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這首詞可以說是婉約派的代表,原本他想借李清照的詞一用,但覺得那是對清照的褻瀆。
在場的都是文人墨客,詞的好壞一聽便知,李茂是在盛讚瓶兒的美貌和風姿,將瓶兒的氣質刻畫的淋漓盡致。
曾孝序第一個回過神來,擊節讚嘆道:「凌雲的才思還是一如既往的敏捷啊!古有七步成詩,今有凌雲妙手偶得,當浮一大白。」
瓶兒也心蕩神搖,以往不是沒人寫詩詞讚美自己,可與李茂這首詞相比,簡直就是糟糠,美眸不禁在李茂身上打轉,隨後將調子調成玉樓春,歌喉婉轉中古琴伴奏,直把眾人聽的如痴如醉。
情不知所以起,一往而深,李茂和少女瓶兒在彈唱中時不時的四目相對,好像有心靈感應般契合,這種美妙非言語可以形容,或可成為情感的悸動吧!
詞曲再動聽也有唱完的時候,李茂收住心猿意馬,轉而和曾孝序等人把酒言歡。
李茂此時已經養成看人的幾分本領,看遍在場諸人,也就曾孝序和潘良貴值得深交,不免和二人親近些。
宴飲了一個多時辰,終究到了曲終人散時,李茂正待和曾孝序等人離開樊樓,一個丫鬟模樣的人走到李茂身旁,悄悄遞了一張信笈給李茂。
李茂嗅著信笈上淡淡的馨香,不用猜也知道是何人送來,但他對美女動心不假,卻也沒有獵艷的心情。
回首看著台上倚欄杆的瓶兒,看懂了少女雙眸中隱含的期盼,或許是不忍見佳人哀怨,他下意識的點了點頭,意思是後會有期。
瓶兒姑娘見李茂沒有看信笈便點頭,眉眼彎彎,好似天上的彎月,一雙笑眼暴露了心情。
只是當李茂的背影消失在門口,眉頭微蹙又化作了哀愁,青樓女子,也就只能想想罷了。
連中三元的李茂,官家賜婚三女的李凌雲,的確只能想想而已呀!
連續兩天李茂沒有走動,悉心陪著家中的三位嬌妻和小妹等人,倒也其樂融融,特別是和李清照的偏精神戀愛,和吳月娘的小心接近,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清閒的時光,隨著一張請柬而結束,李茂收拾齊整,帶著幾個人前往蔡京府上赴宴,給蔡京賀生辰,順便送上一份厚禮。
作為蔡京的門生,李茂來過相府兩次,但這次又有不同的感受,用後世的話說,當真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無處不流露著奢華。
大宋前幾位皇帝的生活很清苦,就連修個亭台樓閣都會被大臣勸阻,皇宮大內,也就是趙佶登基後才開始大規模修繕,建起了艮岳等名動一時的美景。
可是與蔡京家裡的裝潢一比,李茂覺得在住的這方面,趙佶似乎還沒有蔡京會享受。
李茂吩咐雷橫等人在二房外歇息,在院子僕從的引領下來到大廳,放眼一看有好幾個熟悉的人,童貫,蔡京,王黼,楊戩等人是大宋官僚的第一梯隊,坐在首席侃侃而談。
梁師成,李彥等人是另外一個第一梯隊,李茂打量別人的時候,一道異樣的目光瞅來,看著對方陌生又有點熟悉的面相,李茂心中一動,猜測那可能就是六賊之中的朱勔,沒想到這廝竟然敢回到了京城,真是晦氣。
李茂目不斜視來到蔡京面前,做足了禮數,不但執弟子禮,還行晚輩禮,他和蔡京之間還夾著老師陳文昭呢!
蔡京對李茂甚是親近,畢竟關係在這擺著,也沒把李茂當外人,很是誇讚了李茂在西北的大功。
李茂心下苦笑,蔡京的想法昭然若揭,這是借他和西北諸將的功勞來分攤童貫的功績,看來二人的矛盾已經不再遮掩了啊!
照過面,和童貫有過眼神的交流,李茂便主動的離開首席,尋了個偏僻的位置坐下,免得成為眾矢之的。
李茂神思不屬,今天是蔡京的生辰,那麼生辰綱應該事發了吧?不知道七星聚義,打劫了梁中書的晁蓋等人此時的心情如何,梁山聚義沒了火併王倫,會有什麼樣後繼的發展……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幾個家僕急匆匆的來到大廳,一翟管家幾步走到蔡京耳邊低語。
蔡京頓時眉開眼笑,「官家竟然來了,諸位快快隨本相去迎駕。」
以蔡京為首的近百三品以上大員去門口迎接趙佶,李茂別看是從四品的官身,但在這個場合只能吊車尾,誰讓裡面叫出一個都比他的職位高呢!
趙佶的排面絕對是天下第一等,龍車旁隨侍近千人,還有禁軍兵甲護佑。
等了十幾個呼吸的時間,趙佶才在太監的攙扶中走出龍車,蔡京領銜躬身參拜。
趙佶生性喜歡熱鬧,看著文武大臣大半聚集在此,微微一笑道:「今日是元長的壽辰,倒是比早朝聚的更齊,朕也過來熱鬧一番,諸位卿家隨意,千萬不要拘謹。」
蔡京的眼皮跳了跳,相位不穩,難免多想,什麼叫比早朝聚的人還齊,這是在敲打自己嗎?
「官家今日來,老臣誠惶誠恐……」不管趙佶心思如何,身為皇帝陛下,來給臣子過生辰,這是天大的臉面,蔡京自然挑好聽的說。
趙佶並不是一個暴虐嚴厲的皇帝,看到蔡京還要再拜,急忙虛虛相托,「卿家不必如此,今天我等君臣只談風與月,莫談國事。」
走了這個過場,蔡京等人把趙佶迎進相府,早有準備的翟管家開宴擺席,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數不勝數。
另有兩個大班的樂工和舞姬吹拉彈唱助興,檔次和樊樓相比只高不低,看著聽著絕對是一大享受。
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森嚴,趙佶的菜式的數量和美酒的等級當之無愧的第一,其次是蔡京,童貫等人,各有相應的規格。
輪到李茂這裡,他不由得嘴角抽搐,還真是應了看人下菜碟那句話,四菜一湯,當他是幹部下鄉了啊!
還好李茂肚子不餓,心思很快就放在了歌舞表演上。
這種大場面,哪怕他和趙佶有過數面之緣,趙佶對他印象不錯混了個臉熟,自己不能逾矩不知深淺,正好合了他遠離中樞的意願。