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征唐之議
「陛下有意出兵大理?」李谷抬眼看著劉承祐,面態沉穩,但似乎並不相信。
劉承祐答道:「開疆拓土,不世功業,或可期之!將帥有進取之心,朕亦頗慰!李卿以為如何?」
聞問,李谷稍微斟酌了一下,緩緩應道:「昔日征討淮南,陛下整練水陸兵馬,打造精械,積三載之糧,而後發師。收取荊湖,亦布局數年,屯糧二十萬石。至於大軍蕩平川蜀,雖只半載,然蜀漢爭鋒,糜十載春秋,間探早布,前後發動十數萬之眾……」
「看來李卿是持反對意見了?」劉承祐笑道。
李谷揖手:「孫子有雲,」廟算多者勝,廟算少者不勝。今若僅以大將之言,匆忙興師,失之操切,不足取也!
再者,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西南地區,山高林密,道路不同,夷情複雜,貿然興兵,恐未得其利,已獲其弊。
川蜀新下,西南道州,當以養民歸治為先,不宜大動。敵情不明,後方欠安,實不宜大動干戈。
大理屬南詔故地,立國二十載,舉眾討之,勞師遠征,前景不明。天寶之事,殷鑑不遠,還望陛下三思!」
李谷所說,都是老成謀國,直抒己見,沒有迎合劉承祐想法的意思。當然,他也知道,皇帝雖然功業欲望旺盛,但還沒到好大喜功的地步,分得清利弊,聽得進人言,故而大膽直陳胸意。
當然,劉承祐對李谷的品行與才幹,素來敬佩,一直以來,說話都是溫言細語的。聽其意見,臉上始終帶著和煦的笑容,並點頭表示尊敬與認可。
又看向柴榮:「卿以為如何?」
柴榮不假思索,直接道:「有東南富庶膏腴之地不取,陛下何有意於雲嶺?」
柴榮的態度,也是直接挑明的:「而今天下大勢,國家重心,首在一統,別無貮向,余政皆為次要。再者,陛下有匡濟天下,收復舊土之志,塞北、河西皆是用武之地,何必分心他向。
掃平天下後,強敵在北,不宜南顧!事分輕重,務從主次,如何權衡,以陛下之睿智,可取便之!」
聽其所言,劉承祐也沒有什麼意外之色,只是看著柴榮感慨道:「二卿意見不約而同,皆屬此意,朕倒也不需再徵求其他人的想法了!」
迎著劉承祐的目光,柴榮頓了下,又道:「大理偏狹僻遠,地廣人寡,自立不朝,不知中原天威久矣。陛下有志圖之,也不是不可,只當緩圖。
如李相公所言,還需多加廟算。大理之國力、軍備、部族、城邑、道路,等等情況都需做充足了解,妥善準備,尤其是,訓練一支熟悉西南地理氣候,長於山林奔襲作戰的軍隊。
時機一至,遣一師旅即可平滅之,起事半功倍之效,亦不虞他患!」
聽得出來,柴榮對於大理並沒有那麼得感興趣,並且,不太瞧得上。同時,對於大漢朝下一步的動向,意見也表達得很清楚了。
「征討大理,朕確實有所意動,此所謂得蜀而望滇!」劉承祐一副很坦然的樣子,說道:「不過二卿也確實有理,朕不打無準備之仗,只能稍抑王全斌建功之心了,以待將來了!」
「陛下英明!」對於皇帝的反應,兩人也沒有太意外,拱手應道。
略作思吟,劉承祐說道:「不過,緩圖不代表不圖,備征大理之事,朕就交給王全斌去準備,二位以為如何?」
「臣覺得可以!」李谷點頭道。
柴榮想了想,也道:「王老將軍如今功業之心難抑,亟待重建功勳,恢復名譽。若以之備征於蜀南,必然竭力,不敢怠慢。以其威名,還可彈壓蜀中,震懾宵小,保障劍南的治安與穩定!」
