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大婚(上)

  其實今天面聖,主要是和皇帝商討結親的時間和禮制,崇武皇帝也認為長沙郡王馬寶病體日重,前線軍情緊急,婚事宜早不宜晚,先把大事定下來,朕也算了了一樁心事。【Google搜索】

  經郭泰捷和女方媒人馮錫范反覆商議後,二人一致認為本月初八乃是黃道吉日,宜婚嫁,崇武帝也拿出泰山大人的氣派,當場拍板同意,又下旨,著錦衣衛把他的龍輦抬到溧陽,將長沙郡王馬寶接至南都,參加婚事。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皇子或親王在成婚之前,皇室都要派專人教以人倫,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勝任「上以事宗廟,下以續後世」的重擔。

  按大明祖制,負責教授人倫之道的通常是禮部左侍郎,不過這次成婚的並非太子,也不是皇子,而是公主和郡主出嫁,因此自然不能由外朝的官員來教授人倫。

  外官不能出面,只能由內臣操辦了,只不過大明復國不久,宮中也沒有熟悉皇室婚嫁規章制度的內臣的,王皇后索性將此事承擔了下來。

  雖說王皇后是過來人,可人倫之道畢竟是夫妻間的隱私,說出來怎麼也是羞人的事。所以王皇后特意讓宮人將人倫之道寫在一張細絹上,再由她轉交給自己女兒,先讓她熟悉熟悉。她只需象徵性的說幾句便可,這樣既可完成使命,讓女兒知道將要發生的事和怎麼做,又避免母女之間尷尬,實在是兩全其美。

  如今朝廷新立不久,長江一線大戰一觸即發,地方上民生又凋零殘破,所以這次公主和郡主下嫁之事,無論是作為男方的馬寶還是代表女方的王皇后和董太妃都認為不宜大肆操辦,當一切從簡,但是該有的禮儀自然是都不能少,否則皇室的威嚴氣度豈不掃地。

  正月初七,王皇后和董太妃進入公主寢宮時候,內宮女官陳如意正帶著幾個宮人正教授朱毓嫻和鄭淑儀大婚時具體的禮儀,皇家規律森嚴,規章禮儀繁瑣,令二人聽的頭昏腦脹,又礙於有女官在場,不好說什麼,只苦著一張臉,巴巴地望著王皇后和董太妃。

  「東陽、華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們和楚王既有婚約,這行婚配之禮,自然是理所應當,出嫁從夫,你們嫁到楚王府,凡事就要以你的夫君為主,萬不可再使小性子。」

  親生女兒嫁人,王皇后又是小戶人家出身,自然心有不舍,強忍著眼淚,溫言勸了幾句,董太妃張了張嘴,想要說什麼,但最終還是忍住了。

  馬仲英並不是第一次娶親,當在昆明是也見過自己的幾個哥哥娶親,但那會他們只不過是按普通軍官的禮儀結婚,和宮中的禮儀大有不同,雖然他極力要求簡辦,但聽了禮部官員介紹完婚禮流程後,也覺得腦殼子疼的厲害。

  只不過迎娶公主之事,關乎皇家威嚴和自己這個楚王的體面,馬仲英按規矩行事了。

  楚王府那邊,自皇帝宣布正月初八下嫁公主和郡主後,前來送禮的大小官員便絡繹不絕,便是被架空的馮錫范也送來了賀禮。

  人往高處走,楚王殿下大權獨攬,除了還未加九錫外,幾乎可以算是大明朝堂上的立皇帝,南都和江南的軍民百姓甚至流傳著朱和馬共天下,自然要趁著楚王殿下大喜的機會巴結巴結。

  禮部官員擬定了納采問名等禮儀後,即在楚王府和皇宮布置典禮會場。按大明制,陳設儀仗於楚王府外。設置兩張桌子,鋪上杏黃色緞子桌布,一桌上面放「節」,另一桌上面放「問名」書,那些準備送往宮裡的彩禮物品,也一應俱全的擺在上面。

  兒子一下子娶兩個婆娘,大兒子和二兒子的婚事金光祖和牛天宿也張羅了人家,雖然還請媒人過去說親,但有小兒子的面子在,馬寶相信這婚事也差不離了,身體竟有了起色,儘管還不能下塌,勉強坐起來進點粥食,還是可以的。

  自洪武朝後,明朝還從未有過下嫁公主、郡主為人妻之事,都是尚駙馬或者儀賓,說句不好聽得就是招女婿,因此這次公主下嫁對朱明皇室也好,對鄭家也罷,可以說是大姑娘上轎,頭自回。

  如同木偶一樣,從三更開始就被下人們擺弄了近兩個時辰,完成了問名禮後,馬仲英便是身大紅吉服,帶著各色彩禮,以及迎親的隊伍,直奔皇城而去。

  宮中,東陽公主和平陽郡主在熟悉完人倫之課後,即行納吉、納徵禮。納吉,就是算八字,即為結親的事占卜吉凶;如果是吉兆,生辰八字兒又合適,就請媒人攜帶禮品去成婚。納徵,就是送訂各種結婚禮品。

  古語云:「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見。」行納吉、納徵禮,宮中仍要舉行相應的禮儀儀式,禮部早就在皇宮布置了紅綢縵帳,幾乎將紫禁城籠罩在紅雲中。

  天未亮,東陽公主和留在宮中的平陽郡主便被宮人們喚醒,卻是讓她沐浴,沐浴時,反覆地用以綠豆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護膚品、又用各種名貴香料,揉面擦身。

  沐浴之後,宮女們又在二人臉上撲香粉,畫眼線,塗眼影,描青眉,抹紅唇,再在二人臉上,鼓搗出兩塊腮紅來,這是明朝女子出嫁固有的打扮。

  馬仲英雖然權傾朝野,在朝堂上說一不二,可是這結婚禮儀,卻不得不聽禮部官員的擺布,不過馬三德和周挺卻是統領著內衛全程戒嚴,街道上看熱鬧的人群中也布置了不少錦衣衛密探,生怕在這大喜之日,鬧出事端,擾了楚王殿下和兩位王妃的好事。

  在正陽門接待的乃是崇武皇帝的兩個兒子朱和垠、朱和頃和閩親王鄭克塽。

  朱和垠和朱和頃本姓王,直到到了瓊州才改姓朱,不過他們的名字卻大有深意,因為大明燕系取名也是朱元章定好的,取自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而最後一個字,則都帶了土字,明朝歷代皇帝,除太祖皇帝外,其餘歷代子孫,都必須按五行相生相剋取名,朱慈炤這一輩都帶了火字部守,火生土,崇武皇帝的下一代那就必須帶個土字。

  朱和垠、朱和頃其實也見過幾面,許是因為身份轉變太過突然的緣故,朱和垠的話並不多,見了馬仲英,說不上有多熱情,但也不算冷澹,朱和頃卻是眉開眼笑,跟在馬仲英身邊忙前忙後,閩親王鄭克塽則畏畏縮縮,甚至都不敢抬頭看馬仲英。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