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章 邊事結論
入夏之後,隨著各項政策的陸續鋪開,由中樞及地方,帝國的養息之策也初見成效,北伐戰爭後,帶給大漢百姓的深重影響,雖然仍在持續,但已顯在逐漸消退。
畢竟,戰爭已然結束了,將士不必再搏命,可以安心訓練,恢復創傷;農民們得以從繁重的兵役中擺脫出來,照料土地;商賈們再度投以熱情,經營貨殖;官僚們,也不用再承受戰爭期間軍需供饋的巨大壓力,休養生息,同樣也是針對他們的
雖然開寶九年(971年),或許不會過得那麼地如意,天下百姓的生計也難如往年那般安逸,但至少,國家停止外戰,就能還內外臣民一個安定的環境。希望是有的,熬著這段陣痛期便好。
朝廷中樞,最主要的一件事,便是由宰相趙普與王溥推動的財政改革。商稅、鹽事以及貨幣改革,三管其下,這既是一場利益再分配的饕餮盛宴,同樣也伴隨著各種明里暗裡的爭鬥,當然,再多的紛擾,也難以阻遏國家向前的腳步,趙普與王溥都是有能力的宰相,將上下內外協調得當,都不需劉皇帝站台。
四月的一場地外蕃大會,意義重大,大漢朝廷同內外十幾個部族,達成共識,共襄和平,造福千百萬漢夷百姓。明面上是這般說,但實質上,就是朝廷收縮退讓的一種表現,並且,也不是所有部族,都願意接受朝廷這份善意。
自北到南,不願仰息大漢帝國鼻息過活的部族勢力大有所在,不管是個人野心也好,或是其他原因,朝廷也不可能就一廂情願地認為,從此以後,邊境衝突就會徹底消彌。戍邊政策,仍舊在切實履行之中,妥協是一定的,但有底線,誰敢冒頭,悖逆朝廷,那便著重打擊。
同時,對於諸邊戍守將吏,也有了一次大的調整,自西北至西南,郭從義、楊廷璋、王仁贍、田欽祚等高級將領,都得到了調令,另委他職。
這其中,既是劉皇帝體恤這些功勳將臣,畢竟戍邊不易,他們之中,駐守時最短的,都是三年起步。郭從義、楊廷璋二將,更因西北的苦寒勞累,以致身體不支。
同樣的,也是劉皇帝有意調整,進一步完善輪戍制度,加強朝廷對邊軍的影響與控制。像王仁贍、田欽祚二將,平安南、滅大理,二者都是戰功赫赫,平定之後,又就地駐守多年,在當地威風八面,固然起到了彈壓鎮守的作用,卻也成為了一方土皇帝,即便遠未到尾大不掉的情況,也不得不讓劉皇帝多幾分小心。
同時,王仁贍、田欽祚二者,這些年在西南殺戮過重,確實讓不臣者膽寒,同時也造成了諸多無謂的爭端。
調走二人,也算是讓西南諸夷部安心一些,也是朝廷在緩和地區衝突上的誠意,畢竟,一味的高壓統治,並不利於當地的安寧。
如今,雲南、安南之地,冒頭與朝廷作對的勢力,基本都被打壓下去了,對於那些不加掩飾惡意的部族勢力,也清理了一遍,朝廷也該有所調整,張弛有度才能長久。
接任的將領,乃是高瓊與李守節,當然,二者在赴任前,也得到了劉皇帝的面諭,穩定是首要之務,但敢悖反抗拒的,該打就打,仍舊不需手軟。
換了兩個人,朝廷也表現出一定的善意,但維護西南地區漢統的根本意志,卻是不容動搖的。
而這段時間,取得的最大成就,便是高原之上,吐蕃諸勢力,正式向朝廷稱臣,劉皇帝派出使節,執行節旄、金冊,攜帶大量禮物,西赴高原,對吐蕃諸族,大加封賞。僅蕃王,就封了三位。
當然,朝廷充分肯定了吐蕃貴族首領們對高原及其所屬部民的統治地位,保證其自治權力,並與之盟誓,永止兵戈,漢蕃之間,共同維護當地的穩定。
對於朝廷而言,接下來,在高原之上,需要做的是構建一個相對平衡穩定的局面,雖然建立的只是名義上的統治,但這個名義,也算一個巨大的進步,至少,哪怕盛唐之時,都沒能做到,當然,這也是吐蕃四分五裂的現狀,給了大漢朝廷以可乘之機。
關於皇子戍邊之事,暫時只停留在劉皇帝與太子之間的密議口頭上,劉皇帝既未下詔,也未泄露心思。
顯然,想法是定下了,但仍舊有所躊躇,還要另尋時機,具體的事宜,還要劉皇帝有更充分妥善的考慮。
至少,在當下劉皇帝心目中,有資格、有能力擔當起戍邊之責的,只有劉煦、劉晞、劉昉三人,他們已然足夠成熟,各方面能力都是人所共知。
但是,這三名皇子,真就簡簡單單地發配到邊地了,劉皇帝這心裡,又始終有些矛盾,帶有少許的遲疑與不舍,因而,仍舊按捺著。
朝廷之中,也仍有三者的位置,劉皇帝還需要他們幫襯。與此同時,又有三名宗室近親,為徐王劉承贇舉薦,就任地方,皆是西北、西南僻壤。
宗室輪職地方的制度,也經由劉承贇、劉承勛二王以及趙普共同草擬,經由劉皇帝首肯,頒布出台了,自開寶九年之後,宗室子弟,學有所成者,都該到地方去歷練,或為政,或治軍,穩定邊陲,播育王化。
同樣的,勛貴子弟,也照此辦理,雖然沒有建立具體的制度,但劉皇帝下發了一道條文,有邊州軍政事履歷的官員,在升遷調任上,將得到更多的優待,履歷功勞評定,權重也更大。
西北、西南邊事定好一個基調,後續的鞏固政策措施將逐步展開,算是暫告一個段落。與此同時,西域事務,經過前後的努力,也有了一個結論。
黑汗國那邊,經過高昌之敗後,徹底息了東進的心思,坐看漢軍,平定北廷、輪台二地,將盤踞於彼的契丹殘餘徹底消滅。
其後,在面對朝廷議和的提議,黑汗國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甚至比大漢還要積極主動,雙方的接觸,進行展開十分順利。
當然,具體的談判細節,還需後續商量,但基本的共識是雙方卻有默契,只待黑汗國的使者來京,便能徹底定下來。可以肯定,等雙方達成和議,持續動亂了十多年西域局勢,將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西域的腥風血雨,也將雲消雨霽。
或許會唯一讓劉皇帝不樂意的,是于闐國那邊。于闐國君臣上下,對於與大漢加強交流,通好往來,很是積極,稱臣納貢,接受冊封,也可以接受。
唯獨一點,劉皇帝興之所來的挑撥其與黑汗國之間爭端的意圖沒能實現,于闐國君臣根本不上套,對於劉皇帝拋出的焉耆、龜茲數百里之地,根本不動心,他們能夠守住自家國土,就已然心滿意足了,根本沒有外擴的野心。
當然,或許也是其聰明,深諳小國生存之道,黑汗國對遼、對漢沒有辦法,但拿捏他們,還是沒有大問題的,他們又怎會願意,為大漢前驅。此前,答應出兵配合漢軍對付黑汗國,也只是做了些動作,軍未出國境,大漢這邊已經把事情辦成了,接下來兩國修好便展開了.
人家無欲無求,劉皇帝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