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視覺奇觀

  第330章 視覺奇觀

  個人好惡放在一邊,把對藝術性的追求也放在一邊,僅以流行音樂商業化的標準來看,《Bad Things》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

  這是一首將主流廠牌的成功公式套用到極致的優秀範例。

  起手就是副歌部分最讓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在歌詞細節稍有改動的前提下,會使樂迷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Deja Vu錯覺。

  我是不是以前聽過這首歌?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我對這段旋律會如此熟悉?人類最無法抑制的就是好奇心,待他們在腦海中搜尋到答案的時候,《Out of My Head》的精華部分已經至少循環兩遍,歌曲也進入第41秒了。

  絕大多數音樂流媒體平台規定,只要連續收聽一首歌30秒,就算是一次有效播放。

  這便是《Bad Things》首周播放量能達到570萬次的緣由。

  投機取巧,沒錯,但這是每個唱片公司都在玩的遊戲。誰能堅持30秒,誰就能拿到版稅,這種計算規則的影響下,未來這種把高光部分放在開頭的歌曲只會越來越多。

  一如數年之後,每個人都能分析兩句的短視頻平台黃金三秒法則。

  單刀直入的開場能提高聽眾留存率,精心設計的編曲結構,也能給人帶來像好萊塢動作電影一樣延綿不絕的暢快感。副歌起頭,主歌的饒舌部分只有不到三十秒,隨後接棒的便是MGK經過autotune處理的大白嗓唱腔,雖然演唱者毫無技巧可言,但這一段旋律上作曲家麥迪遜-洛夫卻花了不少心思。

  她以《Out of My Head》原曲的主題旋律為中心,為其構建了一個八小節的pre-chorus。簡單易記、朗朗上口,為主歌與副歌之間,巧妙地鋪設了一個情緒遞進的橋樑。

  《Bad Things》總長度3分59秒,除了14秒的intro,和13秒的break之外,整首歌曲都沿承了Chorus - Verse - Pre-Chorus - Chorus的結構,平鋪直敘,不玩任何花哨的編曲技法,把最直接的信息和最純粹的情緒天然去雕飾地呈現給聽眾。

  麥迪遜-洛夫和The Futuristics生怕樂迷們不知道重點在哪裡,還在break之後直接砍掉主歌,把pre-chorus和副歌部分重複了第三次。

  換句話說,《Bad Things》基本上就是把《Out of My Head》最精華的唱段掰開了揉碎了,加了一點饒舌元素的現代佐料,炒出了三道一模一樣的好菜,缺乏變化,但是量大管飽。

  非要在影視界找個對比的話,《疾速追殺》擁有最為相近的製作思路:簡單交代一下誰殺了基努-里維斯的狗,接下來就是90分鐘酣暢淋漓的廝殺。

  知道觀眾最想看什麼,最不想看什麼,是《疾速追殺》以小博大,用2000萬美元製作成本建立起一個電影宇宙的秘訣。

  而知道聽眾最想聽什麼,最不想聽什麼,也是《Bad Things》在兩位藝人都不算是一線巨星的情況下,得以迅速積攢播放列表,憑藉4600萬人次的覆蓋率排名本周電台榜第17位的法寶。

  全是爽點,沒有廢話。

  商業電台,需要的就是這種,不管哪個部分都是高潮,隨便從哪裡開始放都行,隨便在第幾秒截斷亦不會覺得突兀,無論聽沒聽過都能跟著哼哼兩句的口水歌。

  能費觀眾的口水,那對於流行音樂來說,就是好歌。

  聽聽現場整齊劃一的大合唱就知道了。

  Mad City開場藝人麥迪遜-比爾的演出已經過半,前面的任何一首歌都很難讓現場觀眾張口,畢竟有些單曲太過冷門,絕大多數人哪怕聽過也記不住調子。稍微有點知名度的歌,比如《We Are Monsters High》和《Melodies》,又略顯幼稚。要真的隨聲附和,估計會被同伴嘲笑到今晚回酒店為止。

  但《Bad Things》不同,這段旋律本來就住在所有美國人的記憶里,三兩個音符即能將其激活。於是,麥迪遜第一段副歌剛唱兩句,台下各個區域就漸次響起了零星的跟唱,等機關槍凱利放下麥克風,麥迪遜重新接管旋律之後,現場四萬名觀眾里,已經有一多半的人在跟她一起吟唱了。

  八九十年代的慢板搖滾情歌就是有這樣的魅力,不管你如何改編,只要在現場奏響這些旋律,只要有人願意舉起雙手在空中隨風飄蕩,只要從陣列音響里傳出的人聲,有幸能匯入人類腔體自然共鳴的洪流,那麼,不管今夕何年、身處何地,參與者都能瞬時感受到一種時光倒流,仿若回到了1985年拯救生命慈善音樂會的錯覺。

