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摟草打兔子
劉寒剛出洛陽,就鬧出這麼大動靜,令身在洛陽的皇帝很頭疼。
「這小子,怎麼還朝自家人動手呢。」
劉宏很無奈,太后也很無奈,手心手背都是肉,幫哪頭都不好。
不僅如此,因為張忠一人,南陽本地士族豪強也遭了殃,牽連數十家,人達數百。
一時間,洛陽風聲鶴唳,士人暗罵河間王迫害大漢士族人才。
可當劉寒將罪證和罪人家產全部抄到洛陽的時候,朝堂的風向一下子變了,大罵這些人是士族的敗類,河間王所為乃伸張正義,這些人丟盡士族臉面。
劉宏也不管自己的弟弟,他愛折騰就折騰去吧,那一車車的財寶才是關鍵。董太后也開擺,姐姐求情,閉門不見。
「寒兒已經很克制了,若是在并州,這些人哪個不得挨一刀?」
這些,身在南陽的劉寒不知道。
「財寶什麼的無所謂,這些東西孤不缺,主要把田地和商鋪收好,這些才是孤看重的。」
「喏。」
史阿帶著人被劉寒連夜叫到宛城料理後事。
「書籍派人送到晉陽,讓鄭師先過一遍,沒問題的收了,有問題的燒了。」
「喏。」
南陽士族本就不少,這次搞了這麼多家,劉寒可謂大豐收,除了收回部分土地,找出藏匿人口,滅了私兵,最重要的是有著大家的幫助,找人方便多了。
這不,堂下就站著兩人,一個是自己要找的,一個是摟草打兔子,一起逮過來的。
「李嚴.陳震看來這次出來運氣不錯。」
李嚴,字正方,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現為宛城縣吏。(找不到李嚴生年,兒子李豐生卒年也不詳,他是234年去世的,和諸葛亮同一年,這裡設定生年為162,活個64歲差不多。)
李嚴是個飽受爭議的人物,既為託孤重臣,能力肯定是有的,但心性不行,性自矜高,腹有鱗甲。(陳壽《三國志》:「彭羕、廖立以才拔進,李嚴以干局達,魏延以勇略任,楊儀以當官顯,劉琰舊仕,並咸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李嚴加入劉備集團較晚,劉備託孤李嚴,一是為平衡朝廷權力架構,防止權臣出現,當時的劉備將蜀國的內政託付給了諸葛亮,將蜀國的軍權託付給了李嚴。二是平衡內部政治勢力,確保蜀漢統治穩固。
劉備麾下的文臣武將,主要分為四個派系:一是以張飛、關羽、趙雲、簡雍為主的劉備嫡系;二是以諸葛亮、馬良、馬謖、黃忠、魏延、楊儀、費禕等荊襄人士為主的荊州派;三是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益州本土士族為主的益州派;四是以法正、李嚴、許靖、黃權、劉巴、孟達、董和、董允等為主的東州派。
對於麾下派系,劉備採取的策略是:重用嫡系和荊州集團,拉攏東州集團,打壓益州本土集團。劉備入主益州後迎娶寡居的吳氏(劉焉兒媳、吳懿之妹),便是出於這種目的。
可惜,天不遂人願,荊州丟失加上夷陵之戰戰敗,不僅導致荊州集團丟失了根基之地,劉備嫡系和荊州集團本就損失極為慘重。
隨著時間的推移,丟失荊州導致的內部派系平衡也將勢必被打破。
再看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劉備將軍權交予李嚴,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更多是出於平衡蜀漢權力架構和內部政治勢力的目的,李嚴的官職名大於實,導致其對諸葛亮極為不滿,此其一。
由於荊州集團和劉備嫡系話語權的減少,剩下的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他們對北伐的興趣並不大。因為他們的利益在益州,在蜀中。
諸葛亮希望蜀國銳意進取,而李嚴卻希望蜀國偏安一隅,以此保住自己的富貴生活。從諸葛亮於建興四年(226年)北伐,曾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但李嚴就是推脫不去,卻要求劃分五個郡設立巴州,讓自己擔任巴州刺史便可看出,兩人因自己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而產生矛盾。
最終,李嚴又因私心而延誤糧草押運,迫使諸葛亮北伐退兵,李嚴因頻繁滋事,最終因罪被廢為平民,遷至梓潼。
魏百策說過:「開國之臣,但凡有一技之長即可用之,不必考慮其品德,而治世之臣,則要品才兼優方可。」
因此,對於李嚴,這種文武兼備的人才,雖說性格有缺陷,但劉寒並不想放過。
陳震(?—235年),字孝起。荊州南陽郡人。(設定李嚴、陳震兩人同年生人。)
其個人能力也十分強大,能成為諸葛亮的左右手署理公務不說,原來歷史中孫權稱帝,蜀漢以陳震為衛尉,前往祝賀,與孫權開壇歃盟,交分天下,鞏固了蜀吳聯盟。他的努力和貢獻使得蜀漢能夠在曹魏的壓力下得以維持自己的地位。
還有一個,頭比較鐵,劉寒也沒辦法,畢竟無論在什麼時候,惹誰都不能惹醫生。
張機,張仲景。(涅陽張氏)
雖然很可惜,但劉寒還是尊重他的意願,既然他想留在荊州給人看病,那就讓他留下。
不過,張機還是夠意思,雖然他人不願意受徵辟,但還是舉薦一人,恰好,此人也是劉寒此行想找的人,華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張機將此人目前大概的位置告訴了劉寒。
「汝南.」
知道位置的劉寒當然選擇即刻動身,因此才急招史阿過來。
#
劉寒把南陽太守擼了,然後在南陽掀起一陣腥風血雨,使得荊州士族人人自危。
還好人來得快,走得也快。
官道。
因為有華佗的消息,劉寒很遺憾沒有會一會把自己當刀子使的荊州刺史。而徐璆此刻也沒多少時間關注劉寒,他正借著這股劉寒帶起的風,整頓荊州官場,一口氣上奏荊州五個郡太守及屬縣有貪污之人,可謂一時間威風大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