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正在緊鑼密鼓籌辦時,水橋村的蒙學,已經風風光光的開學了。🍫🍫 ❻9şђù𝐱.ς𝓸Μ 🐍🎉
夫子是城裡請的一個,李秀才學堂中去年勉強過了童生試的年輕人。
這年輕人叫張向明,以前與趙策也是同窗。
在去年勉強過來過了府試,成為童生後,家中實在是拮据,恐怕都支持不了他繼續往下考了。
所以在聽說趙策村里在辦蒙學,需要一個教小童開蒙的先生時。
李秀才便推薦了他過來。
水橋村的待遇還算不錯,他作夫子也算是有一個正經的營生,還能繼續苦讀。
正好水橋村蒙學的先生,也不用科舉成績多好。
只要脾氣好,有耐心,肯教便行。
於是張向明就這樣通過了面試,也在今日穿戴整齊,與趙策等人一同參加了水橋村蒙學的開學儀式。
祠堂的偏門處。
上面高高掛著一個趙策親手寫下的牌匾——「育才蒙學」。
村民們都帶著自家適齡的孩子,早早的便激動的候在了學堂外。
這群孩子,小的只有三四歲,還掛著兩條鼻涕。
大的則有是十三、四歲。
趙策與水橋村村長趙有才,坐在了正中間。
還有即將要成為先生的張童生,則坐在了旁邊。
鞭炮燃放後。
孩子們便在趙文生的指點下,排著隊走了進來。
向坐在正中的趙策兩人規規矩矩的磕頭行謝禮。
趙有才受著孩子們的行禮,激動的連連拿衣袖抹著眼裡的淚水。
他做夢都想不到。
他們水橋村,居然能在自己的帶領下,能走到如此地步。
儘管這些都是趙策的功勞。
但村子是他們大家的。
趙有才作為村長,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因此這謝禮,他自然是能安安穩穩的受下。
等孩子們行完禮後,大家都站了起來。
趙有才穩了穩心神,才跟他們說起了學堂的規矩。
「每日卯時開始晨讀。」
「巳時下學。」
「若是有想要留在學堂自習的,可以在下午過來繼續讀書。」
「每旬休沐一日,遇節假日會提前通知放假事宜......」
「學堂內不可嬉戲吵鬧,違者笞之。」
「若是有連續三年不良記錄者,學堂會視情況將違者提前肄業......」
「......」
趙有才作為村長,在村里一直都頗具威嚴。
孩子們雖然不懂事,但也知道村長說話,他們都是要認真聽的。
所以聽的懂也好,聽不懂也好。
大家都睜著一雙眼睛,看著趙有才。
趙有才把和趙策提前商量好的話,都一樣一樣的念了出來。
他這次說話,竟然罕見的磕巴了兩次。
實在是心情太過激動了一些。
但也總算是順利把族學裡的學習規矩說完了。
趙有才說完後,看著趙策有些緊張。
「我說的不好,也不知道這樣是否合規矩。」
趙策笑道:「大伯,這些無所謂的。」
「我們自己的族學,規矩如何都是我們自己定的。」
趙有才撓了撓頭,憨笑了一下。
以往他對著村民們公布事情和商量事情時,好像都沒有今天這般緊張過。
畢竟如今關乎的,可是水橋村多少人家的前途。
趙有才說完,便讓趙策也說幾句勉勵的話。
趙策在大家的口中,已經是文曲星下凡的神仙人物。
他的勉勵,眾人自然恨不得豎起耳朵來聽。
趙策看著村里這些孩子們天真的眼睛。
其中有幾個,還是以前他給過豬油渣吃的小屁孩。
他們大多數都是隻字未識,也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的概念。
趙策想了想,語氣認真的開口說道:「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希望諸位以後成為一個對家國有用之人。」
學生們似懂非懂。
但都被趙策語氣中的認真所感染,個個臉上也都崩的很緊。
趙策說完後,笑了笑。
讓張童生帶著眾人到自己的課室去看看。
新學期,他專門購置了一批嶄新的文房四寶。
因為是族學免費供應的,所以買的都是最便宜的文具。
報了名的學生,都可以領到一份文房四寶,等待明日正式開學。
排在前面的孩子,先領到了趙文浩發放的文具。
這孩子是大山叔的大孫子,只八歲大。
但在領這些文具前,他還是緊張的拿自己的手在衣裳上擦了幾下。
隨後才鄭重其事的領了這套文具。
等到領完後,一路從族學走出去。
還在後面排著隊的孩子們,都對著他露出了羨慕的表情。
這孩子昂首挺胸的走了出去。
候在外面的大山叔一家人,看到自家的孫子出來,都激動的迎了上去。
「這、這就是學堂發的文房四寶?」
大山叔的孫子鄭重的點頭。
「先生讓我們要把這套文具保管好。」
「若是不小心遺失了的話,得自己去補一個一樣的回來。」
雖然如今水橋村的眾人生活都好了不少。
但對於讀書這種長期而且極度耗費錢財的事情,他們還是有些抓襟見肘的。
更何況這年代的老百姓們,自小便對讀書這一能改變自己家族命運的二字有著獨特的敬畏之心。
因此聽完自己孫子說後,大山叔甚至直接脫下了自己的外裳。
「那是得保管好才是。」
「來,把東西放爺爺的衣裳里包著,仔細回去的時候弄髒了。」
大山的孫子想了想,便把手中的文房四寶放了過去。
大山叔捧著手中看似輕飄飄,但卻感覺沉甸甸的文具,只覺得背量都恨不得挺直了幾分。
旁邊的大山嬸則小心的伸出手,輕輕摸了一下這上面的毛筆。
大山叔低聲呵斥說:「我們手髒,可別碰髒了!」
大山嬸趕緊把手收了回來,有些不好意思的說:「也是。」
「咱們還是回去洗了手再碰吧。」
說完,喜滋滋的朝里張望了幾眼。
裡面陸續有領了文具的孩子們走出來。
大家的表現,基本都和大山叔一家一樣。
有手帕的,直接拿手帕包著手拿著新領的文房四寶。
有人則專門拿著新的竹籃,很珍惜的把這些東西放了進去。
相近的人家,都有說有笑的領著自家的孩子,各自回去。
嘴裡說的,都是家裡孩子上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