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9章 影響力
符皇后的崩逝,對於大漢帝國而言,毫無疑問,是有如晴天霹靂般的大事,影響很大。雖然她與劉皇帝並非相識於微末,並且二者的結合帶有極強的政治因素,但同樣是創業夫妻,也曾共度時艱。
符後也靠著她過人的膽識與出眾的賢能,得到了劉皇帝的認可與尊重,真正走進了劉皇帝的內心。劉皇帝早年也好漁色,後宮嬪妃眾多,給他生兒育女者不知凡己,但人間只有一個大符。
即便是以賢良明理著稱,深受劉皇帝信任的折妃,更多的考量,也是政治因素,再加上那麼些許「集郵」的情趣。
夫妻兩風雨同舟幾十年,感情之深厚,旁人知曉,卻難真正體會。對於劉皇帝而言,符後是他心靈的港灣所在,是他精神寄託所在,有太多不可與人言,只有符後一人可說。
符後一去,世間再沒有任何一人,能夠讓劉皇帝徹底卸下偽裝,也再沒有一人,能讓他敞露心扉一訴衷腸。
符後一去,幾乎意味著,劉皇帝保留的最後一絲人性與真良也將隨之而去,留下的只是一隻名為「皇帝」的政治生物。在為人上,再沒人能敦勸他,即便有,那招來的難說禍福。
因此,符後的崩逝,傷心絕不只劉皇帝一人,感到惋惜,感到震動,甚至感到恐慌的,大有人在。幾十年下來,內外臣民,接受過皇后幫助,體會過皇后恩德的人,成千上萬。
上至公卿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他們長久地感念符後,也自豪大漢有這樣一位賢后,尤其是一些貴族大臣,在面臨一些困境之時,符後是最能帶給他們希望的人,特別是在面對劉皇帝責難的時候。
然而,隨著符後辭世,這樣的情況,再也不存在了。皇室人員眾多,但不論是拈酸吃醋的嬪妃,還是爭名奪利的皇子,抑或是埋怨劉皇帝的公主,對皇后從來都是尊重的,因為她識大體,處事公正,經她決斷的人或事,從無反覆。
這還只是當下的,有些工於心計,善於投機的人,眼光則放得更遠了。他們看到了,皇后之逝,對於大漢政局可能造成的影響。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知道,太子之位,穩若泰山,原因有二。一是劉皇帝的信任培養,二就是皇后。甚至於,在大多數人眼中,在此事上,皇后的份量要更重些。
因為劉皇帝有那麼多皇子,那麼多人中龍鳳,只要有心,挑誰當太子都有可能。但是皇后所出皇子,拋開魏王劉旻不算,就這麼兩人。而只要皇后在一日,那麼任何人都難以真正挑戰劉暘的地位。
皇帝與皇后,就像兩根天柱,各據一方,支持著太子。如今,一柱傾塌,獨余劉皇帝一人,而沒有符後「制衡」的皇帝,可能性太多了。
至於劉暘秉政多年,積累的勢力與人望,包括整個符氏家族,那些只能算是底蘊,他們的能量真正爆發出來,形成最強勁的支撐力量,當在劉暘繼位之後。
而眼下,若是讓這些人,支持太子與劉皇帝作對,只怕也是敢想而不敢做。如今,有太多公卿大臣,在劉皇帝面前氣都不敢大喘。
即便,這十年來,劉皇帝是大肆下放權柄,但自上而下,所有人都知道,帝國的主心骨,仍是那個垂拱於崇政殿的劉皇帝。
老皇帝過去的豐功偉績,以及幾十年當國形成的威望,實在太高了,高到讓人難以生起反抗的念頭。基本上,只要他不昏聵到一定地步,誰都難以挑戰他的權威,這幾乎是對全天下臣民形成的思維慣性。
年紀上來後的劉皇帝本就喜怒無常,符後一去,今後怕是誰也把不住他的脈了,可以想見的是,日後的劉皇帝,將成為大漢帝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因此,對符後之去,有的人只顧著悲傷,有的人則感到憂慮,而還有的人,面露哀慟,內心則竊喜,若無此巨變,他們怎麼能有機會呢?
