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破破爛爛,劉寒縫縫補補。
袁紹坐上冀州牧,第一個想法自然是掌控冀州全境,常山國、中山國、清河國、渤海郡,甚至是河間國,都要納入自己麾下。
袁紹的起步,士族圈子助力很大,河北、南陽、潁川全都在起步階段加入,而且還是急忙加入,這種待遇讓袁術看得直眼饞,但又不能拿這些士族如何。
袁術雖掌控豫州,但僅憑他自己是沒法治理的,需要這些士族豪強的配合,而且他本身也是士族出身,自然了解士族是什麼尿性,雞蛋不可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我士族本家留在豫州幫你穩定地方,派族中子弟去幫助你名義上的兄長,汝南袁氏下一任族長沒什麼問題吧。
隨著各方士族的加入,袁紹雖然欣喜,但俗話說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派系間各種各樣的不平衡與明爭暗鬥。
與其說袁紹是冀州牧,不如說袁紹目前是士族推舉出來妄想與劉寒打擂的代表。
士族派系太多,訴求也不一樣,甚至有的時候不僅不是助力,還會拖後腿,各地士族的原始股給袁紹助力的同時,也會不斷內耗撕扯,這是不可避免的,除非袁紹能像劉寒一樣強勢,將這些士族的牙都給拔了,你們沒有資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我指指點點,我想弄死哪個就弄死哪個。
但這不可能,袁紹本人所代表的階級就明確了他沒法做到,不然他剛有這一點想法,手下的士兵便譁變,士族也不會再支持他,一瞬間就會變成孤家寡人。
或許連做孤家寡人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在豫州還有個時時刻刻盯著自己,想弄死自己的袁術。
士族擺明了陽謀,你不聽我的,我扭頭就去支持袁術,反正你們都是出自四世三公的袁家。
雖說有士族助力,但士族也有力有不逮的地方,他們可以給袁紹提供兵源、糧草、武器,但惟獨戰馬他們無法提供。
若劉寒不存在,客觀來件,袁紹和當年的劉秀是真像。
兩人都是名滿天下,袁紹是四世三公袁家的第五任翹楚冀州牧,劉秀是昆陽城下三千破百萬的玄漢大司馬。
兩人都是才堪大任,劉秀的開掛人生自不用說,袁紹隨著後面我們描寫的不斷展開就會發現,這個人真的是即便群星璀璨如三國,仍然是前幾的存在。
兩人都是得到了各地士族的歸心,劉秀是當時天下豪族總代表,袁紹是士族圈子的頭號投奔對象。
兩人的區別,是劉秀比袁紹要幸運得多,劉秀他極其意外地得到了天下兵王幽州突騎的鼎力支持,在上谷漁陽高喊幽州有資格選擇自己的未來後,幽州突騎呼嘯南下,助劉秀迅速平定了王朗政權,然後掃平了河北的盜賊流寇集團成為銅馬帝,隨後在下中原,定山東的過程中,耿弇和蓋延的幽州軍力起了巨大的助力作用。
劉秀統一整個關東,僅僅用了五年,袁紹徹底拿下河北,卻用了整整八年。
袁紹沒有劉秀那個運氣,如今大漢能獲得絕佳戰馬的地方,全都成了自己的敵人,且不說涼州那邊董卓殺了自己族人,有著滅門之禍,就說涼州的戰馬想過來,在司隸這塊也過不來。
幽州、并州也是一樣,河間王能如此嚇人的原因就是他手中有著數量巨大的戰馬和十幾萬騎兵,在淮北這樣的平原作戰,騎兵有著巨大的優勢。
事有輕重緩急,現在與劉寒撕破臉絕對是不划算的,因此實力與自己差不多的公孫瓚成了袁紹首要打擊目標。
公孫瓚也知道,袁紹趕走韓馥之後,必然與自己成為死敵,所以自己先下手為強,拿下清河國。
袁紹有袁紹的優勢,但公孫瓚也不是軟柿子,他也有袁紹比不了的地方,那就是騎兵。
目前除了劉寒和董卓,公孫瓚是手下騎兵最多的諸侯,這全是因為他多年在北方深耕,即使被調到渤海郡,也依靠著原有戰馬的基礎,培育小的戰馬,雖然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損失不少,但死的基本是步兵,騎兵沒有多少損失。
最關鍵的是,河間王當初網開一面放他回去,如今加上渤海、清河二郡兵馬,公孫瓚的騎兵已經來到六千人,包括他最驕傲的三千白馬義從兵。
在總兵力上公孫瓚的確沒有袁紹多,但在平原作戰,騎兵能抹掉和袁紹在步兵上的差距。
廣宗城,這個曾經張角占領的地方,黃巾之亂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七年,這裡漸漸恢復繁榮。
在廣宗城以西,有一條河,名為磐河,磐河上有一座橋,正是連接清河國與魏郡的橋樑,名為界橋。
袁紹與公孫瓚,兜兜轉轉,再次回到宿命的對決。
袁紹剛剛拿下冀州,根基不深,開戰後「冀州諸城多叛紹從瓚」,形勢一度非常危急。
這裡面主要是冀州士族,其一,在他們看來袁紹此戰凶多吉少,公孫瓚再怎麼說他身後站著河間王,若袁紹與公孫瓚打尚有獲勝可能,但和河間王打,不可能贏。
其二,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袁紹當這個冀州牧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明眼人都知道你這是逼人家韓馥搶來的地盤,冀州士族雖有依附於袁紹的,但當時都是無奈之舉,如果有新的人可以投靠,那絕不會是袁紹。
其三,士族發現一件事,或許是劉寒開了一個不好的頭,無論是董卓,還是公孫瓚,甚至袁紹,只要自己沒錢沒人了,就要強迫本地士族、豪強交錢、交糧、交人,羊毛不帶你這麼薅的。(紹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橫責其錢,錢不備畢,二人並命。)
其四,公孫瓚本身也不是好拿捏的主,當初一股非常兇猛的青、徐黃巾軍共三十萬眾自山東開始北上沿著海邊蝗蟲過境般的打到了渤海,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在東光南狂屠了這伙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此戰後,公孫瓚對袁紹的優勢繼之前的「冀州諸城多叛紹從瓚」之後進一步拉開,冀州各地長吏開始紛紛不響一炮地開門投降。(公孫瓚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改易守令,冀州長吏無不望風響應,開門受之)
公孫瓚不僅能把北方遊牧打得聽見他聲音就跑,還通過屠黃巾在冀州造成了極其轟動的影響。
冀州人覺得,就袁紹這還沒站穩就要刺撓公孫瓚,這作死的樣子,打不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