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序幕拉開
楊奉從外邊緩緩走進堂內。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見是楊奉,衛鴻頓時變了臉色,二話不說就抽出了腰間佩劍,徑直砍了過去。
鏘!
楊奉自是不會坐以待斃, 拔劍架住了砍來的利劍,用求助的目光看向呂布。
「住手。」呂布高喊了一聲,眉宇皺起。
可衛鴻似乎並沒有要停手的意思,繼續追攆著楊奉廝殺。楊奉沒得呂布命令,不敢反擊,只得堪堪抵擋,繞柱而走。
衛鴻便趁勢而擊, 左右劈刺。
呂布見衛鴻不聽命令, 當即從座位上起身, 快步過來,如似閃電般的出手,輕而易舉的捏住了衛鴻握劍的手腕。
衛鴻還欲掙扎,卻發現呂布的那隻大手如鐵箍般將他的手腕牢牢鎖死,任他如何使勁,也活動不了半分。
「大司馬,你可知此賊殺了我多少河東兒郎,戕害了多少無辜百姓,差點就將整座東郡屠戮……」
呂布從衛鴻的眼中看到了無比的憤怒,他鬆開手來,很是平靜的說了聲:「我知道。」
衛鴻愕然,繼而憤怒質問:「那為什麼不讓我殺了此賊!」
「楊奉已經降了朝廷,並且獻上了賊首韓暹的首級,我也答應過不會為難於他。」
呂布將衛鴻手中的佩劍取下, 重進插進他腰間的劍鞘,同他鄭重說著:「衛郡守, 我已向朝廷奏表其為越騎將軍。正所謂一笑泯恩仇,以後,楊奉也會是你的同僚,助你鎮守河東。」
「以後還請衛使君,多多照拂。」楊奉收起佩劍,朝衛鴻拱了拱手,臉上帶有謙遜的笑意。
相較於衛鴻的嫉惡如仇,楊奉顯然更會為人處世。
楊奉主動退上一步,這也算是給了衛鴻台階,只要他肯點個頭,大家以後都好說話。
然則衛鴻卻並不打算給呂布情面,他將郡守的印綬擱在桌面,態度很是決絕:「大司馬,某不願與賊子為伍,故就此辭官,望大司馬批准。」
語氣里,帶有幾分脅迫。
河東這一塊兒的世家林立,其中,當以衛家為首。
呂布來的時候,的確想過拉攏衛家,可如今衛鴻非要讓呂布在他和楊奉之間二選一,呂布也頗為頭疼。
倘若就此殺死楊奉,那麼以後,誰還敢主動投誠?
楊奉之前犯下的罪孽是一碼事,呂布該對待降將的態度,又是另外一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不待呂布想出萬全之策,衛鴻就已經走出了堂外,楊奉有些拘束的站在原地,尷尬的笑了笑,不知該說些什麼。
隨後,呂布找來戲策和逄紀商議,二人給出的答案不謀而合。
既然衛鴻選擇了辭官,那麼就再扶持一個衛家子弟,坐上郡守位置。
幾日之後,一個名叫『衛覬』的中年男人,被推舉成為了新的郡守。
衛覬,字伯覦。
名字取源於覬覦,取其文字意思就是,渴望得到不應該得到的東西。
「有點兒意思。」
呂布審視著新上任的河東郡守,臉上露出些許玩味笑容。
在得到衛覬的宣誓效忠之後,呂布也沒有過多刁難,只是吩咐了些對白波賊兵的安頓,以及一些政策相關的事宜。
衛覬記下之後,很快令人著手去辦。
至此,白波賊患消除,河東平定。
捷報傳回長安,天子劉協於朝會之上,大讚呂布『不愧為社稷肱骨之臣』。
然則,當討論到該如何進行封賞時,朝野之中激辯聲起,大抵上分做了兩派。
以馬日磾為首的皇權派以為,呂布已經位極人臣,封無可封,不如走走形式,下詔褒揚一番,然後賞賜些金銀珠寶即可。
而另一批官員則認為,收復洛陽、平定河東,作為大司馬的呂布功不可沒,理當升官晉爵,否則便會寒了三軍將士之心。
眾所周知,呂布如今的官爵已至頂點,再往上,就只剩下裂土封王。
而大漢朝,已經許多年都不曾有過異姓王了。
「這是違背祖宗規矩!」
皇權派以此為理由,強有力進行了一系列的駁斥,並稱這些暗示封王的官員,懷有謀逆之心,理應罷免處死。
坐在皇位上的少年天子隻字不言,看著下方群臣爭吵,神情失望至極。
這場本來應該高高興興的朝會,最後鬧了個不歡而散。
收到朝廷褒賞詔書的時候,呂布已經從河東出發,在去往燕縣的路上。
呂布要借道東郡,曹操二話不說的直接將東郡拱手讓了出來。當然,郡內的物資百姓,已經被他提前轉移至了兗州其他州郡。
曹操近來尤為繁忙,自從他被鮑信等人迎入兗州之後,就暫代起了兗州牧的職位。一邊忙著平定兗州境內的黃巾勢力,一邊也忙著對兗州其餘諸郡施壓,不斷壯大自身的實力。
所以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他必須避免與呂布的正面交鋒。
東郡讓了出去,以燕縣為界,劃分南北。
燕縣以南,是臨近河內的區域;燕縣以北,就接近於袁紹的勢力範圍。
早在去往河東之時,呂布就派遣高順為帥,領兵搶先占據了燕縣,而袁紹也同樣派高覽為先鋒,進駐在了白馬。
雙方對峙,已有數月。
當呂布抵至燕縣,季節已入初秋。
升起的中軍大帳里,身穿武將袍的呂布居于帥位,帳內左右坐了不下二十號將領。
此刻,他們正在商議,進攻白馬縣的最佳路線。
然則作為副帥的高順,對此卻有著不同的見解,他起身望向呂布抱了抱拳,聲音里透著果決:「主公,末將以為,咱們當務之急,並非是要對付堅守白馬的袁軍,而是應該將矛頭,直指兗州的曹操。」
這番突如其來的言論,令不少人都面露疑惑。
高順是個沉穩堅毅的性子,軍營里的將領士卒,大多都是知曉。他既然這般說了,就肯定不會是無的放矢。
然則還是有個別將領質疑起了高順:「高將軍,曹操都已經割棄了東郡給主公讓道,這種示弱乞生的行為,乃懦夫爾,何足為懼?會不會是你太過於小題大做了?」
眾將思索著點了點頭,覺得這話,不無道理。
高順卻是搖頭,語氣篤然萬分:「曹操若是不除,將來必成主公大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