不過,符後崩逝可能帶來的帝國政治格局的變化,具體會如何,猶待時間的檢驗。而就眼下而言,宮廷震動,朝堂震動,東京震動。開寶二十二年的中秋,史冊上註定要留下深刻的一筆。
朝廷的活動重心,迅速從歡度中秋、君民同樂,轉移到國家大喪、滿城舉哀上來。只一夜的時間,宮廷各處的那些花燈彩帶,都被替換成了白綢、素幡,所有鮮艷的顏色都被遮擋起來,東京城內也一樣,從夜間就開始躁動起來。
從朝廷到民間,從官吏到士民,表現出了極高的效率,只用了一夜的時間,滿城縞素,這對百萬人口的東京城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當然,這其中,夾雜了太多人對皇后崩逝的哀悼與痛惜,很多人,都是自發行為,要為符後送行,以白替紅,是他們力所能及地對符後表達心意。
很多里坊,往往只需吏卒跑一圈,高呼一聲,宣布皇后娘娘的喪訊,坊里的百姓,便自發地活動起來,有條件的,把紅燈籠變成白燈籠,彩帶變成素布,沒條件的,也從素衣上扯下爛布條,纏在腦袋上。
東京士民如此不約而同的行為,縱觀歷史,也是少見,即便其中不有少官府督促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東京臣民對皇后的崇敬感情。
坤明殿已然被裝飾成靈堂,符後的遺體也經人收拾後,置入靈柩中,劉皇帝未曾挪步,一直陪著符後說話,只是,再得不到任何回應了。
淒淒零零地坐在靈柩旁,望著牌匾,那哀傷孤寂的模樣,任誰看了,都得潸然淚下,都不需假裝逢迎,實在是觸景生情。很多人都感意外,高高在上的皇帝,竟然也有如此可憐的時候.
關心劉皇帝的身體,不論是嬪妃、宮人,還是太子、大臣,都忍不住勸慰,但每個人都在劉皇帝那要殺人的目光下,放棄勸說。
符後崩後,兩日之內,劉皇帝兩日之間不盡米水,面上不見人色,身體也顯得不支,這可嚇壞了所有人,但誰勸都沒用。還是小皇子劉曜懵懵懂懂地哭了一場,按照大人教的勸說一番,劉皇帝方才用膳,但也是清湯寡水。
符後的喪事,操辦地極其隆重,哪怕劉皇帝知道,符後絕對不希望如此,但他還是要大辦特辦,甚至不惜擾民。
當然,一切還是依照喪儀而來,只是在規模上,要隆重些,若是比較下來的話,比當初李太后辭世時,還要盛大。
經過欽天監擇日,靈柩出宮離城,西行洛陽,劉皇帝親乘儀駕,給符後送行,而隨行者,達數萬人,基本上整個朝廷貴族、官僚及其家屬,都在送行之列。甚至於,有不少東京士民,滿身縞素,主動跟著。
從東京城始,道左兩旁,觀者如堵,都拜倒路邊,熱淚盈眶,目視靈柩通過。這還不算,出城之後,沿途所經州縣百姓,都聞訊而來,同樣披麻戴孝,跪地恭送。
劉皇帝與太子劉暘同乘一車,掀開簾幕往外望去,滿目皆白,漫天的白紙片在淒涼的秋風中起舞,覆蓋在路面,那一排排的伏地的人影,那一張張悲傷的面龐,讓他不由感同身受。
「怎麼出了城,還有這麼多人?」劉皇帝的聲音低沉,顯得有些沙啞,自符後崩後,他就很少主動開口。
劉暘眼眶泛紅,道:「這些百姓,都是得知梓宮西行,主動前來給娘送行!」
「放眼史冊,能做到這一點,也只有你娘了吧!」劉皇帝面上悲喜難言,但顯然哀傷要多一些,兩眼又不禁紅潤起來,拿著絲帕拭淚。
見狀,劉暘也不由得悲從中來,哽咽道:「爹,還請節哀,保重身體啊!」
這樣的話,這段日子以來劉皇帝不知聽了多少遍,此時再聞,真想反嗆一句:節什麼哀,你又沒死老婆!
然而,人家畢竟也死了娘,那種出於發泄的混帳話,終是沒有說出口,只是沉默地點點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