  至少麥迪遜有這樣的錯覺。

  從故意做舊的沙發上站起身來,麥迪遜走到MGK身邊,用一個腹部發力的深呼吸調勻氣息,將麥克風放上話筒架,再把唇瓣湊到金屬濾網前。

  「Am I out of my head……」

  第二段副歌的第一句歌詞剛剛出口,麥迪遜-比爾原本沉靜的面龐,便泛起了縷縷愕然的波紋。

  因為,她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滔天聲浪。

  不是掌聲、不是尖叫、不是歡呼。

  是合唱。

  不是人類面對新奇事物的表層反應。

  是音樂真正如清泉般沁入心間後,來自靈魂深處的情感激盪。

  老實說,麥迪遜-比爾很少在意來自觀眾的反饋。對表演態度非常認真的她,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節拍,和任何一個來自幕後工作人員的指令,因此,她會選擇兩隻耳朵都戴上監聽耳機,而且,不管在哪裡表演,她也都會要求音控台將她的耳返聲音調大,最好是大到一種只能聽到伴奏與節拍器的程度。這樣與世隔絕的體驗,能幫她更快進入專注的演出狀態。

  所以,對於麥迪遜來說,歌曲開始前的歡呼和歌曲結束後的掌聲,都只不過是偶爾會從耳縫裡溜進來的背景音而已。有時候大,有時候小,但終究也只能作為背景存在。

  當然了,她也是個渴望認可的女孩子,也會在感覺自己狀態不錯的時候,悄悄摘下一邊耳機,聽聽觀眾席傳來的合唱聲——通常是在《Cold Water》的副歌部分——用這份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響亮,越來越炙熱的崇拜,來作為推動自己繼續前行的燃料。

  但她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合唱。

  不需要摘下耳機,就能聽見這整齊劃一的復誦,聲音大到讓自己都快聽不見耳返里永遠那麼出挑的節拍器脆響了。

  這一刻,麥迪遜-比爾感覺自己附身在了佛萊迪-摩克瑞體內。

  1985年7月13日的那個盛夏午後,傲然屹立在溫布利大球場內,以皇后樂隊主唱身份登上舞台的佛萊迪-摩克瑞。

  那是搖滾樂的巔峰時刻,也是現場音樂史上的豐碑,是音樂人與聽眾之間最無隔閡的二十分鐘。

  自他胸腔飛出的每一個音節,都能得到毫無保留的真摯回應。

  「Am I out of my mind?

  If you only knew the bad things I like。

  Don’t think that I can explain it,

  What can I say?It’s complicated。」

  在這片宏偉露天劇場的中心,千星般熠熠生輝的燈光下,麥迪遜-比爾如同現代版的塞壬,悠揚的歌聲如夢似幻地在拉斯維加斯節日慶典場地內迴蕩。那載滿觀眾的海洋,仿佛化作了一個有機生命體,隨著音樂的節奏呼吸、跳動。他們的聲音如同潮水般匯聚,形成一股強大的浪潮,沖刷著舞台邊緣,將麥迪遜圍繞在一個共鳴的交響島嶼上。

  「Don't matter what you say,

  Don't matter what you do,

  I only wanna do bad things to you……

  So good, that you can't explain it,

  What can I say, it's complicated。」

  此時此刻,在荒漠深處吹來的,黃昏和煦微風的舒適懷抱中,罪惡之城的天空有如一副沉思的壁畫,由憂鬱的灰色與輕柔的細雨編織而成。雖然別有一番風味,但這的確不是拉斯維加斯習以為常的顏色,也不是觀賞一場露天音樂節的理想布景。

  然而,仿佛是對這輪合唱的回應,那原本低垂並沉重地覆蓋著整座城市的厚積陰雲開始攪動、開始轉移。舞池間起伏蕩漾的旋律,隨風飛上了高空,穿梭在雲層的紋理之間,引誘它們分開。

  緩緩地,起初幾乎是羞澀地,一道遠在天邊的金色光線衝破了灰暗的束縛,開始窺探大地。光線擴散,金色的筆觸也在天地的畫布間隨意塗抹,將喑啞的深灰變成璀璨的金黃。原本只會讓人聯想到憂愁的天際,此時堅定地散播著燦爛日落的承諾。

  雨過天晴,這一自然界最具詩意、最富力量,也最蘊含著希望的現象,就在這段由麥迪遜-比爾引領的美好旋律中有條不紊地緩步進行,沉穩優雅地展現出它沁潤心脾的魅力。

  仿若摩西分紅海的神跡,金色利劍將烏雲又撕開了一道更大的裂縫,用一條蔚為壯觀的輝光甬道,將拉斯維加斯分成兩塊,而中點,就在Mad City的音樂節現場。

  甬道逐漸變得遼闊,也逐漸向前延伸,掠過可口可樂餐飲區,掠過FOH音控台,掠過人頭攢動的舞池,直到在舞台上遇到阻礙,這才把所有的熱力與光亮毫無保留地傾灑在半弧形的巨幕上。

  隨後,舞池裡的歌聲沉寂下來,被一片轟然炸響的讚嘆所取代。

  因為,Mad City這方將電影級布景以及高清巨幕呈現的虛擬視覺素材相融合的恢弘舞台,終於展現出了它最極致的魅力。

  兄弟們,今天更新的字數不多,因為實在沒辦法了,頭疼欲裂,就敲得出來這麼多,我晚上多吃點藥,爭取明天好起來多碼點補回來,再次道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