司馬炎的女婿……
謝家先祖謝纘,在高平陵之變中帶頭投靠司馬懿,阻止桓范外逃,得司馬懿重用,此後世代簪纓,謝家由此而興。
李躍翻看了幾頁,「辛老不愧國家棟樑!」
要對付士族,還是要靠士族,只有他們最了解自己的死穴。
「若非這些喪盡天良之輩,華夏焉能如此?幸蒼天不棄,陛下出滎陽,方能重振我華夏!」辛粲一把年紀了,拍起馬屁來臉不紅心不跳。
李躍盯著他,感覺不太像是他想出的點子。
若有這腦子,辛粲當年也不會一再鼓動自己投晉。
這麼多年,誰有幾斤,誰有幾兩,李躍太清楚了。
劉應眼中帶著戲謔,「此書真為辛老一人所作?」
辛粲望著劉應,乾笑兩聲,「令尊也參與其中。」
劉應之父劉尚,一向醉心書卷之中,能想出這東西不奇怪。
李躍疑惑的望著辛粲,辛粲又乾笑兩聲,「還有……崔潛、韓緒、鄭昌、盧偃……」
李躍一陣無語,人越老越不要臉……
不過也能理解,大梁取消了門蔭入仕,辛粲的兒子辛伸孫子辛茽都是泛泛之輩,屢試不中,眼看辛家就要後繼無人了。
永嘉之亂後,辛氏倒也出過幾個人物,侍中辛勉與晉懷帝司馬熾一同被俘,劉聰愛其才,以毒酒逼之。
辛勉寧死不屈,「大丈夫豈以數年之命而虧高節,事二姓,下見武皇帝哉!」
大儒辛謐屢次拒絕劉聰、石勒的招攬,後冉閔起事,召其為太常,辛謐勸其歸順東晉,然後絕食而死。
不過這兩人都是隴西辛氏,跟辛粲的潁川辛氏早已分道揚鑣。
劉尚、崔潛、韓緒、鄭昌、盧偃……
一看姓氏就知道是關東士族對江東士族的一次反擊。
他們鬥起來,對李躍對梁國而言是好事。
士族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與外面斗,內部也會鬥來鬥去。
忠奸錄一出,等於扒掉了江東士族的底褲,同時正本清源,否定了司馬氏江山的合法性。
晉朝怎麼來的,天下誰人不知?
江東士族誰的名字記在上面,誰就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等於大梁拿到了天下的輿論主導權。
偉人說過,輿論陣地你不占領,就會被敵人占領。
誰擁有輿論主導權,誰就有正統的解釋權!
「辛老這本忠奸錄尚缺四人名字。」李躍盯著辛粲。
書中還是有所保留,為尊者諱。
「何人?」辛粲大感興趣。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李躍沉聲道。
他們才是天下禍亂的源頭,為了奪取司馬家的江山,一步一步向士族妥協,別人篡位,好歹偷偷摸摸的干,不敢太出格。
連董卓都知道先廢君,再私底下一杯毒酒解決,司馬家洛水之誓,大街之上堂而皇之的弒君。
華夏幾十年深重的苦難,屍山血海,追溯源頭,還是司馬家的八王之亂。
不把司馬家釘在歷史恥辱柱上,李躍絕不甘心。
「這……」辛粲猶豫了。
忠奸錄的立足點就有問題,將國破家亡推到幾個奸臣身上,怎麼可能?
李躍打斷他的廢話,「就這麼辦,著文學館再出四篇奸臣錄,不必避諱司馬懿之軍功,勿求公正,不偏不倚,天下人自有明斷。」
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司馬家什麼德行,誰心中沒數?
李躍不搞歷史虛無,實事求是,唯有如此,忠奸錄才能深入人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