「那便以王全斌為劍南道副都指揮使!」劉承祐一揮手,平靜道。
「如此不怕王全斌不盡心!」李谷捋著花須,輕笑道。
一雙老眼中閃動著智慧的光芒,說道:「前有蜀阻,致大理建國以來,未曾與中國交通,如今川蜀已定,兩方接壤,道途已開,大漢當與之加強聯繫往來!」
「卿所言甚是!」劉承祐立刻就會意了,說道:「該當如此,此次國慶,段氏亦遣使道賀獻禮,這禮尚往來,朝廷也該當有所回應,可著禮部,安排人往西南走一遭,宣化我大漢國威!」
「武德司那邊朕會交待,軍情司就由柴卿安排了!」劉承祐對柴榮道。
柴榮會意,拱手:「遵命!」
大理事暫時擱議,看向李、柴二人,沉聲問道:「二卿以為,如今可是平唐時機?」
從皇帝那鄭重嚴肅的表情就可知,這才是他喚二者前來的真正目的,比起大理那窮山惡水,顯然還是國富民稠的江南地區,更令他動心。
而針對天子此問,二人顯然要更慎重些,有了更多的思考。這回是柴榮率先開口了,道:「陛下,臣以為南唐並不難取,自淮南大戰後,漢益強而唐日弱,我軍伐之,當如泰山壓卵,摧枯拉朽,非其所能擋。
江南國土狹小,除了一條兩國共用的長江,幾乎無險可守,且四面皆敵。根據調查,江南仍擁兵十數萬,有一戰之力者,唯鄂州劉仁贍,潤州林仁肇,約三萬之眾,余者皆不為道。
然劉仁贍年邁,我軍隨時可隔斷長江,單獨殲之。林仁肇雖固勇略,有進取之心,但畢竟是閩國降將,前者有李弘冀、韓熙載支持,故而受到重用,今李弘冀廢,韓熙載罷,林仁肇亦頗受影響,少用武之地。
我軍則不然,兵強馬壯,兩衙禁軍暫且不提,水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以大用,江南水網,難成滯阻。大漢如興師,必可功成。不過,臣建議,再等一段時間,待蜀中徹底安穩,善後事宜盡數落實,與朝廷、將士、百姓以喘息之機,再將戰略轉向江表!」
事實上,以大漢朝廷如今的實力,即便立刻發兵,也是能夠辦到的。平蜀動用的,主要西南的軍力、民力,在中原、兩淮,朝廷還有足夠的後備力量可以動用,朝廷財、物力雖然消耗不少,但有蜀國的斬獲補充,猶有餘地。
但是,平蜀前後,加上蜀亂,大漢各個方面都顯疲憊。川蜀需要休養,善後的事宜涉及到關中及整個長江中上游。在半壁江山需要休養的情況下,大漢仍舊可以徵調軍、民、財力,進行一場滅國之戰,並且成功的可能性很高,但那樣,國家就太疲敝了,所承受的壓力也會更大。
滅蜀之後,統一在即,奠定歷史地位的功績就在眼前,哪怕以劉承祐心思深沉如海,仍舊不免急切。
是故,對於柴榮之言,他認可,但心中始終帶有些緊迫感,想要一蹴而就。
眼珠子轉悠了幾下,劉承祐說:「以柴卿之見,發兵即可功成?」
皇帝的態度,讓柴榮稍微皺了下眉頭,點了點頭,但還是認真地建議道:「臣以為,功成乃是必然,但不可操之過急,稍緩步伐,準備充足,尚可遊刃有餘!」
「李卿以為如何?」劉承祐又瞧向李谷。
劉承祐與柴榮君臣二人之間的對話盡收耳中,李谷顯然也考慮清楚了,肯定地答劉承祐道:「陛下,從兩國國力對比來看,舉兵伐唐,實乃以鎰稱銖,必能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